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什么是“大思维”

“她”可是个大创意

我住在纽约曼哈顿,这座小岛总能以其独特的魅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这是我们在汲汲营营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自身部分,是富有创造力的那部分。当然,这是身为纽约人便不可避免的日常。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果我们能让自己保持这种快节奏的运行又免于失控,那么一切人生目标似乎都可能达成。要想在这样的忙碌生活中不致迷失方向,就必须培养自己的复原力,并发现一些让自己得以喘息的安静平和的时刻。

对我来说,这样的“停航时刻”出现在清晨,纽约的清晨即使在夏天也有几分寒意。我喜欢在这个世界还未苏醒的时候出门骑车——那时街道相对宁静,城市里的冷冽空气依然刺骨。我骑车的时候,都是和朋友结伴而行。面对如此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路线,我更喜欢选一条熟悉的路线骑行,沿着哈得孙河,朝着这座刚从沉睡中醒来的小岛的南端骑去,目标就是在日出前到达我们常去的目的地。

无论我们多少次踏上这样的旅程——一趟朝圣之旅,我发现自己始终对那个在我们的目的地等待我们的存在充满敬畏。我是个盲人,所以这段经历是在我的脑海中展开的,由我的各种非视觉感官以及我以往所读到和听到的描述引导。

夜色逐渐褪去,空气变得更为清新,更带暖意,第一缕阳光在我们面前投下一道粉红色的光芒。随着光束穿过港口,它的颜色也逐渐从单一的粉色变得五彩缤纷,令水面为之泛起粼粼波光,也渐次照亮了对岸建筑物的边缘。尽管这番光影变化堪称绚丽夺目,我的注意力却被一个高挑的身影吸引,她的面容坚毅而神秘,若以“美丽”来形容她,那简直是一种贬损。她的朦胧剪影像阳光一样空灵深远,这时阳光追上了我的视线,慢慢将她照亮,从基座,到身体,再到头顶的冠冕。啊,多么壮丽的冠冕!当阳光照到光环上的七个尖芒时,每一个都向外迸发强烈的光芒。它们看起来就像烧到白热的钢锭,散发的光热穿透了清晨的浓雾。只是除了光,它们不会留下任何残迹。过了一会儿,灼灼的阳光沿着她那熠熠生辉的冠冕继续向上蔓烧,终于照及她那高擎着燃烧火炬的右臂,而这也标志着我们清晨之旅的结束。

你可能会认为纽约人早已对自由女神像(见图1.1)审美疲劳了,我也相信很多人确实如此。但我仍能从我们的港口女神那里获得力量和平静。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游玩活动。参观自由女神像时,我的视力已经开始丧失,也许我从未亲眼见过她。即使我亲眼见到了,所见的也只是一个巨大的模糊轮廓——甚至近距离看,她也依旧是一个由众多较小的模糊物体组成,对我来说难以彼此连贯的混杂集合体罢了。不过,她的巨大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雕像本体高46米,置于一个47米高的基座上,重达204吨。我还记得,当我沿着其内部看似没有尽头的蜿蜒阶梯,一步一步艰难地爬上她的冠冕时,我仅凭自己的双脚便能感受到她拔地倚天的高度。

图1.1 以曼哈顿天际线为背景的自由女神像

当我身处雕像内部时,我曾好奇她究竟从何而来,所幸如今这对我们已不算什么秘密。法国雕塑家巴托尔迪创作了她,作为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以感谢美国向世界展示民主典范。他花了9年时间才打造完成这座雕像。我不知道在建造过程中,巴托尔迪是否想过,有朝一日每年会有近500万访客来瞻仰她,甚至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代表团。迄今为止,她已成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雕塑之一。而对我这个移民家庭的孩子来说,她是一个巨大的象征,象征着一切充满希望的事物。时至今日,每当我听到那铭刻在雕像基座之上的埃玛·娜莎罗其的著名诗句时,我仍然会热泪盈眶,那仿佛是以自由女神之口宣读的言语:把你的疲乏困倦交给我,把你的贫穷疾苦交给我,那渴望自由呼吸的蜷缩身躯……

多年来,我对自由女神的关切和信仰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未有分毫减弱。我开始欣赏她所体现的伟大的其他方面,并更能洞悉自由女神之所以为自由女神的本质。例如,我们都知道她是美国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我们还知道,她也是宽容、自由和潜能的重要世界性象征。她在某种程度上既坚毅又怜恤众生,她的意义既可以是为人们所共有的,也可以是限于个人的,既可以是多重的,也可以是单一的。

关于她为人们带来的灵感,已有太多的文字流传,在此无须赘述,我们却很少谈论一个问题:是何种灵感启发了自由女神像本身的创作。这样一个非凡的事物是如何被构思出来的?一个像我这样对自由女神像赞叹不已的孩子,如何才能学会创造既像她又不像她的事物:一种既受类似著名物品的启发,却又独一无二的新事物?换句话说,我们究竟如何获得最佳创意?而一旦有了一个创意,我们又如何知道我们是否应该实现它?

