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梨园争说“大锣王”

甄光俊

中国戏曲有史以来,在舞台上从事演出活动时间最长、年寿最高者,大概就属河北籍前贤王维林了。从他学戏之初算起,到他正式退休之时,连续艺龄长达108年,寿高127岁。他一生经历了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个皇帝和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几个历史时期。

雅号“大锣王”

王维林原籍直隶(河北)省霸县,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他幼年家贫,七岁开始学演河北梆子,11岁登台,在当地有“十一红”之称。他19岁那年,因为变声期败嗓的缘故,流落天津,在戏班里干点杂活儿,后来场面上(乐队)缺人,他改学打锣,由于他刻苦钻研,能打一手好大锣,此后百年间一直在京戏班、梆子班、评戏班里以此为业。

王维林不仅精通梆子、京剧的锣鼓谱,而且演奏技巧出众,能够熟练地运用锣音的明暗、高低、疾缓等种种变化,烘托舞台上的不同情绪。同是一面大锣,拿在他的手里,打出来的锣音味道正,音色美,糅音尺寸合适,总比别人打的受听。

王维林对大锣的保养也有一套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打武戏的光锣,锣眼地方的铜非常薄,使用起来需格外小心。同样一面锣,不会打的,往往一场武戏没打下来,锣面已经炸裂。而王维林可以连续使用三年,依然完好无损。早年间剧团常到乡村去演戏,每到一处,他总是首先选择放大锣的地方。他说,冬天外面寒冷,进得屋来,要是把大锣往热炕头上放,大锣上的寒气被火一烤,演奏时它就哑巴了,打不出脆音来。必须先选个温度合适的地方,让它慢慢地缓,没缓过劲儿来不能使用。他常说:“你凭这个家伙吃饭,不伺候好它,它就跟你犯脾气!”

1903年,王维林跟一个梆子班在营口玉和顺戏园子里打大锣。一天,琴师萧九堂、戴二、赵福祥三个人想检验一下王维林手腕子的功夫。他们跟王维林打赌,一起打京戏《战宛城》,三面堂鼓盯一面大锣,谁要盯不住就算输,请客“圆桌面”。打堂鼓三个人可以轮换喘喘气、喝口水,有歇息手腕子的机会;可打大锣就王维林一个人,没有喘气的机会。别看他们三个人比王维林年轻许多,王维林不怕他们,说:“打可是打,阴阳槌不行,落了调也不行。”他的具体要求是,打鼓的,两只鼓槌必须打的分量一样重,一个轻一个重就算输。打大锣的,用劲也要保持一致,如果越打手劲越轻,音量越小,那就算打大锣的输。萧九堂、戴二、赵福祥三人一听这好哇,心想,你60多岁的王维林算输定了。王维林让徒弟康锡寿拿过一个茶碗来,说:“我把这茶碗放在胳肢窝里打大锣,还不带出汗的,要是累出了汗,也算输给你们。”这三个打堂鼓的更高兴啦,赶忙说:“就这么着,谁也不许反悔。”

京剧《战宛城》可非同一般,它是八个靠将、十六个虎牌轮番开打,锣鼓一刻也不停。开演之后,王维林一边打锣一边吆喊:“干哪……”打过半场戏之后,那三位打堂鼓的,胳膊粗了,脸红了,手腕子也木了,满脸流汗,两只手不分瓣,直劲叫喊:“不行啦,不行啦!快接一把!”王维林得意地鼓励他们:“你们再挺一会儿!”等演完《战宛城》,王维林笑眯眯地问他们三个人:“怎么样?看看我这脑门上有汗没有?”萧九堂三人连连赔不是说:“我们输了,我们输了。”

从此,王维林得了个“大锣王”的雅号。他以非凡的敲锣技能,赢得人们敬重。早年间,关内外的戏曲界提到王维林的名讳假如有人不知的话,说起“大锣王”则几乎无人不晓。

鳏夫不孤独

1926年,王维林在哈尔滨参加筱桂花为主演的评剧警世戏社三班,在场面上打大锣。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秋,筱桂花应“百代公司”总部邀请,去日本灌制唱片,王维林随同前去。他们由沈阳到大连,然后由大连乘船去日本,在大阪地下室灌制了《孟姜女》《空谷兰》《昭君出塞》《苏三起解》《马振华哀史》《人头告状》《火烧红莲寺》《贫女泪》《六月雪》《丑开店》《太平年》《老妈开嗙》12张唱片,录音里的大锣都是王维林所敲。

