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7.恩师杨昌济

杨昌济,出生于1871年4月21日,世居在长沙县清泰乡的板仓(由长沙市小吴门出城,过浏阳河,东行120里)。1898年进入岳麓书院读书,积极参加谭嗣同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1903年留学日本,先后入东京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09年去到苏格兰,主攻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又在德国考察了9个月。在国外花了9年时间,悉心研究教育和哲学,形成了一种进步的伦理思想和讲究实践的人生观,并有志将所学运用于中国的社会改造。武昌起义的枪声,使身居国外的杨先生深受鼓舞,十分怀念自己的祖国,遂改名为杨怀中。1912年他回国时,南京临时政府已让位于袁世凯控制的北京临时政府。杨先生面对疮痍满目的祖国,毅然决定回到故乡湖南。友人劝他,湖南已为立宪派头子谭延闿所控制,不如留在大城市工作好。杨先生坚定地回答:“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到了长沙,已经登上都督宝座的谭延闿想罗致他当教育司长,被他严词拒绝。相反,他却接受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聘请,甘当一名教员,家居长沙落星田。一些贪图名利的人看不起他,甚至讽刺他。为了表达他的志向,回应社会上这些人的攻击,他写了一副对联自勉-“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决心用毕生的精力培养一批改造社会的中坚。杨昌济老师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学生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杨先生虽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却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教授的伦理学有着强烈的信仰,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在杨昌济先生的影响下,毛泽东读了由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费里德里奇·泡尔生编著、蔡元培翻译的《伦理学原理》。在这部10万字的书页上,毛泽东写了12100字的读书笔记,并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毛泽东亦自称是一位唯心主义者,杨昌济亦以唯心主义观点,高度评价了他这篇文章,给了毛泽东100分。自接触始,杨昌济对毛泽东即有深刻印象。1915年4月5日,他在《达化斋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淳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两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利用假期曾两次入岳麓书院寄读。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就是湖南衡阳人,早年就学于岳麓书院,晚年因隐居在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他著述宏富,在学术上能独树一帜,富于批判精神。他崇尚实学,主张“理依于气”,强调“行”在认识过程的作用,开一代风气之先。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鸦片战争前后,湖南有贺长龄、陶澍、魏源一批人,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倡导变革。在维新运动中,出现了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变法志士。辛亥革命时期,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禹之谟等更走在前列。这一批又一批的人物,绝大多数曾就读于岳麓书院。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清末“中兴将相”集团,包括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等,他们也都曾受教于岳麓或城南书院。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打着“保卫名教”的旗号,同时又严格地整军治政,他还是早期洋务活动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1916年,在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王传》的“实事求是”4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这块匾额给毛泽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毛泽东还经常到杨昌济老师的好友刘人熙创办的船山学社听课。同时,毛泽东还细读了《曾文正公家书》和《曾文正公日记》。他在“讲堂录”里抄写了好些曾国藩的话,如:“涤生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1916年暑假,毛泽东步行到长沙县东乡板仓杨昌济家访问。同杨昌济讨论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浏览杨昌济的藏书,特别是新书和报刊。毛泽东从与杨昌济的谈话中得知,离板仓40多里的高桥塘冲,有一位留学日本的体育运动的爱好者和倡导者柳午亭(柳直荀的父亲),毛泽东便专程前去访问。毛泽东称赞柳午亭在体育研究和实践上有较高的造诣,许多地方值得效法。 mgHkqdXQRvfhow8iJR23PQB3MMBewM2X2pQXiphWDyl/pIJdtAnkaK/B1i21xue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