这就是本书所要展现的内容:如何将不同的碎片拼凑在一起,创造属于我们的“大创意”。

现代科学,尤其是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正在向我们揭示创意是如何在人类头脑中形成的。我们正在学习如何重现雕塑家巴托尔迪以及历史上其他伟大创新者头脑中所发生的事情。在此,我将这一系列新知识精炼为一个六步法,并以“大思维”之名呈现给大家。大思维能让你做到巴托尔迪做过的事:产生、识别和孕育你的最佳创意。它能让你根据自己的情况,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时间安排里做到这一点。在这个方法的每一步中,我都会借助相关的科学知识和众多具有启发性的例子来解释我的基本原理,并向你展示如何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

一个灵感的由来

自由女神像的创意始于巴托尔迪本人。他于1834年出生在靠近法德边境的法国小镇科尔马。巴托尔迪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留下母亲独自抚养他和弟弟。在发现了他在艺术上所绽放的才华后,他的母亲决定举家迁往巴黎,好让他有机会从事艺术创作。

在巴黎,勤奋刻苦的巴托尔迪在各个行当摸爬滚打,以学徒身份拜师学艺,曾在画家阿里·谢弗和建筑师让-弗朗索瓦·索伊图手下工作。没过多久,他的努力就得到了回报。1853年,年仅18岁的巴托尔迪的雕塑作品有幸在巴黎沙龙展出。两年后,沙龙再次邀请巴托尔迪随一个艺术家代表团前往埃及,研究该国的古代艺术。在埃及,最令巴托尔迪震惊不已的是这些古代作品的宏大规模。他惊叹于守护皇家陵墓的雕像之庞大,并为之深深着迷,其巨大身影竟似时刻浮现在他眼前。浮想联翩之际,一个梦想在他的脑海中成形:他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恢宏巨像。

1867年,他的机会来了,当时苏伊士运河的建设者邀请各雕塑家为运河入口设计一座灯塔。他们希望这座灯塔既能发挥灯塔的实用功能,又能成为代表这个通往亚洲的新门户的地标景点。巴托尔迪设计了一个身着涡流状长袍的巨型女性形象,她手持火炬,为人们指引通往运河外世界的道路。他将这座雕像命名为“埃及之光照耀亚洲”。最后,建设者否决了所有的艺术提案,只建造了一座普通的灯塔。回到巴黎后,巴托尔迪为他的雕塑草图找到了另一个用武之地。他的挚友爱德华·德·拉布拉耶是法国国民议会议员、法国反奴隶制协会主席,后成为终身参议员。拉布拉耶认为,美国在独立战争中的胜利,以及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获胜是民主的胜利,可以鼓舞其他国家,尤其是他自己的国家。他提议由法国人民出资建造一座雕像,作为赠送美国的礼物,以体现这种鼓舞之情。他请巴托尔迪出马设计这座雕像。

从那时起,这两位好友就开始筹集建造雕像所需资金。这项浩大工程的成本是25万美元,约合今天的550万美元。他们走遍法国,呼吁每个人尽其所能进行捐款。最后,将近16万法国公民解囊相助,其中有穷有富,包括农民、女佣、企业主和其他艺术家各色人等。对拉布拉耶来说,这种体现民主精神的资金来源是整个构思的基础,也充分体现了这个未来建造项目的精神。

1871年,拉布拉耶和巴托尔迪前往美国为雕塑选址和筹备。贝德罗岛(现名为自由岛)很快被确定为巴托尔迪实现其理想的完美地点,因为它是进入纽约港后整体景观的中心所在。巴托尔迪宣布,该岛将成为“通往美国的门户”。这是一个向世界展示自由的绝佳场所。

地点确定后,两位好友便开始在全美筹款。为了吸引民众,巴托尔迪带着自由女神一条已完成的手臂进行巡回募捐,观众只需支付50美分,就可以沿着手臂通过梯子爬到手臂所擎着的火炬上。他们最终将这条手臂安放在曼哈顿的麦迪逊广场花园,并让其在那里矗立了6年。其间总计约有25万人攀上过这条手臂。

1886年10月28日,在自由女神像的灵感涌现20年后,巴托尔迪终于向全世界揭开了这座雕像的面纱,这也让他从此彪炳史册。自由的标志性象征就此诞生。

史书上记载的故事到此为止。这确实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我们爱听这样的故事,因为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像巴托尔迪那样的英雄,踏上征程,克服重重阻碍,最终实现追求已久的梦想。这让我们不禁遐想,是否有一天我们也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目前为止,一切都很圆满。且让我问你一个不同的问题,我希望你在回答之前认真思考,你该如何开始追求梦想的旅程?

你看,这些英雄故事有两个关键因素:天才的创意和不懈的努力。你可以想象自己不懈努力的部分:你努力工作,让梦想成真。但最初的部分,也就是创意灵感从何而来?你能随便选择一个梦想,然后仅凭努力让它成真吗?当然不能。你必须认真选择你的梦想。但怎么选呢?怎样才算一个好创意?你又该如何获得一个好创意呢?

遗憾的是,传统的英雄成就叙事跳过了这一部分。产生创意的过程本身仍然是一个小黑盒,既不透明,也无法打开。除非你是个创意天才,那么这盒子就会像变魔术一样自行打开。但对我们其他人来说,想要一窥盒子内部究竟的努力全是徒劳。如果我们不是那极少数天选的幸运儿之一,我们就对这一过程无能为力。至少我们一直是这么被告知的。

而我在本书中将告诉你,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的观念是错误的。无须什么神奇的魔法钥匙。任何人都可以打开这个创意的黑匣子——你只需要对助你实现“破局”的思维方式、过程及其所涉及之人有简单认识即可。如果你想了解这种“关于创新的创新”如何助你走上释放创意潜能、产生伟大创意的道路,我邀请你与我一道开启本书的旅程。在接下来的8个章节中,我将向你展示如何做到这一点。

打开创意黑匣子

我想让你想象一只幻想动物。不,不是龙,不是凤凰,也不是独角兽——它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动物。拿起一张纸和一支笔,画出你的作品。

完成了吗?现在,看看你的画。你看到了什么?它有眼睛吗?它有胳膊、翅膀或腿吗?那尾巴呢?

