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塑造人类的因素

假设人类真的是由某些因素塑造的,那究竟是什么让人类与其他动物如此不同?不说几千年,即使只是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也从未怀疑过自身的优越性,并坚持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物种的不同,而并非进化程度的差异。

尽管有些人类社会的文化将人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观点——即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并赋予他们主导地球的权力——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如今,我们已经了解到人类和狐猴或黑猩猩等其他现存的灵长类动物是从同一个祖先进化而来的,然而关于人类是在进化史的哪一刻成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生物,我们仍然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

然而,我们仍坚持着这种自我特殊化的认知。从意识、思维和自由意志,到语言、技术和文化,许多特征都被声称是人类独有的。但有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这些言论都站不住脚。

意识能力不仅是对我们周遭环境的感知,也是对我们自身的认识。根据定义,意识是主观的,是一种只有拥有者才了解的内部状态。然而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意识的客观关联,其形式是行为和大脑活动,它不仅在人类身上能观察到,在哺乳动物、鸟类甚至章鱼身上也有体现。

意识的某些方面,如有意识的行动、做选择和自我认同,都能在人类之外的动物身上大量观察到。在一个简单的测试中,镜子被用于观察动物是否意识到它正在看自己,而不是在看另一个个体。一些不同的灵长类动物以及亚洲象、宽吻海豚、虎鲸和欧亚喜鹊都顺利通过了这个测试。

事实证明,使用工具的能力也不是人类独有的。黑猩猩会通过拨弄树枝来“钓”蚂蚁,海獭会用石头来移动和撬开贝类,而生活在新喀里多尼亚的一种乌鸦会将树枝削成钩子,以便从难以接触的缝隙中钩出食物。

“人类是新近发明的事物。”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事物与秩序》(1966年)

这种行为是出于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并不总是有答案。如果它们是后天习得的,那我们就可以说这一物种获得了一种文化。动物文化的一个著名实例与一群日本猕猴有关。一只猕猴在开吃红薯之前,会在海里将它洗净,而不是像它的同伴那样把沙子刷掉。其他猕猴开始模仿这一行为,然后世代相传。

不同种类鲸鱼和海豚的叫声会基于不同的群体而改变,因此每首“歌”似乎都在加强该群体的身份。这些“歌曲”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否包含足够的信息,以至于能被算作语言,毕竟还没有人能研究出它们是否带有某种“含义”。声音的谜团也同样发生在其他动物身上。怀疑这一理论的人指出,尽管黑猩猩已经学会了手语,却还是不能通过该语言提出问题,这表明这一特性是人类独有的。然而,三十多年来,动物心理学家艾琳·佩珀伯格(Irene Pepperberg)教会了一只非洲灰鹦鹉亚历克斯一些基本的英语,它甚至还学会了区分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尺寸;最后,亚历克斯被问自己的颜色是什么。在听到六次答案后,它领会到自己是“灰色”的。这是唯一已知的非人类个体思考存在性问题的例子。然而,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的界限仍是模糊的。 n0mzUWC4nzr+0sdHVsMYVIo+Ps8fmkwpQFBvbbOSCwc17p+Hgt32i1MQP9clXR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