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第一,说明性。

每一种文体有每一种文体的性质。记叙文具有记叙的性质,议论文具有议论的性质,说明文则具有说明的性质,这是它们最显著的区别。这种区别既是性质的区别,也是特点的区别。它是由写作的意图、内容和表达方式决定的。记叙文记叙人物的活动、事情的经过、景物的状态,以及作者对人对事对物的观感,主要用的是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因此记叙文就具有记叙性的特点。议论文是分析事物的本质、规律、特点,提出主张,发表意见,进行论证,它主要是用概念、判断、推理来直接阐述作者的观点的,因此议论文就具有议论性的特点。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它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或者主要用的是说明,因此说明文则具有说明性的特点。例如某工厂生产了一种优质的新产品,为了给用户介绍这种新产品的性能特点,写一份使用与保管的说明书,这是说明文。在研制这种新产品的过程中,工人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迅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为了宣传这件事情,写一篇报道,这是记叙文。分析研究生产中这一类事实,写一篇阐述自己意见的文章,论证提高工人的科学文化水平与提高产品质量的关系,这是议论文。由于写作意图和内容的不同,由于表达内容的方式的不同,自然,文章的性质特点也就不会一样了。

说明文的说明性是就整体而言的。一篇说明文,由于某种需要,部分地使用记叙或议论的表达方式,这是常见的现象。但这只能说是它含有记叙或议论的成分,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它的说明的性质。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3】

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你想节省时间有效率地学习吗?那就请你无论如何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生物钟”这个谜是现代生物学中最诱人的一个课题。你倘若观察一下大自然,就能发现一切是安排得多么井井有条!每天黎明,小鸟就唱起婉转的歌,随着日落,歌声又消失;到人们上床睡觉的时候,猫儿却待不住了,猫头鹰也开始觅食;小小的蜘蛛则是在午夜以后才开始织网,到清晨四点停止工作。在它们的体内似乎有着极其精确的“钟”。

人身上有没有“生物钟”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跳和呼吸并不受人的意识支配,每分钟心跳大约七十次,呼吸二十次。人的体温在清晨最低,黄昏最高。夜晚,大脑皮层已经进入休眠状态,你如果马上上床睡觉,很快便能入睡,第二天早上不用人叫,也会准时醒来。可是你如果强作精神,还在灯下拼命做数理化习题,就会给大脑皮层带来很大负担。长此以往,不仅降低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拧乱了身上的“钟”,还会导致大脑皮层病理性变化,诱发神经衰弱等神经官能症。再如,吃饭也是受“生物钟”控制的。有些人以为自己身体好,迟吃早吃没关系,不按时吃饭。岂不知,到了该吃饭的时候,身上的“生物钟”已把消化液准备好了,并对胃肠壁的细胞起了刺激作用;长期不正常进食,饱一顿饿一顿,会得胃病。

据科学家研究认为,“生物钟”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就某种意义来说,是生物体内化学和物理变化的结果。但“生物钟”究竟是怎样起作用的,至今还是一个未揭开的谜。你如果有志去揭开它,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在向科学进军的征途上,需要强壮的体魄,所以,你必须注意,千万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

这是一篇阐明事理的说明文,文中含有记叙和议论的成分。例如文章第二段列举自然界“生物钟”现象,“每天黎明,小鸟唱起婉转的歌,随着日落,歌声又消失”,就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文章结尾,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在向科学进军的征途上,需要强壮的体魄,所以,你必须注意,千万不要拧乱自己身上的‘钟’”,又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但从全文来看,它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还是说明,它从“生物钟”这个角度说明了人为什么应该适时休息和定时进食的道理,讲的是有关生物学的知识,因此,它具有说明性,这是无可争议的。如果一篇文章完全或者主要是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那么,它的性质就发生变化了。请研究下面一篇文章,看看它还能不能算是一篇说明文。

【例4】

琥珀

这个故事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顶上飒飒地响。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她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她伸起腿来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因为她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他小心地划动长腿,沿着树干下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哎呀!”他想,“这个小东西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很少了。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要是我不小心,被她那大眼睛看见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说不定会饿上一天呢。”

小苍蝇不住地掸绿翅膀,刷圆脑袋,一点儿也不知道蜘蛛越来越近了。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上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一对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他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一对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几千万绿翅膀的苍蝇跟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树上。

后来又有变故发生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海沙下面。

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有个渔民和他的儿子经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踏着沙土里一块硬硬的东西,就把它挖出来。

“爸爸,你看。”他快活得叫起来,“这是什么?”