出身贫寒的王维林,前半生在“处处无家处处家”的演戏生涯中饱经沧桑,备尝忧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才过上安定的日子。虽然当时他已是百岁有余的老人,身体却异常强健。又由于他锣艺精、名声大,沈阳的升平戏院特意聘请他担任乐队里的锣师。优越的社会制度,焕发了老人的青春,不管排练、演出多么繁忙,他从不接受领导和梨园界晚生后辈们的特殊照顾。他还像年轻时候一样,不仅本职工作完成出色,而且还把长期积累的演奏经验主动传授给剧团里的后学们。

王维林高龄高寿却不服老的精神,感染着剧团里的男女老少,大家像对待自己的长辈那样关照这位孑然一身的长者。每逢年节,这家接他去喝酒、聚餐,那家带上干鲜果品来嘘寒问暖,这位独处多年的鳏夫,自己感觉并不比那些儿孙绕膝的老人寂寞、孤独。

两次见到毛主席

1952年,王维林110岁生日那天,辽宁省和沈阳市的负责同志到王维林的家里祝寿。“大锣王”百感交集,他想起在旧社会的一幕幕辛酸往事,再看看眼前首长们那亲切的音容笑貌,再也抑制不住感情的闸门,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淌落下来。他说:“人们常说新旧社会两重天,这可千真万确,我就是个明证。”首长们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王维林像孩子似的腼腆起来,羞答答地说出藏在心底的一桩夙愿——他希望见到毛主席。他表示,真有那么一天的话,就是死,也无所遗憾了。

王维林做梦也没有想到,此后不久,他的心愿真的变成了现实。有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给他写来一封信,转达了毛泽东主席对他的关怀。195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又派人把他接到首都北京。一个晴朗的早晨,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这位奇特的戏曲艺人。毛主席搀扶他坐在沙发上,亲切地对他说:“你那么大年岁了,不要再打锣了,送你进养老院怎么样?”王维林答:“我身体健康,工作和生活没问题,国家节省点钱用在修铁路上吧。”毛主席听完笑了,顺手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照片,在上面签上“毛泽东”三个字,送给“大锣王”留作纪念。

1960年夏天,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里有一位年寿最高的老人,非常引人注目,他就是时年118岁的王维林。7月23日,毛泽东主席接见与会的全体代表时,一眼看到了人群中的这位老人。毛主席紧紧握住他的双手,不停地摇晃着,祝他健康长寿。

“大锣王”无疾而终

百岁老艺人“大锣王”见到了领袖毛主席,一时间在松辽城乡传为佳话。他所在的剧团每到一处演出,许多群众从远道赶去,就为了看这位见到过毛主席的百岁老人打锣。“大锣王”心里甜滋滋的,他常常从舞台上蹦下跳上,走起路来格外带劲,打起锣来更显精神。

1957年,“大锣王”经过组织的再三劝说,同意离开舞台生涯。退休后,他的生活由国家负责安排。

王维林历来生活俭朴,经常穿着青布裤褂,白袖口挽着,显得文质彬彬。他15岁时娶过妻子,第二年妻子病故,此后再也没有结过婚。他一生不嗜烟酒,更不近女色。他从不喝茶水,每天都是一碗白开水,加糖溜溜(糖精粒)。他除了刻苦钻研打锣艺术外,唯一的爱好就是练习气功,直到他退休后,仍然时时手攥两个核桃大小的铁球,来回转动。他经常跟年轻人一起举杠铃、手劈砖。他手上特别有劲,小青年和他掰腕子大都输给他。人们向他请教养生之道,他说:“吃饭不吃饱,睡前先洗脚。”这也是他的健身格言。

1962年,耳不聋、眼不花的王维林,胡须和头发竟然由白变黑,人们说他真的返老还童了。王大锣说:“旧社会东跑西颠到处流浪,有时睡大庙,蝇子往脸上爬,可现在政府照顾我,派来专人(范素珍)侍候我,月月还给我开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要穿什么就穿什么,真比有儿有女还享福呢!”

1968年,这位艺龄108年的戏曲艺人无疾而终,享年127岁。五六十年前在天津专区火花评剧团担任主演的王素秋,系王维林的本家孙女。她早年在戏班学戏的时候,曾得到大爷爷的关照。 cW7NRCXay48R4vtYqVfQdgZjVge6HLS/c+Jsv/Xd0VxPMxg7D0YyNU9TSzpYSH4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