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成长

一、“文化反哺”,家庭教育新理念

1.“文化反哺”现象

自古以来,“画荻教子”“三娘教子”“岳母刺字”等父母教导子女的故事广为流传,既颂扬了父母把子女培养成才的良苦用心,又突出了“父为子纲”“父母责,须顺承”的家长权威地位。在我国传统观念里,文化的传承,尤其是物质文化传承都是由上一代传至下一代。亲子关系也普遍被认为是父母教导子女、父母影响子女的单向过程,很少有人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受教者,他也可以给予父母启发,对父母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前喻文化”中,主要是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中,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中,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米德认为,20 世纪以来,急速的社会变迁推动了新的文化传承模式的出现,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辈有机会“反客为主”,教化原先处于教化者地位的长辈。这种将新知识、新文化传递给他们在世的长辈的过程,社会学家称之为“反向社会化”。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了社会与文化的剧烈变迁,年轻一代接收了大量先进理念与知识,视野的拓宽、观念的更新,使他们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年长一代。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周晓虹首次提出了与“反向社会化”相似的一个概念——“文化反哺”。“文化反哺”现象因为与“嗷嗷林鸟,受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而得名,其含义是指年轻一代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等传授给上一代,是年轻一代的受化者反过来影响充当施化者的年长一代的社会现象。

周晓虹教授通过实验研究论述了“文化反哺”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改革开放,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思潮、新知识、新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加速了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与变迁,短短几十年,两代人之间就有了迥然不同的教育水准和生活经历。加上年长一代往往受到传统观念和已有经验的束缚,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而年轻一代没有传统思想的束缚,对新事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两代人之间的巨大差异让“文化反哺”成为可能。

二是同龄人之间的相处成为年轻一代获取新思想、新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很多父母发现,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反而很听身边某些朋友或同学的话。同辈群体之间的影响逐渐加深,同辈群体成了年轻一代“反哺”父母的知识“蓄水池”。

三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媒介的普及,使得年轻一代比父母更早、更多地获得知识和信息,这是他们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获得“反哺”能力或“话语权力”的重要途径。

2.“文化反哺”渐成常态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教学相长”不仅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文化反哺”反映的恰是年轻一代反过来传授年长一代知识经验,促使传统的父教子、师教徒的“单向教化”逐渐转向“双向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高闰青一直觉得,女儿是她的良师益友。女儿申请到日本名古屋大学攻读博士时,高闰青看到女儿的备考状态,感觉不大满意。因为女儿经常抱着电脑看动画片、看电影、听音乐,一点紧张的学习氛围也没有。高闰青想到自己准备考博时,天天背单词、做试题、练口语,分秒必争。她有点坐不住了,忍不住对女儿提出了异议。女儿却笑着说:“请不要用您的学习方法来让我套用,我有自己的方法。”结果,女儿通过看动画片、唱日文歌等学习方法,顺利考取了名古屋大学。女儿的学习方法引起高闰青对现代教育方法的反思,她改变了过去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传统教学方法,把情景教学引入自己的课堂,并且与微课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女儿到日本读书以后,经常给高闰青发一些英文资料,鼓励妈妈看原版文章,还鼓励妈妈学习日本大学教授的博学多艺、严谨治学。高闰青很重视女儿的建议,她觉得是女儿教会了她现代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每当她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都会征求女儿的意见,女儿也会积极给她提出中肯的建议。在见证女儿成长的过程中,高闰青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来临,进一步颠覆了传统的代际关系,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文化传承现象。两代人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是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日渐强化的新理念,也是调节代际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成效的必然选择。

二、青少年“文化反哺”的意义

1.帮助父辈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让年长一代不得不承认“人类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同年龄成反比”。孩子不断将信息化、智能化知识与技术输送给父母,在新时代与父辈之间架起联通的桥梁,帮助父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跟上时代步伐。如果没有孩子的引领,很多父母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微信,也不会使用微信和支付宝进行线上付款,不会在网上抢红包、看电影……孩子的“反哺”让父母更快地掌握新的生活方式,享受时代发展给他们带来的便利,提高了父母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生活品质。

2.有利于增进亲子沟通,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

《2017 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系列研究报告》指出:“超过六成的 14 岁儿童的父母表示孩子懂得更多的上网技能,与家长形成了‘数字代沟’。”孩子在信息技术、网络文化等方面“反哺”父母,这种以“数字反哺”为代表的文化反哺现象,突破了家庭传统的“父母一言堂”式的沟通模式,构建出共同的话语空间,让孩子在家庭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在缩小“数字代沟”的同时,增进了亲子沟通,使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创新思想和进取精神,促进了两代人对彼此文化、思想、行为的接纳,拉近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弱化、弥合代际鸿沟,增进亲子关系,实现家庭融合。