我进行过上千次这样的练习,对象从小学生到《财富》500强公司的高管,不一而足。因此,我可以预测,你笔下的生物至少有一种我们熟悉的构成要素。即使我们尝试想象不可思议的事物时,我们也不会凭空创造完全陌生的东西。每当我们创造时,我们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借鉴我们已知的东西。这些构成要素并不是新的,它们的“组合”才是新的。

从我们画出的图像,到我们说出的句子,再到我们为解决日常问题而创造的解决方案,作为人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创新。我们从自身积累的经验和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中学习,将其分解成碎片,并利用这些知识碎片拼凑出新的想法。这就叫锦上添花!

这正是巴托尔迪在自己脑海中想象他的巨像时所做的。他从未告诉过我们他是如何产生这个想法的,而且很有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但是,现代科学已然告诉了我们,大脑是如何创造新想法的,这也让我们明白巴托尔迪是如何结合各种要素,创造他的新组合的。

那么,就让我们来回答一下“巴托尔迪是如何获得灵感的”这个问题。还记得巴托尔迪的第一个灵感来源——古埃及的巨型墓葬雕塑(见图1.2)吗?

图1.2 埃及阿布辛贝神庙展示的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任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拉美西斯二世以其成功的军事行动及其建造的大量纪念庙宇闻名于世。神庙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以南
资料来源:维基共享资源(Wikimedia Commons)

后来,在苏伊士运河入口修建灯塔的呼声促使他绘出了一个以火炬为灯塔照明的巨像(见图1.3)。正如我们在图1.3中看到的,那时他已经接近他对自由女神的构思了。

图1.3 巴托尔迪的《埃及之光照耀亚洲》水彩画(1869年)
资料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然后,巴托尔迪让雕像换了一只手拿火炬,并让其另一只手臂在肘部弯曲,以握住一个关键物品。我们可以在与巴托尔迪设计自由女神同时期的儒勒·列斐伏尔的一幅画作《真理女神》中找到这些要素(见图1.4)。

图1.4 儒勒·列斐伏尔创作的布面油画《真理女神》(1870年)
资料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那么,自由女神头顶所戴的由7个尖芒组成光环的那顶冠冕又从何而来呢?这是巴托尔迪在自己口袋里的一枚5法郎银币背面发现的(见图1.5)。这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印玺,该共和国于1848年推翻了奥尔良王朝末代国王。印玺上的人物是罗马自由女神利贝塔斯的一个形象。

图1.5 大印玺的正面,1848年得到采用。位于印玺正面的自由女神像的头饰与40年后法国人民献给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又名“自由照耀世界”)的头饰相似资料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自由女神的那张面孔——我们能从这张神秘莫测而威严的面孔中看出什么端倪呢?其实这正是巴托尔迪刚出生时所凝视的面孔。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巴托尔迪母亲的面孔(见图1.6)与自由女神的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巴托尔迪一生都与母亲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当被问及他母亲的面孔是不是自由女神的灵感来源时,巴托尔迪并没有否认。

图1.6 夏洛特·巴托尔迪的肖像
资料来源:格兰杰学院(Granger Academic)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巴托尔迪是如何构想出自由女神像的了。自由女神像的大小和形态与守护埃及陵墓的巨像相仿。她的作用和定址方式与苏伊士运河灯塔相仿。她摆出了《真理女神》一画中人物的姿态,戴着利贝塔斯女神的冠冕,拥有与她相同的名号和象征意义。她还有着巴托尔迪母亲的面孔,这些灵感来源可见于图1.7。

图1.7 a-f 巴托尔迪创作自由女神像的一系列灵感来源与雕像本身的对比

我们可能更愿意相信,艺术创作不同于其他日常创作行为。绘制一幅旷世杰作理应与拟定一周的购物清单或求解数学公式之类截然不同。艺术家比我们更伟大——他们一定拥有某种神奇的能力,能在脑海中架构出完全摆脱过去或现在之桎梏的想法。他们创造的一切都是全新的,不是吗?好吧,你最爱的杰作可能确实会给你全新的感觉。它甚至可能给你带来全新的人生视角。但是,在我们所欣赏的每一件艺术作品中,仍会有一种难以捉摸,但又不可否认的熟悉感。

想想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的作品吧。毕加索是当代最多产的艺术家之一,据估计,他一生共创作了5万件艺术作品。他善于以大胆、扭曲的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令现代艺术流派广受关注。他的这种独特风格从何而来?公众的答案很简单:毕加索是个天才。这种风格就像魔法一样从他脑子里冒了出来。但实际上,与巴托尔迪一样,毕加索所做的也是将之前存在的要素组合起来而已。

请看下面两幅自画像(见图1.8和图1.9)。

请注意这两幅画的不同之处:图1.9中的画作创作于1907年,与图1.8中的画作相比,貌似是由完全不同的艺术家创作的。图1.9中的画作呈现的是毕加索的成名风格,图1.8的则不是。在这6年间,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风格上的变化?

