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小结

对农村居民的社会特性、社会心态、生活方式、家庭生活及生活问题进行调查,目的在于从宏观的层面科学、准确地把握和认识中国农村社会民生发展的真实情况,而不是根据某些个别现象对整个农村妄做推断。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中国农村社会的主体成员——农村居民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较为宏观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于推进农村民生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决策或许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偏低,有13.4%的农村居民没有受过任何教育,78.2%的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 教育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人力资本,而目前在一些农村地区的居民中流行“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出现这种现象,表面看是农村居民的认识和主观选择问题,实际上可能与我们的农村教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某种意义上表明现行的农村教育政策存在较大问题,未来惠农支农的战略决策,需要重点向农村教育倾斜。

其次,调查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 农村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总体上是积极乐观的,他们也有良好的社会心态以及较高的幸福感指数。尽管城乡差距拉大的客观事实仍然存在,尽管农村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农村发展让农村居民获得了真正的实惠,因而他们保持了乐观向上的心态。所以,农村社会的稳定有着坚实的民众基础,农村社会在最近一段时期内不存在不稳定的风险。

再次,调查还发现,农村居民在生育意愿上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他们较为普遍的生育意愿或理想的生育数是2个孩子,生育意愿的平均水平为2.1个孩子,不过生男偏重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由此看来,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与低生育水平已经不相矛盾,与生育政策没有太大的矛盾。所以,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策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更好地把控制农村低生育水平与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农村家庭的生产和生活呈现出两个突出现象:一是农村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已经不是农业生产而是打工收入;二是农村居民较为普遍地感到医疗、教育和人情送礼支出构成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压力。农业生产收入对农村家庭收入贡献率的下降反映了两个重要事实:一是农业的比较收益率相对较低,二是农民获得了收益率更高的市场机会。针对这一现象,政策安排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率,以维持和激励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还需继续对农村居民“闯市场”的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这是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要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减轻其生活压力,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十分必要;此外,改革农村教育体制也迫在眉睫。只有绝大多数农村居民都受到了较为良好的教育,农村才真正算有了发展,中国社会才会有高质量的发展。 bBX1ebb9396z9IQ1Q1rPlSDcSpmEUw5UJ6N5Zhwc6ubLdkos4VUkRrOX6xTL6Y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