他爸爸接过来,仔细看了看。

“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的。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他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这篇文章给人们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从故事的内容来看,它讲的是琥珀形成的过程,毫无疑问,这个故事能给人许多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但是,能否据此就认为它是一篇说明文呢?不能。因为它运用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来叙述事情的经过情形,完全采用的是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它不具有说明性的特点。在报刊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类似这样的科普作品。它们采用多种文艺形式来丰富人们的知识,增长人们的智慧。例如那个深受群众喜爱的相声《挖宝》,讲的就是关于猪的各种用途的知识,没有谁因为这个相声向人们传授了知识而把它也纳入说明文的范围中来。同样,像《琥珀》这篇作品,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属于科普创作,是一篇科学故事,或者是知识童话。因为,说明文必须具有说明性的特点,否则,是不能算作说明文的。

第二,知识性。

说明文具有知识性,这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说明文的这一特点,早已为人们指出过。1933年胡怀琛先生在《说明文作法范例》一书中说:“作说明文的动机,是为了要给与他人的知识而作的。”1935年叶圣陶先生在《作文概说》中则更明确地指出:“解说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这些见解都正确地阐明了说明文的知识性这一特点。

指出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章,并非说记叙文或议论文就不能给人知识。事实上有许多优秀的记叙文和精辟的议论文是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的。读一读作家刘白羽的著名散文《长江三日》吧,那千姿万态的长江画卷,除了给人以巨大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力量之外,不是也能使人获得许多关于长江的知识吗?

请看下面摘出的几个片段:

【例5】

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我到休息室里来,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已进入瞿塘峡了。……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

长江在穿过长峡之后,现在变得如此宁静,就像刚刚诞生过婴儿的年轻母亲一样安详慈爱。天光水色真是柔和极了。……

从这些片段中,我们自然能够获得有关长江三峡的知识:三峡的名称、三峡的总的形势和各自的特点,以及三峡的起迄处所。但是,这与下面一篇专讲长江三峡的短小说明文相比较,却有明显的差别。请看:

【例6】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指从四川奉节县白帝城到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之间的一段长204公里的峡谷河段。自西而东,分布有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个峡谷区,所以叫“三峡”。

三峡河段总的形势是:滩峡相间,断续相连,两岸重峦叠嶂,峭壁对峙。江水在峡谷中翻滚怒吼,群山经常是云雾弥漫。景色十分壮丽。人们形容瞿塘峡是“峰与天相接,舟从地窟行”。而巫峡则是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风光变幻无穷。西陵峡的特点是滩礁林立,漩涡汹涌,乘船至此,使人惊心动魄。

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山峰一般高出江面500—1000米,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它像一条长颈,是长江上游一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流的唯一出路,通过三峡的水量几乎占长江总水量的一半。由于从重庆到宜昌江水落差达一百四十米,丰富的水量和集中的落差,使三峡河段蕴藏着极大的水力资源,非常适宜建造巨大的水力发电站。

从给人知识这方面来比较,记叙文或议论文,显然都是赶不上说明文的。说明文给人讲知识是直接地讲、集中地讲、全篇地讲,而记叙文或议论文却不是这样,这从上面举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就在于它们的写作目的不同。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就是给人以知识,所以,知识性自然就成了说明文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使它能够同记叙文、议论文区分开来,而且使它也同应用文划清了界限。因为一些应用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也是说明,这是与说明文相同的地方,但应用文的写作目的不是给人以知识,它不具有知识性的特点。例如收到别人的东西,需要开一张收据;因事需要请假,写一个假条。这些应用文有什么知识性呢?这就是它同说明文的明显区别。至于有些应用文也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例如图书馆的借书规则、报纸上刊登的某些商品广告,也可以算是说明文,这是属于文体的兼类问题。