图1.8 毕加索“蓝色时期”的表现主义自画像(1901年),布面油画
资料来源:视觉中国

图1.9 毕加索“黑人时期”的表现主义自画像(1907年),布面油画
资料来源:视觉中国

好吧,从19世纪中叶开始,艺术家们遇到了一个难题。过去,他们一直以绘制栩栩如生的写实肖像和风景画谋生,富人和不那么富有的人都会买几幅这样的画作装点门面。然而在1825年左右,相机面世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照片日益清晰、廉价和快捷——于是人们开始购买照片而不是画作。到19世纪末,一种新风格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印象派。乍一看,一幅印象派画作就像一张照片。但当你走近细细观摩时,你就会发现画中的景物逐渐分解成独立的笔触,从而呈现出画家想要表达的特定印象。从风格上讲,这是相机无法做到的。

回过头再看看这两幅肖像画。毕加索于1901年完成的自画像还算不上印象派,但1907年的自画像已经有了足够的变形失真,你必须站得非常远才会误以为这是一张照片。

毕加索成长为画家时,印象派已经成为主流绘画风格。少数画家尝试以一些小手法加以突破,比如乔治·修拉,他将单一笔触分解成更小的“点”,还有凡·高,他将单一笔触加以旋转,使其成为具有催眠效果的色彩波。但亨利·马蒂斯是第一个彻底打破笔触和点等小绘画单位的整体观念的人。他在场景中使用大块的色彩,他称之为“volume”,来展示那些在颜色和形状上都非常扭曲的可识别人物。从绘画技艺上看,他通过使用半抽象的色块来实现风格的突破。

马蒂斯采用这种新风格创作的第一幅巨作是《生活的欢乐》。1906年春,这幅画在巴黎的一个独立画展上展出。它吸引了大批观众,并成为巴黎艺术界一时的谈资。毕加索此前从未见过马蒂斯,但他们都是格特鲁德·斯坦因的座上宾,她因现代主义写作和在其巴黎寓所举办的沙龙闻名,许多现代画家,还有包括欧内斯特·海明威、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和埃兹拉·庞德在内的诸多作家都曾现身于这个文化沙龙。

毕加索前去观摩了《生活的欢乐》,然后请斯坦因把他引荐给马蒂斯。于是她带马蒂斯参观了毕加索的画室。这两位画家后来又在斯坦因的沙龙上第二次见面,毕加索正是在那一时期确立了自己的风格。

在这次命运攸关的会面中,马蒂斯带来了一件非洲雕塑。那是一个来自刚果的维利人面具。当时,巴黎的艺术品商店刚开始从法国的这个非洲殖民地进口艺术品,而那些前卫艺术家一直在探究这种文化的影响。毕加索后来邀请马蒂斯共进晚餐时,马蒂斯也带来了这件雕塑。就在巴黎的咖啡馆里,毕加索将从《生活的欢乐》和维利人雕塑中获得的灵感汇集起来,创造自己的新风格。

那天晚上,他回到画室开始作画。这幅画便是《亚威农少女》,其至今仍然是现代艺术中最著名的画作之一。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毕加索的两个灵感来源(见图1.10)。

图1.10 毕加索的两个灵感来源及其代表作
(a)亨利·马蒂斯的《生活的欢乐》
资料来源:©2022 继承自H. 马蒂斯/艺术家权利协会(ARS),纽约
(b)亨利·马蒂斯买下了这个由刚果维利人创作的雕塑,它对他和他的朋友巴勃罗·毕加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资料来源:巴黎马蒂斯档案馆
(c)巴勃罗·毕加索1907年的画作《亚威农少女》,这是立体主义这一传奇艺术运动的第一幅成名绘画
资料来源:视觉中国

毕加索从不承认他欠马蒂斯的情。他沉迷于营造一种独一无二的创作天才所带来的神秘感。而马蒂斯却乐于引用他的创作灵感源泉。在创作《生活的欢乐》时,他特别借鉴了塞尚的《浴女们》和中世纪伊朗的波斯细密画(见图1.11)。

图1.11 马蒂斯的两个灵感来源及其代表作
(a)保罗·塞尚1905年的画作《浴女们》
资料来源:费城艺术博物馆:由 W. P. Wilstach基金购买,1937,W1937—1—1。维基共享资源
(b)波斯细密肖像画上的天使亚当
资料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c)亨利·马蒂斯的《生活的欢乐》
资料来源:©2022 继承自H. 马蒂斯/艺术家权利协会,纽约

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三位伟大的艺术家(巴托尔迪、毕加索和马蒂斯)是如何获得他们的创意的,他们所做的似乎只是把他们所看到的用新的方式组合起来。但真的有这么简单吗?首先,让我明确一点:说他们组合既有事物,这绝非贬低他们的才华或成就。这只是解释了他们是如何做到创新的,而不是将此归功于“独一无二的创意天才”所独有的神奇思维。与所有成功的创新者一样,他们本质上是“策略性模仿者”。我的意思是说,他们从成功的范例中学习,提取其中行之有效的碎片,设想出使用这些碎片的新方法,然后将它们结合起来,以创造新的、有意义的东西。

所谓创新,无非是旧想法的新组合。然而,我们从个人经验中知道,并非所有的想法都可等量齐观。通常情况下,人们会经历一个又一个想法不断涌现又渐次消失,如此循环往复的体验,到头来却发现其中最出彩的想法只称得上平庸无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钦佩艺术杰作背后的天才。即使我们能把他们的伟大创意分解,列出各个构成要素,以明确他们是如何将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的,他们的整体创造也依旧比单个部分的总和更富有意义。这正是每一项成功创新的标志:无论是你奶奶拿手的美味苹果派,你口袋里的苹果手机,还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都是如此。

