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母亲生下儿子后,每天的生活就像打仗一样,要上班又要带儿子。每天天不亮,她要跑到两公里外为儿子取奶;中午一下班,她就匆匆赶回家给儿子做饭;晚上再累,她都要带儿子去附近的广场玩。
儿子上幼儿园后,母亲给儿子报了好几个兴趣班:绘画班、围棋班、游泳班、书法班。可除了游泳,儿子对其他班一点都不感兴趣。但母亲仍然坚持带着儿子奔走在各个兴趣班之间,生怕儿子学少了,落后其他同龄人。为了让儿子上这些兴趣班,母亲花去了自己和丈夫的大部分收入,他们几年都没有买过新衣服。为了全身心地陪伴儿子,母亲感冒了依然下水陪孩子游泳,脚受伤了依然坚持骑车送孩子上课,拒绝了同学的聚会邀请,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电影,在家陪儿子看动漫。儿子进入小学后,每天晚上,母亲都会亲自盯着儿子做完所有作业。每次考试前,母亲都会一遍遍叮嘱儿子考试注意事项。当儿子考试不理想时,母亲会痛苦得泪湿枕巾,寝食难安……
上述故事里的这位母亲,为儿子可谓是殚精竭虑、倾尽所有,让人动容。而用时下流行的说法,这位尽职尽责的母亲还有另一种称呼,叫“孩奴”。“孩奴”是指那些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父母们。“孩奴”在中国比较常见,当上“孩奴”的父母,生活的重心全都转移到孩子身上,为孩子忙碌,为孩子挣钱,为孩子精打细算,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费,不敢轻易辞职、换工作,对自己扣扣搜搜,对孩子则很大方。
有的家庭把培养孩子当作头等大事,在孩子课外学习、择校、出国留学等方面一掷千金。很多家庭并不富裕,为了孩子上学不惜卖房卖车,省吃俭用,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有的家庭一心围绕孩子转,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亲力亲为,无微不至。孩子上学了,父母就放下工作,陪读陪考,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不惜放弃自己的兴趣、事业,远离朋友圈,一再压缩个人时间,把自己的生活圈缩小到只剩下孩子和家人。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父母总是心甘情愿为孩子付出一切,这是父母对孩子朴实而真挚的爱。而且养育子女本就是为人父母的责任,父母理应有此担当。但是,为了孩子,无底线地“透支”自己的人生,真的有必要吗?父母这样“无私”地牺牲自己,对孩子真的好吗?
多年前有一则引起广泛热议的新闻,哈尔滨有一个单亲母亲,从儿子中考开始一直陪读,直到儿子考研。孩子两次考研失败,为了母亲他还想再考,但严重的抑郁症使他再也考不下去了。孩子持刀自残,母亲夺刀相救,结果孩子误刺母亲,险些要了她的性命。据说这位母亲本来是一个性格开朗、工作干练的基层妇女干部,当她下决心进城陪读的时候,刚刚 40 岁出头。她拒绝再婚,辞掉工作,卖掉房子,把自己生命的全部都押在了儿子身上。
母亲为了孩子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到头来却毁了孩子和自己两个人的人生。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不是意外。事实上,“牺牲自己,为了孩子”,这种在很多父母看来理所当然的做法算不得伟大,甚至暗藏危机。
1.人为夸大养育成本,增加家庭负担
家庭教育专家关颖认为,之所以那么多家长自称“孩奴”,是因为养育成本被人为夸大了。父母对教育的非理性消费,比如奶粉要喝进口的、上学要上名校、花重金给孩子请家教等,折射出父母的攀比心理,不顾家庭实际经济水平,盲目对孩子进行力不从心的教育投资。加上父母“望子成龙”的期待,又使非理性教育消费成为必然,对家庭造成了很大负担。
父母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养育和教育问题,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孩子的培养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成龙、成凤,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长为顶尖人才。同时,不刻意效仿富裕家庭“花大钱”的育儿方式,量力而为,培养孩子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
2.容易造成孩子自私、依赖的性格
“孩奴”父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太把孩子当回事了”,全家上下都围着孩子转,什么事都以孩子为先。父母把孩子当作生活的“中心”,孩子自然而然会觉得自己就是“中心”,“什么都是我说了算”。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的性格,他觉得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因为他在家里“凡事优先”,他在外面也会事事争抢,不顾他人感受。
另外,“孩奴”父母有操不完的心,总想着什么事都帮孩子做好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不断强化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造成孩子的独立意识薄弱,生活自理能力差,为人处世比较自私,不受欢迎,人际交往容易受挫,对社会适应不良。这对孩子今后的工作、婚姻都非常不利,“啃老族”往往就是这样诞生的。
3.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中国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啊”,这句话听起来恩重如山,殊不知是加在孩子头上的紧箍咒,让孩子“压力大”。
孩子最初听到类似的话,会觉得父母很辛苦,我如果不努力就对不起他们,能激励自己在学习上加倍努力。但是,当父母长时间用这句话来“绑架”孩子,孩子就会对这些话免疫,并且产生厌恶、抵触、逆反的情绪,和父母争吵时会忍不住大吼:“我不需要你对我好!”因为孩子从父母的“牺牲”中,很可能感觉到的不再是满满的爱,而是重重的枷锁,是他的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那些以牺牲自我为条件换取孩子成功的父母,很可能牺牲掉自己的孩子。
心理咨询师宋晓林认为,“孩奴”现象本质上是中年父母的自我迷失。由于不满意自己的人生,父母产生了期望孩子出人头地的补偿心理,把孩子的成功当作自己的成功,甚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心愿强加给孩子,指望孩子替自己扬眉吐气。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对自己的人生缺乏自信和热情,衍生出消极、懈怠、冷漠等不良情绪,把职业当作养家糊口的工具,得过且过,不求进取,这些“负能量”会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严重打击孩子对生活、对未来的激情和斗志。
热播剧《小别离》讲述了三个不同家庭面对孩子升学、留学、青春期等问题时发生的一连串故事,而这三个家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孩奴”。最典型的要数方圆夫妇,他们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女儿朵朵身上,他们之间谈论的话题十之八九是朵朵的学习情况。他们对孩子的关注度甚至严重到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
方圆夫妇都是自己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着很不错的事业,但他们为了朵朵出国留学的事情,对待工作心不在焉、玩忽职守。方圆作为外科医生,竟然在给病人做手术时还满脑子想着女儿出国的事情。妻子童文杰的工作也频频出错。虽然电视剧有着戏说、夸张的成分,但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以孩子为中心而迷失自我的父母不在少数。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无底线的自我牺牲,很可能在几十年后造就另一个自己。试想一下,当孩子为人父母后,也学着自己的父辈,为了子女无底线地牺牲自己的一切,放弃事业,放弃理想,这岂不是对父辈期望的极大讽刺?
