兴趣是指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亦称“爱好”,是个性倾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斯坦福大学的威廉·戴蒙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优秀的、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学习动机往往来自内在目的的驱动。孩子发自内心想要做的事情、投入极大热情去做的事情、遇到困难也不愿意放弃的事情,通常就是孩子坚持学习的内在动力,这就是“兴趣”。
1.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原动力
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也最容易被兴趣左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孩子会对学习迸发出惊人的热情,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力,其思维、记忆等能力也常常处于活跃状态,极大地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相反,如果孩子所学的并非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这种缺乏“热爱”与“激情”的事情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学习热情也将大打折扣。
2.兴趣是职业选择的基本依据
谷歌全球前副总裁李开复上大学时最初填报的是政治学专业。上了几门课后,他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毫无兴趣。他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兴趣、没有成就感的领域。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转系到他非常感兴趣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多年后,他说:“若不是那天的决定,我今天就不会在计算机领域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而很可能只是在国外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李开复的故事说明,是否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直接关系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有工作经验的父母对此一定深有体会。如果孩子今后能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那将是人生一大幸事。
3.兴趣是职业稳定、成功的重要保证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 80%以上,并且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创造性。相反,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他只能发挥自己才能的 20%左右,而且工作态度消极,效率低。
兴趣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工作主动性和效率,还能预测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和稳定性。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一个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不仅更容易获得满足感,而且也能让工作单位满意,由此确保工作的稳定性。
随着教育竞争加剧,很多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特长班,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兴趣”。其中不乏有部分家长是出于现实的升学考虑,恨不得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升学时可以凭借“才艺”加分,提高孩子被名校录取的概率。
作为父母,应该树立长远的“育儿观”,对孩子的培养要着眼于他一生的发展,为他今后漫长的人生考虑。而孩子考好成绩、上名校,只代表他阶段性的成长,不能真正决定他一生的发展。进入社会后,每个人都要从事不同的职业,走不同的人生道路。孩子只有从事他真正喜欢的、擅长的、愿意倾注一生热情的工作,才能始终充满激情和创造力,不畏艰难地力求把事情做到极致,也更容易获得内心的满足和事业的成功。
父母与其盲目地让孩子跟其他孩子去挤同一条“跑道”,不如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独属于自己的“跑道”。这就要求父母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让孩子从小选对“跑道”,才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
父母不妨参考以下几个问题,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①是否有这样一些事情,能让孩子长时间保持兴奋、快乐的情绪状态?
②是否有这样一些事情,能让孩子着迷,愿意全身心投入,不易分心?
③是否有这样一些事情,即使工作量较大,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孩子却不觉得疲惫,不愿意放弃,甚至废寝忘食、乐此不疲?
④是否有这样一些事情,能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创作欲,让他经常萌生各种奇思妙想和创意点子?
职业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由于兴趣不同,人的职业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异。
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了著名的职业兴趣理论,他认为人的兴趣类型与职业密切相关。个体的职业兴趣可以影响其对职业的满意程度,当个体所从事的职业和他的兴趣类型匹配时,个体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最彻底的发挥,工作业绩也更加显著。他将人的兴趣类型分为现实型(Realistic,R型)、研究型(Investigative,I型)、艺术型(Artistic,A型)、社会型(Social,S型)、企业型(Enterprising,E型)、常规型(Conventional,C型)六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兴趣类型与典型职业分析表
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到专业机构去参加“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或其他职业兴趣测试,通过科学手段,了解孩子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职业类型,启发孩子探寻自己的职业兴趣方向。
以下是某学生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示例图,表明该学生的职业兴趣方向为社会型、企业型和艺术型。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示例图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给予青少年一个忠告:“如果你没有爱好,就去找,找不到就不罢休。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