法国科学家和数学家亨利·庞加莱在其1913年出版的《科学的基础》一书中解释了如何产生好的创意:“发明在于避免构建无用的组合,在于构建为数不多的有用组合……发明就是辨别,就是选择。”

我们每个人都能创造无穷无尽的创意组合,让我们权且称之为“选择”。创造一个有价值的新选择需要极强的辨别力。你必须将你已经确定的选择和你可以采取的路线挑选出来,使你的构想成为现实,而这并不是一件易事。你可以拿来组合的碎片不胜枚举,你可以组合这些碎片的方式也无穷无尽,是创造者的辨别力决定了在无数组合中,应该加以保留的是哪一个。

创新的一般定义是“新的和有用的东西”。顾名思义,每种组合都是新的。这对创新来说是简单的。难的是找出一个既有用处又高质量的组合。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创建最有用的组合呢(正如庞加莱所指出的,这种组合为数不多)?这就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对创新的定义加以完善:对既有想法的新颖且有用的组合,以解决复杂问题。

这个定义呼应了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一个更早的论述。熊彼特今天被称为创业研究的创始人,也是“创造性破坏”概念的提出者。在熊彼特看来,创新的作用是“创造手段,将我们力所能及的事物和力量结合起来”。

在大思维中,我将重点放在针对既定问题的创新上。有些创新看似凭空出现,但实际上,即使是那些创新者也需要明了他们的创新如何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用庞加莱的话来说,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它就不是一个“有用的组合”。因此,敏锐的创新者会自行忽视那些无法解决问题的创新。只有能解决问题的创新,才值得你付诸行动。

在大思维中,你首先要确定并定义一个你想要解决的问题。即使对艺术创新也不例外。巴托尔迪的问题是如何通过雕塑来象征自由和民主,毕加索的问题则是如何在印象派之外找到一种为公众所喜闻乐见的独特表现风格。

如果你在艺术家创作时与他们交谈,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是如何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来完成创作的。当然,就毕加索的例子而言,他们也可能不会对你和盘托出。

最重要的是,大思维为个人,也就是你,提供了一条获得更好创意的途径。你也可以作为一个团队来完成每一步,但须始终按照同一顺序:首先每个人单独完成,然后汇总为团队成果。

我们将看到,其他大多数“创新方法”都是依靠团队而非个人来实现实际创意的。也就是说,它们跳过了创意如何在人脑中形成的问题,只是简单地说,把许多人的想法拼凑在一起就能产生创意。正如我们从自由女神以及其他所有真实的创新案例中看到的那样,现实世界中的创意并非如此而来。是的,巴托尔迪在每个阶段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既需要他们提供灵感,也需要他们帮助实施创意。但最重要的创新步骤发生在他自己的脑海里。有道是“人多好办事”,但也有一个说法是“谋可寡而不可众”。也就是说,团队是为工作而存在的,而不是为思考而存在的。

所以,如果一个团队一起进行大思维,每个人都有了更好的想法,其总和自然也会更好。如果一个团队不遵循大思维原则,每个人的创意就会减损,整体的创意也就乏善可陈了。

在整个思维方法的演示中,我会像先前对待毕加索、马蒂斯和巴托尔迪的例子那样,通过分解来揭示创新的过程,就好像这一过程是创新者有意为之一般。而实际上,如果你问巴托尔迪是如何获得灵感的,他可能也答不上来。那些灵感稍纵即逝,而他把更多心思花在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上,而不是思考自己当初是如何获得灵感的。毕加索则与巴托尔迪形成了对比,他显得老谋深算,对自己在做什么心知肚明,只是未必会告诉你。

在大思维中,我们会保持对每一个心理步骤的刻意关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的其他创意过程中重复这些步骤。我们致力于打开产生创意的黑匣子,让所有人都可以进行解决问题的实践,并且使这些实践可以重复。大思维使任何人无论身处何处都能解决问题,无论这些问题是个人的、专业的还是普遍的。通过这种审慎的思维,我们可以加快寻找解决方案的进程,而不是坐等想法自发产生。通过向更多人提供大思维工具,我相信我们也将更有望帮助自己,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问题创造解决方案。

大思维为你提供了一套工具和技能,以帮助你解决任何复杂问题,并让你为解决下一个问题做好准备。以一个鸟舍为例。如果我给你一套完整的工具、说明和部件来建造一个鸟舍,然后指导你完成整个过程,你一开始造出的可能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有史以来最棒的鸟舍。它的结构会有瑕疵,木料也会有缺口。但通过这个过程,你拥有的将不仅是那个鸟舍,你还将知道如何建造另一个鸟舍,而且它可能比上一个更好。《大思维》将教会你如何创新。就像其他技能一样,熟能生巧。第一次运用这种方法,你不会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新手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成为大师。

大思维的实践

在我开始正式介绍大思维的六个步骤之前,我想先向你们展示两项众所周知的创新,它们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在讲述巴托尔迪和毕加索如何创造他们的杰作时一样,我将再次对两项创新进行解构,以便你们更好地理解创造这些产品的思维过程。之前,我向你们展示了被创新者加以组合的不同碎片。现在我则着重于解释将这些碎片组合起来的一系列步骤。而这些步骤与我们的大思维方法可谓不谋而合。

让我们从下述问题开始,在没有空调的年代,每个人在炎热季节或酷热环境下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想象一下,这是1840年费城的一个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你感到闷热难耐。你在琢磨着有什么东西能让你凉爽一下,此时浮现在你脑海中的是一种冰凉、甜美又有着奶油味的食物。这时你回想起自己读过的一篇文章,想象自己正品尝着乔治·华盛顿曾在1790年夏花200美元购买的冰激凌。然后,你又想起了在书中读到的一种美味:多莉·麦迪逊为詹姆斯·麦迪逊在白宫举行的第二次就职宴会所制作的奶油草莓冰。你还看到过约瑟夫·科尔的店铺以每杯11便士的价格出售冰激凌的广告,那个怎么样?可惜那一小杯冰激凌就得花掉你作为管家年收入的3%!

