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陈睿

人物简介

陈睿,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在四川省理县薛城镇担任镇党委副书记、甲米村扶贫第一书记,并于2019年7月转战茂县渭门镇利里驻村扶贫,为高原藏羌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网信力量,赢得当地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2014年毕业至今,我非常怀念在人大求学充实又快乐的日子。总结起来有两点让我受益匪浅:一是在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方面,比较贴合当前的工作需要。比如“社会研究方法”“非营利组织管理”等课程,为我毕业后担任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在价值导向方面,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价值、社会福利思想等深刻影响并塑造着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等价值准则,在我投身脱贫攻坚战期间也同样适用,帮助我站在贫困户的角度去寻找脱贫的办法,提升他们的自我“造血”功能。

回想求学之路,我印象最深的是张会平老师开设的“社会工作伦理”课程,这门课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大。每学期张老师都会给我们列一个推荐书目,通过推行这种自学机制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从当初的就业情况来看,我们毕业后在广泛的服务领域工作:既有在一线社工机构、医院、社区、养老院、社会组织做实务的,也有在学校、政府部门做研究和管理的。社工其实是种很专业的职业,它有系统的价值体系和专业的服务方法。社会工作专业“助人自助”的核心精神,帮助我建立了一种“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毕业时我曾犹豫过是留在北京还是回到四川,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我觉得祖国西部的开发建设更需要人才。

我是四川省委组织部引进的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工作的第一个单位是德阳市民政局,第二个单位是省民政厅,跟社会工作专业都很对口。我参加工作就在市里,还不算在基层一线。2018年刚好单位需要轮换驻村扶贫干部,想到近些年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旨在完成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历史性任务,我顿时热血沸腾、摩拳擦掌。我积极响应号召,加入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到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300多万名扶贫干部中的一员,是使命,更是荣幸。

基层的工作和生活,与我想象的差别挺大。首先是工作方面,直接面对形形色色的贫困户和村民,在工作中我需要说更接地气的话、做更具体的事,要真正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次是生活方面,藏区农村的基础设施跟内地城市相比差别很大,吃住行相对都比较艰苦,时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还需要克服一些心理落差,有效应对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心情酸苦的情况。

我在市民政局、省民政厅、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工作过,不同岗位的交流锻炼让我成长了很多。特别是在思想认识方面,我提高了自己的党性修养和理论水平,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入党的初心和为民服务的使命。

驻村扶贫主要有宣传党的政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精准脱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五大工作内容。从办公室到了田间地头,我刚开始确实不适应。扶贫工作可以说是“向难而行”的。不管你是哪里来的,只要签了军令状,就必须做好打硬仗、打恶仗的心理准备,就必须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扶贫的是两个少数民族村子,一个是藏寨,一个是羌村。在和村民交流的过程中,我刚开始会有点听不懂方言。我一方面需要主动学习当地语言。只要学会一些简单的词句就能拉近与村民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你在用心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主动跟当地干部、群众交心。他们对你放心了,就会尊重你,考虑到你的感受,主动说汉语,这样沟通起来就顺畅了。当你理解他的时候,他也会尊重你。

脚上沾满了泥土、心中沉淀了真情,真心与贫困群众交朋友,一起坐坐田坎、唠唠家常,认真聆听他们的诉求,对于他们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这样做了之后,工作慢慢就好干了。基层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意义。每天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解决的都是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事情,成效明显,很有成就感。当解决好问题后看见群众露出淳朴真挚的笑容时,一切苦和累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遭受“8·16”山洪灾害,全村断电、断水、断路,与外界失去联系,成为“孤岛”。我们驻村扶贫工作队冒着滑坡、泥石流的危险,翻山越岭,徒步3个小时回到受灾的村子,到村查看灾情,送去应急生活物资,同时开展灾情核实摸排、妥善转移安置群众等工作。那一刻,我切身感受到了藏区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实难题。

在乡村治理方面,我们变“以人治村”为“以制治村”,深化城乡党建共建,协调机关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我们单位领导多次深入帮扶村指导村“两委”建设,到村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课报告;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制度,指导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建强基层党组织,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同时,鼓励党员带头行动,利用农民网校、农民夜校平台,加强种植养殖技能学习,帮助村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勤劳致富。村里需要有威望的人带领村民开展各个方面的工作,但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约束行为。

在教育扶贫方面,我对接了互联网教育项目——VIPKID乡村公益英语课堂项目。我邀请项目工作人员到村里来安装了相关的视频设备,让山区的小朋友和外教进行互动,共享互联网发展的成果。从反馈的视频看,小朋友很开心,寓教于乐卓有成效。

在利里村我们实行结对帮扶,做了一个长期的助学计划。驻村扶贫工作队会离开,脱贫攻坚战会结束,但是很多工作、很多政策我希望能够延续。我们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对贫困户子女进行长期资助,直到他们大学毕业,激励个人和家庭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我们在村里实施“金秋助学”和“暖冬行动”项目,发动奇安信、唯品会、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等互联网企业、组织,向村里全覆盖捐赠羽绒服,向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帮助困难学子筑梦远航。

在对外宣传方面,我们策划了“航拍利里”项目: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对村委会、花椒基地、冷水鱼养殖基地、村民聚居点等村容村貌进行了录影摄像,通过实景航拍协助当地政府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

