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唯愿国粹褒四海
——记梅兰芳的顾问齐如山、张彭春

谭伯鲁 谭幼竑

京剧是我国国粹,著名京剧演员和京剧理论家大都出身于京剧世家,或与梨园有过一定的深厚渊源。唯有两位是例外,那就是梅兰芳的顾问齐如山和张彭春,正由于这两位大师的努力,使京剧艺术饮誉国际舞台。

齐如山(1877—1962),河北高阳人,祖父为清代进士;父亲齐令辰为李鸿藻大学士家的西席,李石曾的老师;其兄齐筑山为法国中国豆腐公司总经理,与蔡元培、李石曾等同为留法勤工俭学创始人。齐如山19岁入北京同文馆学习法文、德文,前后共五年,曾三次游历西欧,对中外戏剧观摩很多。齐如山对京剧理论上的研究是从民国初期才开始的,那时他第一次看到梅兰芳的表演,认为梅的天赋胜过常人(即嗓音好、身材好、扮相好),虽唱腔、身段(动作)、表情尚不够标准,但通过努力可以提高。因而齐对梅的演出颇感兴趣,每剧必看,看后都有书面评论。最初,齐、梅两氏并不相识。数年间齐用通信方式给梅写了100多封信,梅对齐的意见虚心接受,边学边改,演技不断提高。这些信件,如今已成为我国京剧史上的重要文献。通过多年的笔墨交往,齐如山认为梅兰芳为人正派,于是两人开始正面往来。为打开当时京剧的冷落局面,齐氏为梅剧团做了不少京剧改革工作,如改编好戏、加重情节、修润唱词、美化唱腔、吸取昆腔、歌舞并重等,使一些曲高和寡的戏重新活跃于氍毹之上。

自1925年至1930年的五年间,齐如山为梅兰芳赴美演出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许多有关京剧的对外宣传资料均由他执笔译成英文,送往国外。

齐如山自收集有关京剧材料始,即悉心研究,一生收藏京剧书籍约千余部,其中有数百册乃稀见珍本。因京剧为我国固有的综合性艺术,齐氏除以戏剧为研究中心外,还对音乐、舞蹈、武术、服装、建筑、美术、杂技等有广泛兴趣,并分类整理揣摩,其主要著作有《说剧》《中国剧的组织》《国剧概论》《国剧漫谈》《说评剧》等,对戏剧界颇多影响。我们在深圳“台湾书展”中见到《齐如山先生全集》精装本,共八巨册,更是堪称京剧艺术之瑰宝。

张彭春(1892—1957),天津人,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的胞弟,与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著名学者同批由清华庚款送美国留学,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过清华、南开两校的教授。他对戏剧很有研究,在南开中学当主任期内,曾组织“南开话剧社”,并亲自编译、导演名剧多种,成绩斐然。当时周恩来及曹禺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及剧团演员。曹禺在第一版《雷雨》首页曾这样写道:“这本书是献给我的老师张彭春先生,因为他是第一个使我接近戏剧的人。”足见张对中国戏剧界的影响。以后他一直供职外交界,曾先后担任过驻土耳其、联合国、智利、阿根廷等国大使。

张彭春是搞话剧的,但梅兰芳两次出国到美国和苏联演出,却都邀请他担任梅剧团的总导演,获得极高的国际荣誉。1930年梅剧团访美,在华盛顿举行演出招待会,当时张彭春适在美国讲学,亦被应邀观剧。梅问张:“今晚的戏美国人看得懂吗?”张直率地回答说:“不懂。如‘晴雯撕扇’的故事发生在端阳节,外国没有这个节日,由此而引生的细节,外国人怎样懂呢?”梅称这次如果演坏了,有损中国文化的光彩,遂再三聘请张彭春担任剧团总导演,负责演出。这是我国京剧第一次建立导演制。

张彭春尽其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安排了节目。他知道,外国人希望看中国的传统剧,但必须选择他们能够理解的故事。外国人虽不懂中国语言,如果表演动作做得好,同样也能了解剧情。另外,每次演出要多样化,如同一桌菜,具备不同的色、香、味,才能引人入胜。每场演出开幕前,张彭春都要穿了礼服上台,以流畅的英语介绍中国京剧的特点,因而备受观众欢迎。

在演出宣传上,张彭春担任剧团的对外发言人,招待记者、制定英文海报、各剧说明等,均由齐如山写成中文,再由美侨杨秀女士译成英文,最后由张彭春审核定稿。美国戏剧权威斯塔克扬(Stark Young)系张彭春之老友,正拟研究中国戏,张便安排他参观彩排,请他于演出前在报纸上以显著地位介绍中国剧,演出后又发表长篇剧评,以扩大影响。另外,剧团对道具、服装、音乐、灯光、色彩图案、演出时间长短等,均按张氏建议做了大幅度调整。旧京剧原无谢幕之事,经张氏倡议,在美国首创,由于演出成功,谢幕最多时竟达15次。剧团访美得到极大成功,观剧者约7万人次,中国京剧从此进入了国际舞台。梅兰芳在访美期间,还被洛杉矶波摩拿学院及南加州大学两个高等学府授予名誉文学博士的荣誉学位。

1935年,梅兰芳应苏联政府邀请前往演出,仍由张彭春任总导演,同样载誉而归。当时还有这样一段插曲:随行的武生演员杨盛春,系梨园世家,自幼受过严格训练,长靠短打无不精通。他过去未曾和张彭春合作过,对这个“搞话剧的”导演颇不以为然,想借排练机会,掂掂张彭春的分量。在排《闹天宫》“盗丹”一段时,杨盛春故意耍花招,被张彭春看出,叫其一遍遍地重做,杨知道再也瞒不住这位导演了,只得按标准式样摆出来,直至张说满意为止。事后杨盛春对人说:“张先生可真有两下子。”大家笑着说:“你刚知道,连梅大爷都听他的!人家是洋博士,懂得人心理。”张彭春排演时一丝不苟的精神令人佩服,对戏剧的造诣真可称得上“学贯中西”。

齐如山和张彭春都不是梨园科班出身,也不是著名票友,拿现在的话讲,对京剧的认识可以说都是“自学成才”。由于他们锲而不舍,悉心研究,利用科学方法,“洋为中用”,所以在京剧改革中取得了重大突破。齐先生的许多有关京剧文献已成为经典著作,奠定了京剧理论基础,指导了京剧改良,丰富了中国文化库藏,享有“京剧莎士比亚”的盛誉是当之无愧的。张先生两度担任梅剧团总导演,访问美苏期间,由于他指挥得当,内外应付自如,令我国传统京剧步出国门,饮誉国际艺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其杰出贡献为世人感叹。 c//GqjOska3wzniINTwLY+Zfg9BsOMmGmddckP/dNFg6Borq10kSwV09Wstlll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