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村庄的建设与现代化

2006年,中共中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战略任务,此后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多种政策措施,由此掀起了农村建设的高潮。那么,通过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村庄面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为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或影响,以及村庄所发生的变化,“千人百村”对村庄的一些重要建设进行了专门的考察,主要涉及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公共设施与机构建设情况、村庄治理及社会组织建设情况。

表1-17反映的是村庄中的一些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情况,这些设施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拥有这些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庄的生活条件及现代化发展水平。

表1-17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2012“千人百村”)

从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角度看,绝大多数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较好地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例如,94.7%的村庄都有便利店、91.5%的村庄设有卫生设施,这样,农村居民大多数日常用品及常见病治疗基本上可以在村庄之内得到解决。

然而,村庄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发展程度并不高。所谓村庄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是指农民在生活方式上,趋于与城镇居民拥有相似或相近的条件,即越来越发挥市场和公共服务在生活中的作用。 表1-17的调查结果显示,拥有银行、超市、百货商场、农贸市场和公园的村庄不多。

在文化服务方面,所显示的调查结果还较为理想。有69.6%的村庄有图书室,50.0%的村庄有体育健身场所,39.1%的村庄有老年活动室。因此,从公共建设的角度来看,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活并不像一些学者所做的危言耸听的判断那样,显示出“公共性消解”的加剧。 仅仅凭直觉或对个别村庄的走访而轻易做出对全国农村现状的判断,存在较大误解和误判。抽样调查所反映的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并不是如此悲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所发生的变化,是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乃至基层组织关注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活的结果,由此我们并没有发现公共性在远离乡村文化,恰恰相反,公共性是在不断加强,因为由国家力量推动的新农村建设就包含了乡村文化建设。

出乎人们预料的是,调查所反映的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并不是非常理想。一般情况下,农村每个行政村基本上都有一所小学。然而调查显示只有57.0%的村庄设有小学。或许,小学的减少,导致了近年来小学生交通问题的出现。一些乡镇政府为了缩减教育支出,对村庄小学进行了大量合并。村庄小学的并校现象是对这一较低比例的现实解释,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村庄学龄儿童的数量逐年减少,加上外出打工子女在迁入地入学人数增多,由此导致村庄小学招生规模逐年下降。于是,基层教育主管部门认为将招生规模极小的小学合并到中心小学,既能发挥乡镇中心小学的优势资源,也能节省办学成本。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小学并校行为其实并非理想的选择,至少对学龄儿童及其家长来说,增加了新的困难和挑战。近些年来,媒体关于中小学生丧生于上学途中的交通事故的报道明显增多,说明相对于以前,村庄的并校问题增大了儿童上学的安全风险。所以,各级政府需要重新审视并校特别是小学并校问题。与此同时,需要研究和制定村庄人员流动性提高和学龄儿童规模降低情况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模式。

此外,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我们还能发现村庄的养老服务条件不够理想。仅有12.5%的村庄设有养老院,当然这一事实也较为符合农村的实际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因为农村居民的观念和生活习惯,绝大多数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尽管现实如此,但作为由公共力量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依然需要加大力量来改变农村养老现状。农村老年人之所以接受家庭养老这一现实,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习惯或更愿意接受家庭养老,而且也因为他们除了依靠家庭外,很难获得公共的或社会的养老支持。随着村庄公共养老机构及服务不断发达和完善,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愿意选择社会养老,从公共服务中得到更多的福利。

从农村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农村老年人问题可能更为突出和严重,因为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在村庄的老年人的老年生活和扶助面临诸多困难。因此,从不断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及福利的角度看,加大农村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建设的力度已非常必要。从理论上讲,为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建成养老院的村庄至少应达到1/3,即相邻的三个村庄中应建有一个养老院。当然,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每个村庄都需要建成符合村庄实际情况的养老机构。

表1-18中的数据显示的是村庄离最近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平均距离。对这些问题的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村庄及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离主要基础设施距离越远,表明农村居民从这些设施中得到福利的难度更大,同时也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太完善。相反,距离越近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

表1-18 村庄与基础设施平均距离(2012“千人百村”)

