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舆论的数量:应然与实然之争

舆论的数量即言论的一致性程度,“围绕一个舆论客体产生的各种意见,如果处于众说纷纭的境地,呈现几乎无限的多样性,那么便不存在关于这个客体的舆论” 。当前学界对舆论数量的研究通常是设定临界值。如陈力丹借助运筹学计算结果,将主流舆论的临界值设定为黄金分割比例 0.618,剩余 0.382,以百分数计,如果在一定范围内有 38.2%(三分之一多)的人持某种一致意见,这种意见便在该范围内具有相当但尚不能影响全局的影响力;若有 61.8%的人持某种一致意见,这种意见在该范围内将成为主导性舆论,从而产生决定性、全面的影响。 与陈力丹相似,韩运荣也将舆论的临界值设定为总体的约三分之一强。刘建明研究发现,公众意见只要达到 25%就会迎来影响力的大幅增长,因此他将 25%作为主流舆论形成的临界值。 陈雪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舆论形成的临界特征,认为舆论的形成最终还取决于临界数量的形成,参与人数累积增长至临界值时可能会产生临界数量,但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满足各种临界特征所需的条件,即舆论扩散的临界值并非固定的,它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影响要素。

本书认为,通过设定固定的舆论临界值来考察舆论数量只适用于特定场景下的群体表达或票决统计,而不适合具有海量数据的网络空间。在网络中,一种观点的流行与扩散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场景下的舆论临界值是不同的。无论媒介技术多么先进,在网络平台能够充分呈现的网络舆论只能是冰山一角,大量言论因为种种原因或沉默、或隐藏、或被屏蔽,成为一种潜在的舆论形态,因而无法获知舆论较为全面的样本。在现有的网络监测技术下,负面舆论的形成无需到达三分之一等临界值就已经进入监测范围,加上网络舆论的燃点较低,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成为引发负面舆论的导火索,尤其在涉及敏感身份(官员、富人、警察等)时,容易引发集体泄愤,甚至出现线上线下的联动。因此,舆论的呈现与测量其实是受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的,很难设定一个相对固定的临界值。此外,随着社交媒体中网络舆论结构的圈层化,微博、微信、知乎、豆瓣、B站等社交平台上的言论常常处于半封闭的状态,要获取全面的舆论数据将遭遇隐私保护的壁垒。对此,曹小杰指出,相对宏大舆论而言,分众舆论或者小舆论更容易把握,除了可利用传统舆论研究方法以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外,这些隐形的、分众的舆论形态还可以通过至少三种相对客观的大数据分析方式获得:一是相关后台数据库(对应沉默的舆论),二是网民变换着形式使得内容获得公开的部分数据(另类舆论),三是海外平台呈现出的相关部分数据(海外舆论)。

新媒体时代的图像、漫画、流行语、表情包、短视频、米姆等网络表达日渐流行。“这种文字变异、图片拼接、混剪、另类修辞、隐喻等写作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敏感预语境下,成为意见和态度表达的常见方式,但目前很少有舆论研究关注这种非主流方式呈现的舆论形态。” 传统的舆论将这些另类的表达方式排除在外,结果导致失去一个重要的窥察舆论的窗口,因为它也承载着公众的集体心态,是一种社会隐喻。“这些体裁在动员人类情感和道德感上特别有效,它们通过动员诸如同情、幽默感和欢笑等情感,促进运动的动员和传播。” 以表情包为例,虽然它以娱乐为目的,以拼接、戏仿等为手段,对原材料进行解构与建构,表现出戏谑反讽的风格,但却能反映真实的舆论。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其呈现方式隐蔽而多变,统计方式相应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除了网络空间意见表达这种直接载体外,互联网使用者的网上行为踪迹,包括搜索、点击、浏览、投票、测试等也是一种意见与观点的表达载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行为是价值、观点和意见的外显和表达。” 在此情形下,通过设定固定临界值的做法来衡量舆论的数量,其可操作性不高,况且在现有的舆论环境下,负面舆论往往处于初发状态都可能被监测到,甚至被视为舆情危机。因此,舆论的数量感知并非遵循特定的临界值原则,而是呈现较大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舆论的数量用参与讨论的主体的绝对数值进行比较衡量就可以了,不需要计较是否达到了总体的三分之一,只要网民感觉到这个事件的意见气候特征及观点结构就形成了舆论” 。但从理想状态看,为舆论设置特定的临界值,可为公共对话的形成提供契机,避免管控过度的后果。 E4ejQwQM1WIZ3Ou8+AS/9hEOTsSqmC8/D0WhevZM94pzB2SY4YUbw7fX5evsKiH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