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小结

村庄是农村社会存在的一个基本形态,农村之为农村者,在于村庄的存在。尽管村庄的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但有村庄的地方,依然被人们视为农村。例如在我们所调查的十大名村里,他们大多已经实现了城镇化,但由于村庄以一种概念的、制度的形态存在着,所以仍然在农村的范畴之内。或许,目前有较多的村庄正是以这样一种存在方式,在规避城镇化所导致的“村庄的终结”。村庄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且在体制内仍享有合法性,那么似乎村庄也就没有走向终结。一些城市中的“城中村”,以及“超级村庄”的出现 ,实际上就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变迁所产生的一种“奇特”产物。

在人类学学者看来,村庄是一种传统的地方,其存在依靠一些共占的环境及共同的仪式来维系。 而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村庄究竟会走向何方?孟德拉斯的“农村的终结”命题之于当代中国农村是否成立? 如果说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最终都被城镇化了,农村于是也随之走向消失,那么这一过程又是如何推进的呢?如果说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并不会致使农村的消失,那么又该如何在城镇化背景下维持农村尤其是村庄的存在呢?所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大问题,轻易对这样的问题做出判断,或是轻率提出理想化的模式都是危险的。即便我们的判断是根据人类社会现代化、城市化的已有历史经验而做出的,也不一定是科学、可靠的。

对于关心农村未来命运的研究者来说,最稳妥的事就是尽量准确地把握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并尽量科学地解释现实中的问题、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对村庄的抽样调查,其目的正是科学地、系统地、宏观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农村发展的现实状态,避免根据个案研究而对农村发展宏观状态及趋势做出误判。在农村研究方面,以往的研究偏重于个案研究,研究者更加相信田野工作方法,以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者越来越依赖于田野工作甚至是短暂的农村调研,并且排斥抽样调查和定量方法。然而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大量涉及“三农”的宏观发展问题。很显然,仅仅根据对一个或几个村庄的走访,对宏观的“三农”问题做出判断,这种认识方法存在较大的风险。深入的田野工作确实对理解地方性的乡土文化和农民的观念世界是非常有效的,但根据田野中所观察到的特殊问题去判断农村社会全局,明显是以偏概全。所以,当前的中国农村研究需要丰富研究范式,而不能始终停留在村庄民族志的研究范式之上,泛泛地探讨各种“三农”问题。“三农”研究要引入科学的、系统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以增强对农村发展宏观状态的认识能力、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 B5quXjS63bWaXsFadLjCu/VPIEx0WHRhPRhRZ6NlYwt0cHR6IPz+70h71jCrNry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