单位:公里

续表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教育设施方面,村庄离最近小学的平均距离为1.9公里,而且除了先进村的距离较近外,东、中、西部之间差别不大。离最近初中的平均距离为5.6公里,西部地区农村要更远,平均为7.1公里。村庄离最近高中的平均距离为19.6公里,西部和中部地区距离更远,都超过20公里。而在发达的先进村,平均距离则仅有4.3公里。由此看来,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外,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居民的子女在获得高中教育方面存在着相对更大的困难;同时也从一个角度表明,农村较多地方的教育发展依然有很大局限。

在医疗卫生方面,村庄离最近医院的平均距离为4.7公里,区域之间的差别不大,只是发达的先进村距离医院更近,平均距离为1.1公里。先进村多是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村,所以先进村在这些方面与其他村庄的差别,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在与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方面,如百货商场、邮局和银行等,农村居民一般都需要到附近的集镇去获得相关服务。除先进村距离这些设施非常近之外,多数村庄并不会建设此类生活设施。

在农村交通出行方面,中西部地区农村的交通便利程度与东部地区相比明显存在一定差距。在离最近公共汽车站、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的距离方面,东、中、西部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东部近西部远。总体来看,农村的公共交通状况一般,离最近公共汽车站的平均距离为5.8公里,相当于到附近集镇的距离。从现实来看,农村较多地方并没有公共交通服务,交通运输通常由个体营运人承担。不过,如果从纵向比较的角度看,农村的交通出行条件总体上已经有了很大改善。随着“村村通”工程的推行,各个村的村委会驻地都修通了村级公路,这为农村交通运输服务市场创造了基本条件。有了发达的乡村公路,就出现了个体交通营运人,他们为居民出行提供了很多便利。

在表1-19中,第1和第2项主要反映的是现代管理组织的发展状况,村民志愿者组织反映的是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农业协会代表经济组织建设状况,村民文体组织则反映了文化组织发展状况。从对村庄的调查结果来看,村庄的现代管理组织并未广泛发展起来,有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等机构或组织的村庄在8%及以下。目前,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主要在城市发展较快,随着住房市场化及房产商品化改革,管理房产物业的专业化组织随之产生,在一些新兴商品房小区,也发展起业主委员会之类的社区组织。但是,在农村地区,这种现代管理组织似乎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不太吻合,因而未普遍发展起来,这是农村现实所决定的。

表1-19 村庄组织建设情况(2012“千人百村”)

有29.5%的村庄发展出了村民志愿者组织,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这一数字反映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有了很大变化。志愿者组织是现代社会提高社会自治和促进社会团结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相对分散和自给自足的乡村社会,村民能组织起志愿者组织显然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37.1%的村庄有农业协会之类的合作组织,表明农村居民的经济活动的组织化、合作化程度达到了一定水平,并非完全分散的个体家庭经营和无组织化。随着一些村庄农业生产逐步走向市场化和现代化,农村经济组织还将不断得到发展。

在文化组织发展方面,有48.9%的村庄成立了村民文体组织,将近一半。由此看来,相对于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而言,农村在文化组织建设方面较为领先。或许这是因为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发展文化组织较为容易一些,而且文化组织的发展更为符合他们的生活需要。

村庄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从图1-6的调查结果来看,90%以上村庄的自治组织建设基本属于正常,他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三年举行一次换届选举。 正常情况下,2009年以后举行最近一次村委会选举属于正常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1%的村庄是在2009年以后举行最近一次村委会选举的,5%的村庄是在2009年以前举行最近一次选举的,还有4%的村庄报告本村未曾举行过村委会选举。由此来看,一些村庄的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并没有按照常规制度推进,其中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而调查未涉及没有举行选举或推迟选举的原因,所以我们不得而知。

图1-6 村庄最近一次村委会选举的时间(2012“千人百村”)

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状况。 通过新农村建设,村庄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较之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已有了很大的改善。尽管农村建设与发展尚未达到理想的程度,但较多的村庄及农民已经在国家推动的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相应的收益。 wDxGL10XB7EC42eNMTgTHYs5UobxG8IXv/RaEdWC4iB9+jYnL8auXSkixL3/OkH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