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 蒋中贵 狄谨 李和平
李小荣 任国雷 刘安双 龚华凤
刘雪山 陈晓虎 史宁强 王有为
多年在旧金山和重庆的工作与生活,使我与山地城市结下了特别的缘分。这些美丽的山地城市,有着自身的迷人特色:依山而建的建筑,起起落落,错落有致;滨山起居的人群,爬坡上坎,聚聚散散;形形色色的交通,各有特点,别具一格。这些元素汇聚在一起,给山地城市带来了与平原城市不同的韵味。
但是作为一名工程师,在山地城市的工程建设中我又深感不易。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山地城市的生态系统特别敏感和脆弱,所有建设必须慎之又慎;另外,有限的土地资源受到许多制约,对土地和地形利用需要进行仔细的研究;还有一个挑战就是经济性,山地城市的工程技术措施比平原城市更多,投资也会更大。在山地城市的各类工程中,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自然坡度、河道水文、地质条件等边界控制,其复杂性尤为突出。
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对山地城市交通给予关注并持续实践;特别在以山城重庆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中西部,我们一直关注如何在山地城市中打造最适合当地条件的交通基础设施。多年的实践经验提示我们,在山地城市交通系统设计中需要重视一些基础工作:一是综合性设计(或者叫总体设计)。多专业的综合协同、更高的格局、更开阔的视角和对未来发展的考虑,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二是创新精神。制约条件越多,就越需要创新。不局限于工程技术,在文化、生态、美学、经济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创新。三是要多学习,多总结。每个山地城市都有自身的显著特色,相互的交流沟通,不同的思考方式,已有的经验教训,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建设山地城市。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其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是 2007 年提出的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这是一个法令性质的地方标准;本次出版的这套“山地城市交通创新实践丛书”,核心是我们对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丛书包括了总体设计、交通规划、快速路、跨江大桥和立交系统等多个方面,介绍了近二十年来我们设计或咨询的大部分重点工程项目,希望能够给各位建设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工程是充满成就和遗憾的艺术。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以做到持续提升。相信通过交流和学习,未来的山地城市将会拥有更多高品质和高质量的精品工程。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9年10月
山地城市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与平原城市迥然不同的城市形态,许多山地城市以其特殊的自然景观、历史底蕴、民俗文化和建筑风格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然而,山地城市由于地形、地质复杂或者江河、沟壑的分割,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在山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留城市原有的山地风貌,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处理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克服新旧基础设施改造与扩建的特殊困难,避免地质灾害,减小山地环境的压力,保护生态、彰显特色、保障安全和永续发展,都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扎根于巴蜀大地,其优秀的工程师群体大都生活、工作在著名的山地城市重庆,身临其境,对山地城市的发展有独到的感悟。毫无疑问,他们不仅是山地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的先行者,也是山地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的探索者。他们结合自己的工程实践,针对重点关键技术问题,对上述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在山地城市可持续综合交通规划、山地城市快速路系统规划、山地城市交通设计、山地城市跨江大桥设计、山地城市立交群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将成果应用于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山地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极大地丰富了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为世界山地城市建设的研究提供了成功的中国范例。
近年来,随着山地城市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山地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理论,“山地城市交通创新实践丛书”正是山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方面的总结。本丛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工程师们在工程设计中的先进理念、创新技术和典型案例;既总结成功的经验,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其中大多数问题和教训是工程建成后工程师们的进一步思考,从而引导工程师们在反思中前行;既介绍创新理念与设计思考,也提供工程实例,将设计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既有学术性又有实用性。总之,丛书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表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为从事山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庆大学教授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