今天,大街上的冰激凌车兜兜转转,不停地播放着重复的旋律,引诱我们以与自身年收入相比微不足道的价格买一个甜筒,而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在冰箱里放满了从杂货店买来的桶装冰激凌,用来庆祝生日或为夏季消暑做准备。更别忘了,冰激凌是失恋的最佳解药。如今,冰激凌已经成为一种家庭“主食”,甚至对素食主义者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大多数人也都负担得起冰激凌的价格,但以前并非如此。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40年代,除非你极其富有,否则高昂的冰价以及生产冰激凌所需的高强度劳动和大量时间会使这种甜品几乎与你无缘。那么,冰激凌是如何走入千家万户的呢?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吃到冰激凌,这份功劳又该归谁?

这个人就是南希·约翰逊。她当时年过半百,是美国传教士协会的志愿者,一位教授、化学家兼物理学家的妻子,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约翰逊女士意识到,制作冰激凌实际上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体力劳动,而且成本很高。于是,她开始寻找一种方法,通过减少必要的原料(如冰)来降低制作过程的劳动强度和成本,同时延长最终产品的保存时间。你知道,如果花了大半天时间制作冰激凌,成品却在一个小时内就融化了,这似乎是一种浪费。

约翰逊发现了几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让我们把她的主问题归为一个大问题: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更容易得到冰激凌?为了使这个宽泛的大问题更容易解决,我们把这个主问题分成了4个子问题:

1.如何将盛装容器变小,以减少冰的用量?

2.如何让冰激凌更快冷却并对其加以保存?

3.如何才能创造一种更省力的搅拌奶油的方法?

4.如何让冰激凌的口感更顺滑、更细腻?

约翰逊是如何解决第1个子问题的?当时冰块价格昂贵,每磅要价2.13美元,相当于现在的68美元。人们把冰保存在像浴缸一样的大容器里,需要时再取出来。黄油搅拌器使用的则是高木桶,但这样需要的冰量太多。约翰逊用一个简单木桶代替(见图1.12)。桶内盛着冰块和岩盐,后者是为了减缓冰块融化速度而添加的。当然,木桶不是什么新事物。其发明比约翰逊的时代还早了约400年,在19世纪已得到普遍使用,且相当廉价又易于操作。当然,木桶也有助于解决她的第1个子问题:少用冰。

图1.12 通常用于打井水的木质水桶资料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图1.13 年代可追溯到1219年的锡镴杯,用于保持啤酒的凉爽
资料来源:苏富比拍卖行

接下来,她该如何解决第2个子问题呢?由于当时还没有冰箱,这就有点儿棘手了。她首先搜索了其他食品和饮料的冷藏方法。结果她找到了锡镴。早在约翰逊所在时代之前的中世纪,一些旅馆就使用锡质杯子来保持啤酒和麦芽酒的低温(见图1.13)。到了更近的时代,还有人用锡质浴缸来保持水温。在约翰逊之前,人们手工制作冰激凌时用的是陶瓷碗,你需要不停地把碗放回冰桶,使冰激凌再次冷却。约翰逊用锡器代替了陶瓷碗,并将其置于木桶内,周围包了一层冰。这样既能保持混合物的低温,又能节省大量时间。

锡镴很便宜。它是一种简单的废金属合金,成分有锡、铜、铋、锑,甚至还有制银的残料。因此,约翰逊用一个只放一层冰的木桶代替了装满冰的浴缸,并用一个锡碗代替了陶瓷碗。然后只要给锡碗盖上锡盖,里面的冰激凌就能保持数小时的低温了。

现在我们来看约翰逊面对的第3个子问题。连续数小时搅拌奶油、糖和其他调味料的混合物是一项艰苦的任务。这导致搅拌者手臂僵硬,背部受伤,肩膀拉伤。而经常停下来休息只会使制作时间拖得更长。有没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既能不停地混合配料,又不用耗费这么多的力气?

为了解决这个子问题,约翰逊给自己的装置增加了一个手摇曲柄,这是一项可以追溯到1世纪中国的发明。它后来从中国传播到罗马帝国和欧洲其他地区。东地中海地区甚至使用手摇曲柄来研磨香料和咖啡豆(见图1.14)。在这个应用范例中,手摇曲柄大大减少了搅拌冰激凌原料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图1.14 一台古董草药/香料研磨机,配有一个金属手摇曲柄,底座有一个抽屉,用来收集加工好的草药或香料
资料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个子问题:处理结块和结晶。手工制作冰激凌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就是,费了那么大的劲,花了那么多钱,冰激凌却经常出现油水分离的情况,形成大的冰块或小的冰晶。那时用到的黄油搅拌器会将一个带孔的木质圆盘从桶中向下挤压(见图1.15)。黄油穿过这些孔时便可以消除结块和结晶,但约翰逊需要将较冷的冰激凌从木桶侧面刮下来,否则它也会结冰。因此,她把刮铲(见图1.16)固定在曲柄上,这样转动曲柄时,刮铲便会在混合物原料中刮过。原本用来刮取油脂食物的刮铲上也有孔,以便让油脂渗出,就像黄油搅拌器的木质圆盘一样。