是不是说明文中也有不能给人以知识的呢?回答是:没有。凡是说明文都具有知识性,没有一篇说明文是例外的。当然,说明文所给予人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理论性的知识,也有实用性的知识;有自然科学知识,也有社会科学知识,还有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具体到一篇说明文,或解说事物,或阐明事理,或兼而有之;它对事物、事理或作全面说明,或只就其性质、特点、来源、结构、功用等方面说明一二,但无论怎样,它说明的都只能是知识,而不是其他。

说明文既然要给人以知识,那写作说明文时就必须十分注意科学性。不管是说明形状、解释概念,还是阐明性质、指出特点,都必须符合实际,恰如其分。只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才能写出真正有用的说明文,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说明文的作用。

第三,客观性。

说明文具有客观性的特点,许多语文学家在谈说明文的作法时都提到过。例如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一书中说:“说明文说明一种道理,作者的态度是非常冷静的。道理本该怎样,作者把它说清楚了就算完事,其间掺不进个人的感情呀、绘声绘色的描摹呀这一套。”胡怀琛先生在《说明文作法范例》中说:“说明文既然是为了他人的便利而作,那么当然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换句话说,就是:只是客观的解说,而不参加自己的议论。”陈望道先生在《作文法讲义》一书中曾将记叙文同说明文作过这样的比较,他说:“记叙文可以立主旨,因此可以带着作者个人的色彩;解释文(即说明文)是以使人理解为旨趣的,却该全然抛离了作者自己的趣味、倾向等个人的色彩,全然站在公平无私的境地。因为有这层不同,所以解释文的题目纵和记叙文的对象相同,其实也还容易分别。”

事实也确实如此,请看下面两篇同是写蓖麻的文章:

【例7】

赞蓖麻

在万物萌生的春日里,人们把蓖麻的种子送入大地的怀抱,祝愿它在大地母亲的哺育下茁壮成长。这不禁使我想起了蓖麻的一些可贵品质。

蓖麻,既没有高大挺拔的躯干,“材”不出众,又没有可入群芳之列的花朵,貌不惊人。它那清一色的枝叶,星星点点的小红花,看上去是那么平淡无奇。然而,它含而不露,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为人们创造着财富。

在晴朗的日子,它枝叶舒展,精神焕发,连那一色的翠衣,也增加了光泽。它的叶面总是悄悄地向着太阳:早晨,它向着东方;中午,它仰面向上;傍晚,它对着彩霞。虽然,蓖麻的枝条转动起来没有向日葵的脖颈灵活,蓖麻叶面跟随太阳也不如葵花快,然而,这两者追求光明的品德,却是相同的。如果说,革命队伍里的人们,觉悟有快有慢,但都在追求真理,都值得称颂。那么,在我们赞美葵花的同时,不也应该赞美蓖麻吗!

我赞美蓖麻,还因为它要求于人的极少,而给人的贡献却不少。种植蓖麻,既不要求整块的平整土地,也不计较土地的肥瘦。房前屋后,路旁水边,它都可以扎根、生发。它不因自己被安排在比较“艰苦”的地方而怨恨,总是在努力奋斗,不断地往上长枝叶,又不断地在新枝上开花、结果,自下而上,果实结了一层又一层。它把自己勤奋创造的满身宝物献给人民:叶可以喂蚕,枝条可以造纸,种子可以榨出高级润滑油……蓖麻这种毕生为人民造福的品德,不是很伟大、很高尚吗!