在消费扶贫方面,我们发动机关各党支部到帮扶村开展消费扶贫行动,采取以购代捐的方式购买花椒、莴笋、蜂蜜、土豆等农副产品,提振贫困户的种植信心。我们发现其实很多村的网络信号已经通了,抖音、拼多多都用得挺多。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们实施了“农民网校”工程,向茂县97户未脱贫贫困户捐赠智能手机,同时进行造血式扶贫:开展聊天工具、网上购物、抖音/快手视频拍摄等基础上网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学网用网能力,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帮助他们学会使用App了解最新的社会资讯,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在2019年的时候,利里村村民遇到了蔬菜滞销的问题。利里村是茂县最偏远的村子之一,在大山山沟里。受泥石流影响,道路垮塌了一些,大型货车能进来,村民自己的家用车、农用车却出不去。蔬菜如果不赶紧运出去,就会烂在地里。当时我们和村民们都很着急。我就和美团快驴进货联系了一下,了解到它送原材料,而且愿意出一份力,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样既能够保证企业获利,也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这个事情过后,我想不仅要解决急难问题,也要建立持续性的合作模式。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和领导的帮助,利里村和美团快驴进货签署了《农特产品定点采购协议》。从第二年开始,由美团快驴进货邀请专家、技术人才到村培训,帮助农业生产提质升级,倒逼村里的农业技术转型,解决生产方面的问题,二者合作走出一条高质量的生态、健康、绿色的发展道路。

在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凡事要提前沟通,分析这个决策的可行性,进行小范围的试验。项目如果做不下来,就要及时终止。两端的需求对接是最难的。村子有哪些需求,企业那边该怎么去对接,这是需要反复论证和仔细推敲的。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决策前都要在农村进行小范围试验。项目成功后再推广是很重要的,不能仓促上马、急于求成,因为一旦失败就容易产生信任危机。手把手地从项目的立项到产品生产、销售给他们蹚出一条路子来,这样才能去复制,然后才能创新。

结合受援地需求,网信部门可以做什么呢?首先是发挥网络宣传的作用,为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是动员互联网企业发挥网络优势,开展消费扶贫、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党建等活动。

总结来说,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抓产业提升,从物质上斩断穷根:

一是创新发展模式,解决销售难题。为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驻村扶贫工作队创新引入电商定向采购、批发商团购模式,推动美团快驴进货与利里村签署《农特产品定点采购协议》,建立“合作社技术指导+企业订单收购+贫困户种植”的订单式农业模式。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解决技术难题。邀请农艺师、兽医师定期到村开展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生产技能,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瓶颈;实施“农民网校”工程,提升村民学网用网能力。

三是发展集体经济,破解“空壳”难题。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争取农业配套资金,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冷水鱼养殖基地、花椒基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利里村入股茂县羌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形成四大集体经济项目,通过招引社会资本、租赁、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强集体经济活力,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破解集体经济“空壳”难题。

四是争取社会帮扶,解决渠道难题。动员新浪网、唯品会等互联网企业参与定点扶贫,向利里村全覆盖捐赠粮油、羽绒服、化肥、地膜等生产生活物资;协调“微医”向茂县渭门镇卫生院捐赠“互联网+健康扶贫”远程医疗一体机,运用“云巡诊车”对全镇居民进行免费体检和义诊,进一步充实帮扶力量。

五是推动精准帮扶,解决“个别化”难题。为帮助利里村减轻“8·16”山洪灾害影响,协调援建利里村简易便民桥一座,捐赠花椒苗4 500株,助力恢复重建基础设施,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驻村扶贫工作队推出了长期助学、产业扶持和党组织提升三项计划,从机制上确保今后一段时间全村的奔康致富。具体如下:一是实施长期助学计划,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对贫困户子女进行长期资助,直到他们大学毕业;二是实施产业扶持计划,在全村农业种植提质升级的基础上,向全村捐赠花椒苗,平均每户100株,帮助村民后期持续增收致富,防止返贫现象发生;三是实施党组织提升计划,做好村级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调整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强化村“两委”履职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提升村党组织致富带头能力,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驻村扶贫工作队。

能够见证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并有幸参与其中,我感到无上光荣。就像打了一场胜仗一样,我倍感高兴和自豪。特别是在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和洪涝灾害,给脱贫攻坚收官战增加了难度,但扶贫干部本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做好了“加试题”、打好了收官战,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向人民群众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从省直机关到农村一线,走出办公室来到田间地头,面对随处可见的悬崖峭壁和随时可能有的塌方飞石,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藏区农村条件艰苦,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使命。我把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当磨砺,尽快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在脱贫攻坚一线磨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在抢险救灾中锻炼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厚植为民服务情怀。我主动将自己融入帮扶村中去,不把自己当“外人”,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真心与村民交朋友,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责任担当,努力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在这里,我也送师弟师妹们七个字:苦干实干加巧干。苦干,就是基层问题复杂、条件艰苦,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甘做一头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实干,就是要真心实意为人民、脚踏实地干工作,甘做一头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巧干,就是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中,要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做一头创新发展的拓荒牛。

希望母校越办越好,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同时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陈睿自述,本次采访时间为202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负责录音整理及文字编辑。 wVtr59kPH2YYqR4m49J2uCULiSkleY4FNJMzBogbZwBh4JDKC6R8toocnFwBoyf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