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小城镇与发展模式的探寻

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过程中,费孝通不仅领导、协调着社会学学科的恢复重建工作,而且直接参与了中国农村社会学的重建与发展。在早期的农村社会学研究中,费孝通通过对江苏一个村庄农民生活的实地调查,探讨了为何即便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南农村,也面临着农民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问题,并概括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农村社会学重建初期,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念在其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和探索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这一理念用费孝通的话来概括就是“志在富民” ,亦即努力探寻让广大农民富裕起来的出路。因为要致力于实现“富民”的目标,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中的农村社会学更多地聚焦于农村经济与发展。

农村生产经营制度的改革,释放出了农村家庭提高经济效率的潜能,而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维续的背景下,出现了“工业下乡”的现象。乡镇企业快速兴起并发展起来,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推动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工业下乡”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使较多人口向乡镇企业较为聚集的地方集中,从而形成了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局面。

针对农村出现小城镇快速发展的社会事实,重建初期的农村社会学开始关注对小城镇问题的探究。正如费孝通所说:“小城镇问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一个人想出来的,它是在客观实践的发展中提出来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认识它。”

小城镇之于农村发展而言,是一个“大问题”,之于农村社会学来说,也是一个有着重要学术价值的“大问题”。从苏南农村发展的经验来看,小城镇的快速兴起,确实让农民富起来了,也让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社会学关注小城镇问题,主要是从实地调查出发,从已发生的社会事实出发,考察小城镇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小城镇发展的经验中哪些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在小城镇问题研究方面,涌现出较多研究成果,如朱通华的《乡镇工业与小城镇》,主要基于苏南农村和小城镇发展经验,探讨了小城镇发展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李云才的《小城镇新论》主要从城乡关系协调的角度,讨论了发展小城镇的意义 。潘秀玲在《中国小城镇建设》一书中,总结了当时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如何规划、设计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 。此外,也有较多对小城镇的考察和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汇编在一些论文集里。

小城镇问题一度是一个研究热点,然而,对小城镇问题的农村社会学研究,却曾有一些误读和误解。一些有关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发展小城镇不是也不应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导模式,城镇化还是需要依靠发展大中城市。然而事实上,农村社会学对小城镇问题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就是倡导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整个中国的城镇化模式,小城镇发展并不排斥大中城市的发展。有关小城镇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注重的是小城镇发展的现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意义。

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通过发展副业,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迅速富了起来。如费孝通在三访江村时,就发现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78年还仅为114元,通过发展家庭副业,到1980年就达到了30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看到一部分农村地区率先富裕起来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村社会学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的农村研究开始聚焦于农村发展模式。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模式”成为中国学界最为流行的概念之一

对农村发展模式的关注,由于受时代特征的影响,更多的是关心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亦即如何让农村富裕起来。如有学者认为,农村发展模式就是对农村经济发展中某种鲜明的、相对稳定的和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概括 。将先富起来的农村的发展经验总结为一种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其中常常隐含着一种预设,即从农村先富模式中,可以汲取或借鉴某些经济发展经验和发展路径。

然而,费孝通提出“模式”这个概念,“是从发展方式上说的”。“模式”“来自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客观历史事实。让这样的概念再回到正在成长的新事物中,用它来认识现实,也就能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一点”。“模式”的真正意义是“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 。在这个意义上,农村发展模式研究的目标并非总结可供模仿、可供推广的农村榜样。概括、总结农村发展模式的逻辑,需要有别于“农业学大寨”的逻辑。既然农村发展模式的真实内涵是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那么考察、总结和提炼“模式”,其意义就在于理解不同的农村地区如何发现特色、如何利用特色,以及如何形成特色的路子。虽然一种模式并不能被照搬,但模式形成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所蕴含的机理是具有参照价值的。

无论是对小城镇问题的探讨,还是对农村发展模式的关注,抑或是陆学艺等对一些典型村庄开展的实证调查研究 ,都体现了农村社会学恢复重建之初的理论焦点和研究重心,亦即对农村经济问题的重视和考察。恢复重建之初的农村社会学强调对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这与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的。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成为第一要务,也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自然也就顺应时代的需要,重点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力图去探讨让农民富裕起来、让农村发展起来的路子。农村社会学关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及其所形成的小城镇理论和发展模式理论,可以说为人们对农村经济问题的认识提供了一些新视角。这些新视角强调了基层社会的现实基础、实践创新和发展经验,在较大程度上有别于经济学的研究,让人们得以更加具体地了解和认识经济发展的现实过程,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模型。所以,农村社会学重视对经济问题的探讨,并未削弱学科的特点和优势,而是在对同类问题的研究中,贡献和积累了不同的学科知识和理论。

虽然在中国农村社会学恢复重建之后的最初10年的发展中,对农村经济问题及小城镇发展的研究成为学科研究的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社会学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处于空白。实际上,农村社会学在那10年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关于农村社会学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对中国农民、农村婚姻与家庭、农村贫困问题、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自治等方面也有所涉及。虽然在一些研究领域的研究尚未达到透彻的程度 ,但在某种意义上,农村社会学研究及这一分支学科发展所取得的进步,在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在社会学的经验或实证研究方面,以农村社会为研究对象,以农村社会事实为基础的研究仍占据主要部分。由此可见,农村社会学的重建与发展是推动中国社会学逐步走向繁荣的重要力量。 omdI0fGIE0hd2hPVp9QRDR5cIRznEM5SdDvqdG71C5Jk82cvkD7zmQjsNN3dhRR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