缺乏兴趣的人生是枯燥、无望、难以成功的。因为成功需要全力以赴,而全力以赴的决心和动力来自人们的热情和兴趣。父母应帮助孩子发现、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并将兴趣与未来职业方向结合起来,让孩子的“一时兴起”发展为“终生志趣”。
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聪明的父母不会用成人的思维限制孩子无拘无束的探索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为他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尽情探索未知的世界,发现未知的乐趣,引导他尽可能地接触丰富的知识领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孩子接触到的世界越广阔,他就越有机会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
在一个地处偏远、教育资源落后的小城镇里,有一个男孩,他从小喜欢用电子地图看世界各地的街景。父母虽然觉得他每天开着电脑研究那些东西有些“莫名其妙”,却从来没有打击过他的探索热情,也从不认为他“玩电脑”是浪费时间。进入初中后,男孩的这个兴趣演变为在作业本上画城市规划图,设计城市布局与功能。他对城市街景的好奇,也上升为一种对世界的创造热情。再后来,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
如果没有父母对男孩好奇心的小心呵护,男孩对城市地理布局的热忱恐怕只是“昙花一现”,他可能也没有动力去考大学,获得深入钻研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机会。
2.在实践中捕捉孩子的兴趣点
“做中学”是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所以,捕捉孩子兴趣点的最好方式是为孩子创造大量实践机会。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父亲是一名出色的机械师,他原本想把自己机械制造和修理的手艺传给乔布斯。后来,他发现乔布斯对电子器件很感兴趣,但他买不起电子产品,就常常到工厂的废品堆里淘一些可以利用的物件,带回家给乔布斯练习拆解和组装。这可以说是乔布斯对电子制造业的启蒙。
12 岁时,乔布斯受朋友邀请,加入了惠普探索者俱乐部,他就是在那里接触到了惠普公司开发的小型计算机。每周二,父亲会一大早开车送乔布斯去俱乐部学习,晚上再去接他回家。乔布斯忙起来的时候,父亲甚至要等到深夜才能把他接回家。父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作息来适应乔布斯的兴趣发展需要,给予他特别的爱护。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应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丰富的实践体验机会,让孩子“做中学、玩中学”。例如,带孩子探索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鼓励孩子去尝试、去体会、去思考,在广阔天地中发现兴趣、巩固兴趣。
3.引导孩子发展志趣
兴趣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
当孩子对某项事物感到好奇、新鲜时,他处在“有趣”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易变、不稳定,一旦孩子发现其他新奇好玩的事情,会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新事物上。
当孩子长时间积极培养某种兴趣,对此保持高度热情和持久专注时,他就进入了趋向稳定与专一的“乐趣”阶段。孩子的兴趣大多集中在某几项事情上,对兴趣的培养也逐渐深入,开始显现某方面的特长。这个阶段,父母给孩子选报兴趣班,宜精不宜多,应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避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当孩子开始探索个人兴趣与未来职业、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来考虑和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时,“乐趣”便发展成为“志趣”。
“股神”巴菲特从小就对数字感兴趣,他 8 岁时开始阅读有关股票市场的书籍,10 岁时开始在父亲的经纪人业务办公室帮忙,11 岁时开始炒股。他从兴趣中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金融行业,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地埋头工作,他每天去办公室的愉快模样像是赶着去约会。凭着这股对金融事业的喜爱与执着,巴菲特最终攀上了事业巅峰。
巴菲特的儿子和女儿深受父亲熏陶,也都以兴趣为指向选择自己的职业,各自在热爱的领域绽放光彩。
值得一提的是,当孩子的志趣与艺术、文学等方面相关时,很多父母都会感到不安,因为艺术、文学等不是传统意义上“有前途的职业领域”,父母普遍担心孩子将来找不到稳定和高薪的工作,担心孩子今后的生活没有保障。
事实上,艺术家们的幸福感比人们预想的高得多。美国一项研究表明: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表示,尽管薪水很低,但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及其所提供的机会非常满意。
父母不应把孩子的“志趣”和名校甚至将来的高收入直接挂钩,孩子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更多地源于他所热爱、执着的事业,而不是物质条件、名利地位等外在事物。父母与其纠结孩子的“志趣”是否有利于他今后找到好工作,不如全力守护孩子那颗为“志趣”奋斗到底的火热的心。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学习科目增多,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不可避免会出现兴趣培养与学科学习之间的冲突。如果孩子的兴趣与学科学习没有直接关系,或者兴趣培养挤占了学科学习时间,很多父母因为担心影响孩子的成绩,便劝说、要求孩子减少兴趣培养的时间,甚至干脆直接取消孩子的兴趣课程或兴趣实践活动。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不仅会扼杀孩子的个性与潜能,还可能造成亲子冲突,不利于家庭和睦。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父母要善于把孩子对兴趣的执着,转化为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孩子对汽车制造感兴趣,喜欢组装汽车模型,父母可以鼓励他学好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将来进入大学就可以深入探索汽车的专业知识,有机会设计和制造一辆真正的汽车。这对于痴迷汽车模型的孩子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其次,在学业任务加重的现实情况下,孩子的兴趣太宽泛,确实会占用其过多时间。父母应引导孩子静下心来,让孩子尝试为自己的诸多兴趣排序,看看哪个兴趣是自己最喜欢、最不愿意放弃、最能收获成功体验的,在排序靠前的几项兴趣中选择 1~2 项兴趣作为自己的中心兴趣来培养,并长期坚持下去,引导孩子学会把有限的时间留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最后,兴趣与学业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源于孩子的时间管理出了问题。父母应引导孩子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例如坚持制订每周、每日的时间表,在确保完成学科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为兴趣培养留出适当的时间,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兴趣与学业的矛盾冲突,让孩子做到学科学习与兴趣培养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