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陈昶屹

人物简介

陈昶屹,中国人民大学2009级民商法博士,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独立办案以来,审结各类民商事及知识产权案件数千件,其中不乏北京大学诉邹恒甫名誉侵权案、全国首例“被遗忘权”案等一批具有前沿性和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疑难复杂案件。曾获“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十佳“我最喜爱的好法官”等荣誉称号。

朴实与富足——孩童的快乐

谈起童年的生活,陈昶屹直言:“那时候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每顿饭都能吃上肉。”他生于重庆小镇,父亲是小镇药剂师,母亲是工人,“艰苦”二字是他在讲述这段经历时反复提到的词。对于幼年的他来说,平日里一般只能吃地瓜这类便宜的素食,一年中能吃上一顿鸡肉便是极大的奢求与满足。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亲情给予了他心灵的滋养。虽然父母都没受过太多教育,但他们骨子里的那份质朴与善良早已深深地烙印在陈昶屹心里。生活条件固然艰苦,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总是让他记忆犹新。父母经常教导他“知识改变命运”,这给幼年的陈昶屹种下了“刻苦努力”的种子,“优秀”对他而言已然成为一种习惯,凡事都要做到最好,这种习惯也伴随着他之后的求学、求职乃至人生道路。

升高中之前,父母带陈昶屹去参观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二者学习环境的巨大差距让他立志要考上重点中学。他说:“现在回想起来,从小到大读的都是重点学校,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班级前茅,得益于早立志。”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他认为每个阶段都应该做好当下该做好的事,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每件事。

奋进与积淀——学子的追求

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是陈昶屹对待学习的准则。他回忆起年少时的一件小事:有一次做一道历史题,他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太相同。老师在看了他的思路后,认为他的答案也是言之成理的,就给了他满分。他很受鼓舞,坚信没有绝对的对或错,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己的思考,善于研究,要有自己独立的结论,不盲从他人。

陈昶屹本科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则攻读法律专业。谈及专业的转换,他把这当作认识自我的过程:本科专业的选择是遵从父母的意愿,但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商科、经济之学并非他兴趣所在,而自己对于法律好像有着一份天生的敏感,于是将考研的目标转向了法律专业。遵循自己一贯追求卓越的品质,陈昶屹最后选择了人大法学院。

在人大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陈昶屹深切地感受到这所高校的文化氛围——包容、独立、自由、实事求是、无傲气却有傲骨,这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性格。陈昶屹坚信,务实、奋进的人大人一定有光明的前途。

陈昶屹在人大求学时遇到了诸多良师:王利明教授、张新宝教授……谈起自己的恩师,他有诸多敬仰与感恩:每次和老师们探讨法律问题时,老师们都毫无架子地给予帮助。后来王利明老师还鼓励他继续考取民商法博士。他说:“能遇到这些老师是我的幸运。人大,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作为一名时常要与官司、纠纷为伴的人民法官,陈昶屹要把社会上的假恶丑转变成真善美,要向人们传递正能量,他认为“这是需要很大能量的事情”。他时常需要回到母校汲取“养分”,回到那个孕育了他法官梦的地方、充满少年朝气的地方,去感受自己作为法律从业者的那份初心。

中关村人民法庭与人大相邻。得益于工作单位与母校的近距离,陈昶屹时常有机会回母校看看。他笑道,以前学生们打网球只能对着世纪馆前的两堵墙打,查资料要拿着学生卡去图书馆查,“现在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我经常对学弟学妹们说,一定要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

他说:“对我而言,家是人大,这是我灵魂受戒的本山,是我心灵栖息的家园。我的心就在这里,我将与我的青春和梦想一起厮守在这里,有了心灵归宿的地方,才更有力量去践行人大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感言。”

公平与正义——法官的信仰

走进陈昶屹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堆积如山的卷宗。作为一名一线法官,平日里面对各类纠纷,他需要投入极大的耐心与细心。“司法类工作很多时候颇为枯燥,常常与负能量打交道”,而正是心中的那份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支撑着他的法官生涯。

回忆起从业以来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案件,他提到了北京大学诉邹恒甫名誉侵权一案,当时社会各界都对这起要案投来了极大关注。出于信任,院领导指定将这起案件交由刚当法官不久的陈昶屹来审理。案件的审理并不轻松,持续两年之久,好在最后达成了一个让各方基本满意的审判结果。他重点提到,在这起高社会关注度的案件中,法院将舆论与司法紧密结合,通过全程发布实时公告的方式,拉近了公众与司法的距离,同时也让舆论对司法的审判起到了监督作用。“公开是最能促进司法与公众零距离接触,同时保持司法公正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理性的人就不会被舆论导向牵着鼻子走,能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分析这起案件。

“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政法系统优秀人才”、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暨“首都政法先锋”、“北京市法院系统审判业务标兵”、“全国模范法官”、“中国十大法治人物”、“2017年度中国正义人物”……从业以来,陈昶屹凭借卓越的业务能力获得了诸多荣誉。“荣誉只属于过去,不要让它成为负担或是骄傲的资本,要有危机感”,他的办公室里从不放个人奖杯、荣誉证书之类的东西。他认为,过去的荣誉并不代表将来,要习惯于保持谦虚清醒的姿态。

在陈昶屹看来,法官就相当于裁判,万万不可为了一时名利或者讨好某一方势力去判决。法官心里始终要有一杆公平的秤,要让审判结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越复杂、越具有引领性的案件他就越感兴趣,他说这大概是因为自己一贯善于钻研,喜欢独立思考。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他更倾向于先独立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先参考之前该类案件的审结思路。

能将自己热爱的事业作为职业实乃人生幸事,他说:“优秀的审判就是法官最好的名片。”

“慢慢地一路走来,你会发现,人大法律人的精神与传统已经流淌、融入我们的血液里,浸透、深入我们的骨髓中。在我离开母校的日子里,行进在司法实践的进程中,我渐渐感受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寻的法治理想逐渐变得清晰、具象。”

陈昶屹自述,本次采访时间为2019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负责录音整理及文字编辑。

采写/李宣谊 bUegT8/bKbhY8xvKO0/9rp0N506m7B9GGda+SRlNNncZ5K+kT0bTWCe+79HkZB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