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北京的夏季是火热的,芳菲正浓,万物争荣。
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正如火如荼,气势磅礴。邓小平和他的战友横下一条决心,竭尽全力所要“扭转”的,不仅是严重混乱的社会和生产秩序,也不仅是“四人帮”趁机夺权的嚣张气焰,而且还是力图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7月17日,在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中,对于全国正在开始好转的经济形势有如下一段记载:
三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月比一月好,原油、原煤、发电量、化肥、水泥、内燃机、纸及纸制品、铁路货运量等,五、六月份创造了历史上月产的最高水平,军工生产的情况也比较好。
偏离了正确航向的人民共和国的航船正在逐渐地掉转船体,逐渐地驶入正确航道……然而,随着整顿工作的深入发展,新一轮的斗争不可避免地日益迫近。
毛泽东自经历“九一三”事件的沉重打击后,身体一直不好,病情时轻时重。但是,无论在患病期间或休养期间,他仍然担负着决定党和国家大事的重任。
1975年,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一个不轻松的年份。下半年以后,他的病情逐渐加重,行动、说话都很困难。根据他的意见,毛远新奉调入京,担任他与外界沟通的联络员。
1975年1月,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中央工作,着手进行全面整顿。图为同年9月,邓小平在山西大寨虎头山上。
毛远新是毛泽东的侄子,“文化大革命”后期当上了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军区副政委,深得江青赏识。他一到北京,立即和“四人帮”混在一起,成了江青等人欺上瞒下的工具。
此时的毛泽东把“文化大革命”视为他一生中所做的、可与建立新中国并列的两件大事之一,在全局上始终坚持“文化大革命”的方针政策,同时又迫切地想扭转“文化大革命”发动以来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混乱现象,希望实现社会安定,加快经济发展。可是,“文化大革命”的“左”倾理论却与安定团结、经济发展存在着根本对立的矛盾。
毛泽东没有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深刻矛盾。他支持邓小平搞整顿,希望邓小平在不改变“文化大革命”基本方针的前提下实现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一旦这个前提条件不存在,他对邓小平的支持也将不复存在。
“四人帮”深知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基本态度,他们又一次开始活动了。
这一次,打头阵的是毛远新。
9月底至11月初,毛远新先后几次以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为名,在毛泽东面前攻击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工作,造谣说:“今年以来,在省里工作,感觉到一股风,主要是对‘文化大革命’,……似乎比1972年批极‘左’还凶些。我很注意小平同志的讲话,我感到一个问题,他很少讲‘文化大革命’的成绩,很少提批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三项指示为纲,其实只剩下一项指示,即生产上去了。对‘文化大革命’怎么看,成绩是七,还是错误是七,有分歧。”
10月中旬,已病入膏肓的康生挣扎着最后一次去见毛泽东,说:“最近我一直考虑一个问题。主席亲自发动的这场‘文化大革命’,是史无前例的一件大事。对于这样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革命,却有人想全盘否定它,反攻倒算。我斗胆说一句,邓小平才上台一年多时间,就辜负了主席期望。我担心现在的中央文革成员,今后都不是他的对手。我不是从个人出发,我活不了几天啦。完全是从主席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出发。”
毛远新、康生都是深得毛泽东信任、重用的人,他们的报告和意见有着相当重的分量,毛泽东不能不认真考虑。
尽管如此,一开始毛泽东还是很谨慎的,让毛远新去找邓小平、汪东兴、陈锡联谈一下,不要吞吞吐吐,开门见山把意见全讲出来。
毛远新向邓小平等人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
“有两种态度,一个呢,是对‘文化大革命’不满意,另一个呢,是要算账,算‘文化大革命’的账。究竟是哪一种呢?”
邓小平没有认错。
11月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毛远新在讲话中否定全面整顿工作,遭到了邓小平的批驳。
第二天,毛远新向毛泽东作了颠倒黑白的汇报。
毛泽东听后很生气,不过仍然对邓小平抱有希望,指示在政治局内讨论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希望能够统一认识。他还提出由邓小平主持对“文化大革命”作一个决议,总的评价是:“基本正确,有所不是。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文化大革命’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打倒一切,二是全面内战。”
邓小平谢绝了。答复更是绝妙: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典故出自晋朝大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
当时,毛泽东曾用这句话描绘刚获解放的老干部不了解“文化大革命”的情况。邓小平非常巧妙地借用了毛泽东说的这句话,比喻自己不了解情况,拒绝主持作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议。言辞虽然委婉,却是柔中寓刚。
邓小平的坚定态度加剧了他和毛泽东之间的分歧。
1975年冬,毛泽东从最初的支持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同“四人帮”斗争,进行全面整顿,转向了发动一场以否定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保卫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