图1.15 柱塞式黄油搅拌器
资料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图1.16 带孔的木质刮铲,用于烹饪
资料来源:由埃玛琳·埃尔斯沃思绘制

总之,南希·约翰逊通过将四个简单的物品——木桶、锡碗、手摇曲柄和她的“搅拌桨”结合,解决了整个问题。1843年,她申请了编号为US3254A的美国专利(见图1.17)。美国国会图书馆将她的这一简单发明认定为“颠覆性技术”,它使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制作出高品质的冰激凌。约翰逊随后将她的专利授权给了厨房设备批发商威廉·扬,后者将该设备以“约翰逊专利冰激凌冷冻机”之名大规模推向市场。1851年,宾夕法尼亚州的牛奶经销商雅各布·福塞尔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冰激凌批发工厂,冰激凌生产很快成为全国性产业。后来,蒸汽动力实现了搅拌过程的自动化,机械制冷也为冰激凌的储存和运输提供了便利。到19世纪70年代,随着电力的普及,加上电机、包装机以及新的冷冻方法的出现,冰激凌的生产速度提高了10倍。不过,冰激凌机的每一次迭代都以约翰逊的装置为基础。

图1.17 1843年南希·约翰逊从美国专利局获得的最终专利产品

请注意这一创新过程的展开结构。首先要以具体的方式定义问题。然后,将问题分解为几个基本部分。接着,寻找已有的解决方案,以确定问题的不同部分的解决方法。然后,以一种新的方式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它们能够和谐地协同工作。

让我再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说明大思维方法的基本原理。这个例子依旧从要解决的问题开始。1899年,亨利·福特创立了自己的汽车公司,当时一辆汽车的价格从850美元到2 000美元不等,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购买能力。福特看到了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如何让普通人也买得起汽车?

和约翰逊一样,福特也把自己的问题分解了:

1.如何降低人工成本?

2.如何缩短生产时间?

3.如何降低原材料成本?

让我们从劳动力说起。20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流水线,产品在工厂车间一字排开,专业工人沿着生产线走动,将标准部件组装起来。1906年,奥兹莫比尔公司率先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汽车生产。福特也效仿了这一流程,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用更少的工人生产更多的汽车,或者用相同数量的工人更快地生产汽车。请注意这与第2个子问题——缩短生产时间,是如何结合起来的。

这些难题的答案来自汽车行业之外。福特公司的总工程师“老爹”威廉·克兰怀揣着福特公司的难题参观了芝加哥畜牧场的斯威夫特屠宰场。在那里他看到待宰的牲畜是如何被悬挂在一条架空线上从一个工位移动到另一个工位的,工人们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并在屠宰过程中分别卸下牲畜的不同部位。这是一条移动的拆解线。而如果对象是汽车,再把这个过程反过来,那就是一条移动的装配线了。

当福特把他的工厂从固定装配线改造成移动装配线时,效果立竿见影。制造一辆汽车的时间从12.5个小时缩短到了90分钟。

这样一来,就只剩下了第3个子问题:如何降低材料成本?福特指出,油漆是他使用的最昂贵的原料之一。而可用的树脂基油漆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干透。20世纪20年代,化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油漆——硝化纤维素黑漆,干燥时间不到一周,成本只有油漆的一半。经涂抹黑漆并打磨后,汽车会呈现出独特的光泽,类似于日本艺术品和木制品上的光泽,因此这种工艺被称为日本漆艺(japanning) 。到1927年,福特开始为他所有的汽车涂上黑漆,福特的名言“顾客可以把T型车漆成任何他想要的颜色,只要是黑色就行”正是源于这一工艺变化。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福特是如何让汽车变得更经济实惠的。他将问题分解成几个部分,并为每个子问题找到了已有的解决方案:奥兹莫比尔公司的装配线、屠宰场中的移动轨道,以及日本漆艺。这是对既有要素的全新组合。

在福特进行创新之前的1908年,他以每辆850美元的价格售出了6 389辆T型车。而从1915年开始,他以每辆350美元的价格售出了472 350辆。1925年,福特以每辆250美元的价格售出了200万辆。到那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每辆汽车的制造时间仅需33分钟。

其他行业也采用了福特的装配线,大大降低了全球无数产品的成本和生产时间。但是,请注意福特是如何创新的:他的创新方程式中的每一项都是已经存在的。福特通过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内外搜索,为他的每一个子问题找到了有效的现有解决方案。通过将这些解决方案结合起来,福特便创造了一个大创意。

请注意福特是如何四处寻找解决办法的。他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即肉类加工业,学到了降低人工成本的新方法。通过在现有方法中搜寻,他找到了一种可以降低造车材料成本的方法。这个要素的技术含量较低——只是一条移动链。人们常常认为,创新就等同于全新的、更复杂的技术。可即便有了新技术,它通常也只能解决一个狭隘的问题,还需要其他创新者对此做出新的组合,以便将该技术应用于新的问题。例如,在亨利·福特之前,卡尔·本茨便为艾蒂安·勒努瓦发明的内燃机找到了新用途:汽车。要想弄清如何利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需要的是创造性的组合,而不是更多的技术。