以新兴的网络媒介——微信的使用为例,孩子在指导父母使用微信的各种功能时,为彼此建立了新的对话渠道,孩子和父母之间多了一种虚拟的情感互动方式。从日常的文字交流、语音对话、视频聊天,到逢年过节的发红包、送祝福,亲子沟通方式趋于频繁和多样化。而生动、趣味的微信表情包,恰如其分地充当着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工具,让素来含蓄、内敛的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拥有了简单、直接的情感传达方式,通过发送“爱心”“玫瑰花”“抱抱”等微信表情,自然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3.“文化反哺”为社会变革注入新活力

“文化反哺”促使两代人或数代人的不同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父母接受着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并逐渐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受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创新,积极与孩子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新型关系,客观上促使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强劲、持久的传承与更新能力,也促进了新媒介文化的繁荣与创新。

另外,孩子通过“文化反哺”将流行于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逐步向年长一代传递、普及,促使相关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为社会变革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年轻一代是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消费主力。他们通过“文化反哺”将电子产品消费热潮传递给年长一代,越来越多的父辈、祖辈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开始在网上看电视、看新闻。除了传统的电话外,他们还会使用微信视频、语音聊天等工具来与孩子沟通,彼此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而电子产品的市场也进一步扩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流行于年轻一代的事物逐渐被不同年龄层的大众所接受,它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变革都是巨大的。

三、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成长

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提出:“今天中国出现了双向社会化的特征,‘三娘’可以教子,子也可以教‘三娘’。”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相比对新生事物高度敏感和主动适应的孩子来说,父母不得不承认,自己“落伍”了。如果父母想要跟上时代步伐,继续扮演好父母的角色,陪伴和支持孩子成长,就必须转变陈旧观念,以“能者为师”的态度,虚心向孩子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1.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父母作为长辈,可能认为“承认孩子比自己强”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但换一个角度想,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正是父母希望的吗?父母应放下长辈的架子,尝试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比我强”这件事。当孩子表现得比父母出色时,父母理应坦率地告诉孩子:“你比我强多了,你是我的骄傲。”当孩子提醒父母改进一些落后、错误的观念或做法时,父母理应真诚地感谢他:“多亏你提醒我。”

当父母用心去欣赏孩子的出色表现,虚心向孩子学习时,父母会渐渐意识到,向孩子学习并非表示大人无能,反而是一个成年人真正成熟和睿智的表现。而且,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赞赏和虚心的求教,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也是被父母所需要的,从而增强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与自信心,给予孩子积极进取的动力和勇气。

2.把属于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

父母应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把属于孩子的自主发展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遵循自己的天性和意愿,自主判断、自行选择、自由发展,认同和支持孩子的理想抱负,让孩子的个性与天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只有这样,父母才有可能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认可孩子的优点,积极向孩子学习。而且,父母不妨以孩子的“反哺”为契机,转变不合时宜的家庭教育方式,成为孩子成长的支持者和守护者。

另外,由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价值观还未稳定,自我管理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也比较弱,父母在尊重孩子自由成长,积极向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要掌好孩子远航的舵,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引导孩子学会辨别是非,远离各种社会诱惑,特别是要让孩子学会在互联网世界里趋利避害,例如,远离网络中的暴力、色情信息,正确认识网络流行的“丧文化”“佛系文化”等。

3.创建学习型家庭,和孩子共同学习

如果让孩子“教”父母,可能让父母感觉自己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毕竟要让父母接受“以孩子为师”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周晓虹教授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一般来讲,如果子女以心平气和的态度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父母都会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而不会出现不适。但是这种心理上的转变有些难度,两代人之间的磨合也需要时间。

父母可以和孩子结成学习小队,彼此约定一个共同的学习时间,例如,每天晚饭后 1 小时,父母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学习,遇到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切磋交流。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若干个常规的学习活动,如分享阅读心得、谈论时事热点、交流互联网使用情况等,定期沟通、彼此倾听、互相帮助,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这样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断磨合,促进了彼此理解和接纳,自然而然形成了“双向学习”“双向影响”的交流模式,父母向孩子学习的行为也就水到渠成了。 kKEvP3zZ99dsYBDdHxXejQaWOEic/uKn0xB2Xljktk+hwLd5Sn5hr2y9ugikhdb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