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世界各地的气温突破历史新高,洋流、水文循环急剧恶化,大规模洪水、干旱和野火频发,南极冬季冰层急剧减少等许多事件都给世界敲响警钟。人类已经目睹了气候变化造成的严重危害,气候变化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留给人类的时间是有限的。
然而好消息是,各国已经认识到可以通过发展零碳经济来遏制气候变化危害。所有富裕的发达国家最迟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所有发展中国家最迟在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样的目标在21世纪中叶,是可能实现的。
到目前为止,建设零碳经济最重要的事项是实现大规模的清洁电气化。这意味着,首先,要让尽可能多的经济领域实现电气化,包括推进道路运输电气化、建筑供暖电气化,以及许多工业应用中的中温供热电气化,同时使用电能生产的氢气来实现其他经济部门的去碳化。其次,电力系统本身要尽快实现去碳化。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大规模部署可再生能源,逐渐减少天然气和煤炭利用率,并利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将天然气和煤炭快速转变为可再生能源系统之外的后备能源来源之一。理想情况下在21世纪40年代中期,净零排放的电气化生产就能覆盖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
零碳目标关键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超人们想象。太阳能光伏成本的下降速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速度要快。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产量,即每平方米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量,正在持续上升,安装速度也远超过去的预测。
此外,电动汽车在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增长速度也快于预期,卡车运输的电动化也逐渐成为现实。在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这两项关键技术方面,中国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将在未来几年继续扮演关键角色。
电解槽生产绿氢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这是一项对去碳化至关重要的技术。例如,全球航运的动力供应可通过在船舶发动机中使用绿色氨或绿色甲醇来实现,钢铁生产未来可以由焦煤转向氢直接还原进行。此外,在可再生能源主导的电力系统中,氢能也将在平衡供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电解槽技术上,中国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能够保证到21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的技术。我们走得越快,就越能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如今,全球平均温度水平比工业化前约高1.2℃,要实现“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仍然可以实现“将其控制在2℃以内,如1.7℃”的目标。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至少会减小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害影响。倘若我们允许全球变暖幅度达到2℃,其危害将是灾难性的。
那么,为了实现这一技术上可行的目标,全世界能共同做些什么呢?
当务之急是确保世界各方在其他全球问题上的分歧不会阻碍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这方面的合作应该包括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及其他国际活动、会议和论坛上商定并重申各国共同做出的及各国单独做出的承诺,以实现并强化减排目标。理想情况下,发达国家应该承诺在2045年而不是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各国应自愿共同建立更有力的国际监督机制,对是否真正履行承诺进行透明的评估。
发达国家和中国应该展开合作,为低收入国家投资大规模清洁技术提供财政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多边开发银行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所需的资金支持。此外,合作的内容还应包括新技术、投资和理念在世界各地的持续流动。由于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越来越重视发展更多元化的供应链并提高国内产量,这会使流动性受到威胁。中国的太阳能光伏公司、风力涡轮机公司、电池和电动汽车公司已经在实现零碳经济的技术开发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欧洲各国和印度想要在本国建立电池工厂、太阳能光伏工厂和电解厂,却坚持这些工厂必须完全由本国公司建造——即便中国公司拥有技术和能力,可以通过合资经营等方式,更快、更低成本地建造这些工厂,并快速提供这些国家希望看到的就业机会增多和产量提升。实际上,去风险和脱钩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确保去风险成为现实,避免完全脱钩。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和分歧日益加剧的世界,我们无法完全让这些分歧消失,但是我们需要找到办法,在气候变化问题以及技术发展和部署方面保持合作,从而推动我们实现零碳经济。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