你可能曾经被告知创新需要“突破常规思维框架”。但有人告诉过你如何做吗?成功的创新者,如约翰逊和福特,都是在两个地方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先在自己的行业内,然后超越行业。这就是“框内”和“框外”思维。两者缺一不可。《大思维》用六个清晰明确的步骤再现了约翰逊和福特的做法——学会这些步骤之后,你就会明白如何最有效地利用你所知的来寻找你所不知的,并将你的发现落实为可操作的东西。最终,你将能够以一种全新的、令人兴奋的方式来解决最重大的问题。

大思维路线图

现在,我已经带你领略了一番创新的基本特征,想必你已经为学习“大思维路线图”——我们的六步指南做好了准备。我将按顺序列出这些步骤,但请记住,创新从来都不是完全线性的。你可能会在每个步骤之间来回穿梭。每向前迈进一步,你也需要回首来路。在找到解决方案之前,一切都将处于“草拟”状态,需要不断修改。

以下便是我们的路线。现在,不用过多关注每个部分的细节。只要注意各个步骤之间的递进关系即可。

第一步:选择问题

大思维的起点是选择正确的问题并充分理解它。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良好的判断力。这个问题必须足够难,以至于之前没有人能解决它,但又不能太过雄心勃勃,以至于找到解决方案仍属痴心妄想。例如,迄今没有人发明出一种只需一美元就能买到且能治愈地球上所有疾病的药丸。你也不要第一个去尝试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任何问题都有多种定义方法。你的任务就是从中选择一个你能提出有意义的解决方案的问题。你必须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来解决,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问题太大,以人类目前的知识水平尚无法解决,而有些问题太小,不值得劳神费力,还有一些问题则无法给你足够的动力去坚持寻找解决方案。大思维的第一步旨在帮助你解决第一个问题:如何选择恰当的问题来解决。

第二步:分解问题

任何大问题都是由多个子问题组成的。要解决大问题,就要找出并解决子问题。你需要列出一长串子问题清单,然后将其精简。最后得到5~7个关键子问题,因为这是人类大脑一次所能处理的最大复杂度。

第三步:比较需求

现在,你已经有了问题并加以分解了。在开始寻找解决方案的构成要素之前,你需要退一步以洞悉全局。在这一步中,你将确定三个群体以及他们对解决方案的需求。这三个群体分别是作为创意者的你、解决方案针对的目标群体,以及与解决方案的实施有关的第三方。你要列出这三者的需求,进行比较,然后通过分析,从你所创造的多个解决方案中进行选择。你的“大局评分”将作为你的选择标准。

第四步:在框内和框外搜索

每个行业、科学分支或专业领域都有自己的一套观念和方法,但这也限制了身处其中者的思维范围。人们常听到一种说法,即复杂的问题需要多学科的解决方案。但当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士尝试合作时,他们的观念和方法就会发生冲突。大思维解决了这个问题。福特不需要肉类加工方面的专家加入他的团队,他只需取其一个要素——移动流水线,将其纳入他自己的解决方案即可。大思维并不试图合并学科或进行跨学科协商。它是非学科的,而不是跨学科的。问问你自己,是否有人已经在某时某地解决过你的某个子问题?如果有,他是如何解决的?列出这些解决方案。就像福特和约翰逊一样,你要从多个不同的来源甚至不同的时代收集有效的方法——请记住,黄油搅拌和日本漆艺都是非常古老的工艺。

第五步:选择地图

创新者往往会强调他们最终付诸行动的那个解决方案。但实际情况是,在找到最佳组合之前,他们已经尝试了不同的组合,至少他们的脑海中已尝试过了,只不过他们往往会忘记之前的那些组合。大思维能让这些排列组合显现出来。你要不断移动和翻转这些拼图碎片,直到整体方案砰的一下浮现出来。在这一步中,你要把拼图的所有碎片摆出来,组合再组合,直到它们各就各位。我将向你传授一些技巧,以便创造和运用多种既实用又新颖的组合,然后利用你的“大局评分”来挑选出最能满足你需加以平衡的多种需求的那个组合。

第六步:第三只眼测试

你现在有了一个想法,感觉就像灵光乍现。但它到底是什么?它与已有的想法有何不同?别人会怎么看待它?在这最后一步,你要把自己闭门造车搞出来的创意带到外界,看看别人是怎么“看”这个创意的。你会发现,他们不是用两只眼睛看,而是用“第三只眼”看。所谓第三只眼是一种真实的工作记忆现象,这种记忆会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像。你不是在征求他们的反馈意见,也不是在要求他们对你的创意的质量进行评判。相反,你想知道的是他们从你的创意中看到了什么,从而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创意。这样,你就能进一步发展你的创意,并确定它是不是你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

内在的创新者

这时你可能会问自己:“我能做到吗?”

也就是说,你所具备的心智能力是否足以追随巴托尔迪、毕加索、约翰逊和福特的脚步?在你阅读本章之前,也许你的答案是“不能”。但现在我希望你明白,答案是掷地有声的“能”。大思维的每一步都完全在你的掌握之中。总而言之,这六个步骤会引导你产生一个大创意。

当然,我们并不能保证大思维始终有效。你不可能解尽世界上的问题。但是大思维会告诉你如何去尝试。一旦你理解了这个被分解的过程,并领悟了最伟大的创新者是如何想出他们的新创意的,我相信你也会有信心做到。 augWOkZWEwtMu/GAlhiE0uq2hQ2PB2m5gG3ckA/noUq6hsLdxx39MuJGGeNnNJK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