教育专家朱永新在回忆自己的父亲时,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对待教育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无论是做小学老师、小学校长,还是后来到镇上当文教助理、县聋哑学校校长,父亲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父亲曾自豪地对朱永新说:“我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父亲曾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深耕教育的最好褒奖。
长大后的朱永新和父亲一样热爱教育,一辈子献身教育,他发起和推广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让千万孩子和家庭受益。父亲在朱永新心里播下的教育星火,终成燎原之势。
父母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对生活充满信心、希望和激情,这种人生态度会感染和激励孩子去憧憬自己的未来,为理想奋斗。因此,父母要做好自己,成为照亮孩子人生的一束光,指引孩子永远朝着光明奔跑。
1.重视自己的需要,丰富自己的人生
“孩奴”父母最大的问题,是把孩子的需要当成自己唯一的需要,只考虑孩子,忽视或无视了自己的需要,这样的父母往往不是成功的父母。父母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首先是独立的个人,再是孩子的父母。
父母应把“自己”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重视自己的需要。作为独立的个人,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不断探索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这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修行。当父母重视自己的需要,积极去丰富自己的生活,拥有自己的朋友圈、兴趣爱好,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父母的内心世界会越来越丰富,眼界格局会越来越高远,对孩子的未来也会产生越来越积极的影响。
重视个人需要、积极追求自己精彩人生的父母,不仅解放了自己,也将自由成长的空间还给了孩子。父母和孩子保持适度的“距离美”,各自拥有独立的人生,各自谱写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何乐而不为?
2.努力追求自己的事业,成为孩子未来职业发展的榜样
有的父母会说,我牺牲自己的工作、事业,是因为家庭需要。确实,一个孩子的出生,会改变家庭的格局。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有时候需要父母的一方或双方适当改变自己的工作模式,例如换一份离家近、比较轻松的工作,或者暂时放弃自己的工作,成为全职爸爸或全职妈妈。这些做法是父母为家庭、为孩子做出的适当让步,是一个家庭的共同决策,通常可以有效解决家庭的现实问题,这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父母放弃自己的工作,是因为对孩子过度关注,全身心只想围着孩子转,那就没必要了。毕竟,在孩子成长的十几年里,正是父母为事业奋斗的黄金时期,轻易放弃自己的事业,岂不可惜?
而且父母对待工作的认知和态度,决定了孩子看待事物的眼界和格局。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后,为了让孩子有更稳定的成长环境,选择留在家里陪伴孩子,但她从没放弃自己的学习和追求。她在网络上写微博、博客,创办了儿童教育网站,为千万家长提供教育咨询,提升广大家长对科学育儿的认知,她创办的育儿公众号“母亲堂”深受读者喜爱,被上海市科协评为“2015 年社会类十大科普微信公众号”。
当老师询问黄静洁的儿子最钦佩的人物是谁,儿子的答案正是自己的母亲,因为“她凭一己之力努力改变中国家庭的育儿观念”。
这就是父母为孩子树立的职业榜样,当父母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事业巅峰时,父母在孩子眼里就是闪闪发光的“英雄”,就是他们未来想要成为的人。
父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并不纯粹是追求万贯家财和功成名就,更多是通过努力工作、追求事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将自己全力以赴的激情、奋发向上的干劲、不服输的精神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也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充满期待,这才是正确的教子之道。正如黄静洁所说:“如果每位父母都能抱着改变世界、贡献世界的观念和格局养育孩子,那么不仅世界会变得更美好,我们的孩子也会变得更优秀、更强大,他们的人生将更有格局。”
父母应努力追求自己的职业发展,即使因为家庭需要而暂时离开职场,在孩子入学后,也要尽量回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态度和行动启发孩子的职业探索与认知,让孩子参与和见证父母的精彩人生,用父母生命的丰富和厚重,塑造和壮大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