【例8】

话蓖麻

蓖麻在植物学上属大戟科,原来是野生的。在人类的长期栽培和驯化下,野生蓖麻逐步发展进化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半野生型的大叶蓖麻,茎叶特别繁茂,果实却很小;第二种是大粒型蓖麻,果实大,种仁含油多;第三种是专供观赏用的,如热带非洲和南美一些国家公园或庭院里的蓖麻,株型清秀,叶片艳丽,迎风婆娑起舞。

蓖麻对自然条件的广泛适应能力,使它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它在热带、温带,直至北纬四十五度以内的地方,都能生长发育。在我国北方辽宁省,蓖麻植株只有一米多高,春种夏长,秋实冬枯,是一年生草本蓖麻。在长江流域晚霜不太重的地区,蓖麻植株高三四米,虽然也是春花秋实,但它的根能在地下过冬,来年春暖花开时又长新枝。再往南到云贵地区,那里的蓖麻长得像小树,高七八米,植株有碗口那么粗,株龄总在十年以上,四季常青,是多年生木本蓖麻,当地居民称为蓖麻树。在热带非洲它长成株高二十多米的蓖麻树;在苏联北部,它又变成茎细叶小的蓖麻草,依然顽强生长,传宗接代。

我国种的蓖麻是从印度引入的,已有一千多年种植的历史了。古代把蓖麻主要作为药用。公元七世纪《唐本草》说它能消肿拔毒、泻下通便。现代医学中也将蓖麻作为一种重要的缓泻剂。但蓖麻的种子和叶片里含有一种毒素——蓖麻毒蛋白和蓖麻碱,对人畜有害。因此,在过去它不像大豆、花生和芝麻等油料作物那样受人青睐。但是,蓖麻油有一个独特的优点;黏度大,凝固点低,耐高温,抗严寒,在五百摄氏度高温下不会变性,在零下四十摄氏度严寒也不会凝固。自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当蓖麻油在国防工业,特别是在航空工业上的重要用途被日益重视后,蓖麻的名声大震,身价倍增。如今,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都已经大面积地种植蓖麻,并且积极培育含油量更高的蓖麻新品种。所以说,蓖麻这种古老的油料作物有着广阔的美好前景。

这两篇写蓖麻的文章,我们只要一读就可容易地将它们区别开来,前一篇是记叙文,后一篇是说明文。作为记叙文来说,它可以在全文中鲜明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既可以通过具体的叙描来直接抒发感情:“我赞美蓖麻”,也可以直接发表议论:“它要求于人的极少,而给人的贡献却不少。”但说明文却不可以这样。不仅如此,作为记叙文来说,作者还可以根据立意的需要,自由地对材料进行取舍剪裁,而说明文却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作为说明文,哪些应该说明,哪些不需要说明,主要的决定因素是读者的需要,而不是作者立意的需要。例如,《赞蓖麻》一文,根据作者的立意,它可以不去写各种类型的蓖麻,而只选择那种“没有高大挺拔的躯干”的蓖麻来写,以突出蓖麻的“平淡无奇”;它还可以略去蓖麻“含有一种毒素”“对人畜有害”的一面,而只写蓖麻的“贡献”,以突出蓖麻“毕生为人民造福的品德”。因为这样写,才能充分表达出作者所确立的主题思想,达到以物喻人的目的。但说明文就不能这样写,它对蓖麻只能作客观的如实说明。像《话蓖麻》一文,它既要向读者介绍我国北方那种“只有一米高”的蓖麻,也要说明云贵地区有那种“高七八米”的木本蓖麻,还要指出非洲有一种“高二十多米的蓖麻树”。在谈到蓖麻的“品德”时,也不能凭个人的好恶,只谈优点而不提缺点。如果它也像《赞蓖麻》那样咏物颂人,只突出一种类型的蓖麻,那它就会失去说明文的客观性特点,也就不能成为说明文了。当然,这不是讲说明文完全不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也不是讲说明文的材料不需要剪裁,只不过是讲不能像记叙文和议论文那样来表达和剪裁罢了。

以上谈到的说明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这里为了说明的方便,将它们列为一二三,并分别跟其他文体作了区别。在实际阅读与写作中,如果遇到要跟其他文体作区别时,那是需要将它们结合起来研究的。如果只从一点上去考虑,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pgmF3MewRkJtvaLrRfaVZeHeFsBw+AeaNa0yhHLLIg7Moe+AuixwMENS3OsN0VS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