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量产,落地应用。
记者 江一苇 编辑 谭璐
傅利叶是国内率先量产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公司之一。
9月下旬,傅利叶推出人形机器人GR-2,相比上一代产品,其在硬件、设计、开发框架等多个关键环节,都有创新和提升。
GR-2通体灰黑色,身高1米75,体重63公斤,全身拥有53个自由度,单臂运动负载达3公斤,续航时间延长至2小时。
“当人形机器人本体在各个维度都达到最优,成为六边形战士后,它一定会是AI最佳的具身选择。”创始人兼CEO顾捷在发布会上说,AI不仅用于大模型,还用于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的全过程。
从康复机器人起家,顾捷转战人形机器人领域,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六边”战士
顾捷提出了“产品六边形”的概念,即人形机器人本体的演进,包含运动智能、灵巧作业、认知智能、仿生设计、用户体验和商业应用等6个维度。
体现在最新发布的GR-2上,整机布局采用内走线设计,将线缆置于机器人内部,不仅提升整体美观度,而且精简模块化适配,降低开发者外设布置阻碍,为场景适配开发留足空间。
上肢是迭代的重要方向,GR-2的单手自由度由初代的6个增加至12个,可执行更拟人、复杂的动作。
作为积极推进商业化的主要方向,其上肢操作需通过大量数据训练,来实现泛化性。
GR-2支持VR遥操作控制、拖拽示教、上位机末端控制等多种示教方式,并快速创建动作,记录上肢运动轨迹、关节角度、力度、灵巧手运动、触觉信息等多维度数据。
而且,傅利叶构建了基于主流编程语言的开发接口方案,为开发者提供了开发平台,有助于机器人研究学者、工业自动化工程师、AI软件开发者等高效定制多样化的应用程序。
要达到完美状态,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顾捷坦言,只有走出实验室,才能收集反馈、迭代改进。“批量制造和先进技术之间,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大量制造、场景打磨、客户反馈形成飞轮,才能让技术真正落地应用。”
去年10月,顾捷团队小批量交付第一代产品GR-1,收集了大量实际需求和客户反馈,基于此迭代升级出GR-2。
“我无数次听到一线客户形容,他们并不需要一个能翻跟头的机器人,真正需要的是,每次启动后都能够稳定一致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机器人。”傅利叶通用机器人事业部副总裁周斌坦言。
因此,运动性能只是机器人所有维度中的一方面,开发要根据最终的场景和客户,进行综合研判和取舍。
傅利叶与上汽通用、建行等机构开展合作。
GR-1曾在上汽通用工厂试用,7月又成为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分行的“实习大堂经理”,在真实场景中进行业务咨询、业务分流、智慧柜员机个性化操作指南、反欺诈宣传等训练。
在顾捷看来,自动化产品已经能够完成工厂内大部分重复性工作,人形机器人应该负责更多样、更复杂的任务。工厂场景只是100个场景中的1个,人形机器人在迎宾接待、危险场所、科研场景中,有更大潜力。
商业进击
傅利叶并非一家初创公司,已成立近10年,是康复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
创始人顾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他以数学家傅利叶(Fourier)的名字,在上海张江成立“傅利叶智能”,主攻康复机器人。
一年后,公司首款上肢康复机器人面世,可精确模拟实际应用场景,通过具有目标导向性的游戏,刺激大脑和上肢神经功能康复。次年,又推出国内首款具备触觉功能的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目前,其有30多款康复机器人产品已进入规模化有用,涵盖上下肢康复机器人、运动与平衡训练系统、物理因子治疗系列等。
今年6月,公司有四款康复机器人产品获得欧盟ce mdr二类认证,是国内率先获得ce二类认证的康复医疗器械公司。
公司官网显示,已经为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家机构,提供智能康复服务及一站式解决方案。2023年,其康复业务的海外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0%。
康复领域的快速增长,给了顾捷转战新赛道的底气。2019年,他在内部组建团队,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
2022年1月底,傅利叶完成4亿元D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2期领投,沙特阿美旗下风险投资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元璟资本跟投。
当时,公司在融资新闻稿中就透露,会从单点技术逐渐走向全产业链的跨行业融合,发布泛仿生机器人平台,把核心科技应用到更多非康复领域。
暗暗发力4年后,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傅利叶发布首款GR-1通用人形机器人,并率先完成量产。
“我们已经实现GR-1超过100台的交付量。”顾捷表示,这是实现商业化的里程碑,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来自各行各业的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加速研发,升级产品。
今年1月,傅利叶又拿到新一轮融资,由红杉中国独投,没有披露具体金额。
在9月下旬的发布会上,顾捷坦言,融资只是助燃剂,可以融到钱,但融不到时间。“对人形机器人行业来说,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去打磨,甚至它不是一个并联状态,而是串联。”
他表示,更注重让产品成熟起来,真正产生落地的商业价值,而不是纯粹关心产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