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公文的结构安排与布置

结构是指公文内容的组织和构造,它根据主旨的需要,合理地安排和展开材料,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亦叫谋篇布局、立格定局。由于公文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公文结构的原则和要求与其他文章有所不同。

一、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使作者的主观认识过程与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相一致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公文自然也不例外。其结构安排必须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只有这样,才具有说服力。

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有规律的,但是,人的认识过程往往要受主观条件的制约,其主观认识过程能否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相一致,取决于多种因素,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一是基本观点和从属观点之间的关系;二是从属观点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属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四是材料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和作者的主观认识过程。在结构安排过程中,作者必须首先认真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脉络,并将其准确地形成文字,然后再按照作者主观对公务文书的谋篇布局的构想,将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合理有序地纳入具体文种的结构之中。

二、要服从表现主旨的需要

主旨是一篇公文的“灵魂”和“统帅”,是全文的“纲”。在结构安排过程中,必须从主旨的实际需要出发,紧紧围绕全文主旨来进行。由于各类公文内容表达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因此其结构安排也应做相应调整,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布局合理。例如一份文件的主旨,既可能是对有关工作情况、问题和解决办法的阐述,也可能是对某项公务活动意义的判断等,主旨的意图指向哪里,其结构安排即应在哪里详写,使之醒目、鲜明、突出。以工作总结为例,有的侧重总结经验做法,用以指导工作,有的则侧重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引以为戒。如以前者为主,则需将其铺陈展开,做详细阐述,反之亦然。总之,就是结构安排必须为表现主旨服务,包括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层次与段落等的安排都要这样做。

三、要适应不同的文种特点

如前所述,党的机关公文文种很多,种类各异。不同种类的文体,其所反映内容的角度、容量和表现方式等也有所不同,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结构形态。各文种之间表达程式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结构的繁简或结构方式的变化。写作时必须准确地掌握其各自的结构特征,做到恰当使用。以工作总结为例,其结构内容的安排顺序一般是:总结的名称、情况概述、成绩和缺点、经验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在写作时必须按照这一结构顺序进行,不得随意变动。这就是说,公文的结构安排具有确定性和程式性,但这种程式并不等于程式化,不能将二者混同。

应当注意,有些文种不仅性质极其相近,而且在结构布局上也具有相似之处。如不认真加以区分,就极易导致雷同,使结构趋于僵化、呆板。因此,撰写者必须加强学习,准确掌握各类相近文种的特点,并能恰当选用。

四、要符合公务活动认识上的思维逻辑

主要是:一要有序。表达公文主旨应按照人们认识公务活动的一般规律由开端到结尾,由总到分,由远到近,由局部到整体,由特殊到普遍,由原因到结果,由过去到现在,由主到从,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情况所出现的相反方向。但是无论按照哪种顺序表达公文思想,总要有条理地排列,防止忽远忽近,忽主忽从,忽明忽今,这样势必思路不清,结构混乱。二要连贯。在公文的逻辑结构上,不但讲顺序,还要注意结构的顺序(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开头与结尾之间)具有必然性,使全篇思路畅通、前后衔接、语意连贯、浑然一体,千万防止上下语意断止、跳跃和互相对立的现象出现。三是区别。对相反的意思,一定要区别开来,要对相同的意思加以集中,以做到界限清楚,避免混淆不清,妨碍公文主旨的表达。四要周密。在结构的安排上,防止顾此失彼,要坚持两点论,切忌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按照上述原则所形成的公文,才有可能达到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即精当细密、顺理成章、匀称饱满、通篇和谐,更好地表达公文的主旨。

与一般文章的结构相比,公文的结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善于把握这一写作领域中矛盾的特殊性,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安排设计好公文的结构呢?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中心环节:

第一,精心设计写作提纲

写作提纲是作者思路要点的文字体现形式,是公文的间架结构和内容思路的“蓝图”,它可以将“腹稿”的轮廓用文字固定、明确下来,做到条理化、视觉化、固定化,以免写作时遗忘,出现纰漏,同时,还可对“腹稿”加以修改和补充,使文章的构思更为完善和充实,便于在写作时一气呵成,形成贯通的文脉,从而能够帮助最有效地表达主旨。没有一个完美的写作提纲,写作时往往导致缺乏条理,顾此失彼,层次混乱。而这正是由于作者的思维不够清晰、不够严密造成的。有了写作提纲,写作时便会有所遵循,按“纲”行文,不致离谱走样。编写提纲是谋篇布局的工作,因此,对它的设计必须高度重视。

对提纲的编写,因人而异。应视具体的内容表达需要和驾驭篇章文字的能力并根据文种篇幅而定。一般文章的写作往往将提纲分为三类:一是粗纲,即只简略标出文章的层次段落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大致关系;二是细纲,除粗纲所标内容外,还要标出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的处理;三是粗细纲,这是粗纲和细纲的结合,即将某些部分详细列明,有些部分只用简略语句加以概括。就公文而言,对写作提纲的编写,应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方法。写作实践表明,采用纲目式设计法较为有效,即用序码标示,先用序码将全文分成若干个大的部分,标出每一部分要谈的主要问题,作为上位成分,然后采取划分逻辑层次的方法,把各部分要谈的几个方面问题再用序码标注,作为下位成分。这样层层划分,上位与下位之间的关系十分清楚。例如写综合性的工作总结,一般都包括这样几部分:主要工作情况;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今后设想和努力的方向。拟制时可将其列为上位成分,然后在其上标出下位成分即是一份纲目式提纲。

第二,认真拟制标题

标题是公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举全篇内容的“纲目”和“眼睛”,具有揭示全文主旨、统揽全篇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安排设计好公文的结构,首当其冲的是要认真研究其标题的拟制艺术。

(一)公文标题的构成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国家标准也做出了相同的规定。这与原来的规定有所区别,按照原来规定,公文标题的拟制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应当标明发文机关名称,并准确标明公文种类。这就是说,公文标题的构成要素,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省略发文机关名称,也可以省略事由,甚至将发文机关名称和事由同时省略,只保留公文文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公布实施后,对于公文标题的拟制,必须完整载明三个要素,即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不可或缺。例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中共中央”为发文机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为事由,“决定”为文种。其中发文机关与事由之间通常用介词“关于”、事由与文种之间用结构助词“的”衔接,作为特定的语言标志以及语法结构规则。要注意的是,对于印发、批转和转发性通知的标题,如果被印发、批转或转发的原文标题已含介词“关于”,则在拟写时应予省略,而不应出现“关于”重叠使用的情况。如果原文标题不含介词“关于”,则应保留。前者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后者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2017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的通知》。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种三要素俱备的结构形式,只适用于15种法定公文的标题。而在党的机关公文处理实践中,一些常用事务文书的标题制作,因其没有特定的模式,故很难归纳其构成规律。如简报、调查报告等文种,其标题的拟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对此,应视具体的内容表达需要和文种特点加以拟制,不可拘泥。在很多情况下,可以采取正副题组成的公文标题,其中正题往往是虚的,对公文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概括,而副题则往往是实的,对正题进行补充、解释或者说明。例如,《改革促联合联合出效益—我市县办工业横向联系方兴未艾》。

(二)公文标题的美感原则

公文的标题应该是美的。它不仅要讲求美的内容,还要讲求美的形式。从美学理论的角度来讲,好的公文标题应该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对立统一。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眼睛是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作家秦牧也说过:“形式美对内容也起着一定程度的反拔的作用。”显然,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反作用于内容,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

先说内容美。内容美是公文标题的立题之本。是指其一定要准确、简要地反映出构成标题的各内容要素,即发文机关名称、内容和文种,并将其完美地进行语法和逻辑的结合,它们的有机统一是使公文标题臻于内容美的必要前提。具体地讲,要做到内容美,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

1.准确。这是公文标题拟定的最基本要求。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事由”部分的内容表达要准确无误,要与正文所述内容完全吻合,即通常所谓“题文相符”。对标题的拟制,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而要做到大小适当,恰如其分。为此,要求作者必须全面、准确、具体地了解和掌握所反映内容的总体面貌,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抑或浅尝辄止;要求作者具备较高的综合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能够用极其精简的语言将所要反映内容的实质提炼出来,务求准确,不能有所疏漏。这个提炼出来的“精华”即公文标题的“事由”。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通篇公文的质量及其效用。其二是对文种的使用要准确,不能错用或者混淆滥用。公文文种的使用具有单一性,采用何种文种,直接受制于公文的内容表达需要。此外,不同的行文方向和行文目的对文种的采用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必须把握五点:一要严格按照国家最新规定的文种名称使用,不能自编自造,以保证其准确性;二是依据不同的行文关系选用相应的文种;三要根据发文机关的职权范围来选用恰当的文种;四是根据不同的行文目的选用恰当的文种;五要注意区分相近易混文种,避免错用或混用。为达到上述要求,必须下苦功夫,悉心研究每种公文的性质、特点及其各自的使用功能,同时要特别注意辨析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只有如此,才不致于在选用文种时张冠李戴。

2.简洁。简洁是一种美。冗长的公文标题面目可憎,令人生厌。于是,简洁便成为一种客观要求,其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要竭力压缩事由部分的文字,使之简得不能再简。要以少胜多,言约意丰,切忌繁冗杂乱,啰唆累赘。当然,也决不能刻意求简而使“事由”表意含混不清,甚至造成歧义。二是联合行文时,如果是3个以下的机关和单位联合行文,则应当在标题中将联署行文的机关单位名称均显示出来,但如果超过3个机关和单位,就不宜这样做,否则就会出现将正文挤出首页的情况,而这又违反了公文写作的一条最基本原则。公文行文的最基本原则是要确保首页显示正文。极端情况下曾经有26个单位联合行文,如果在拟制标题时将发文机关名称均排布出来,显然就会导致将正文挤出首页的情况,在此中情形下,应当采取主办机关名称后加“等”字的表述形式,例如,《中共北京市财政局委员会等4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党性教育的通知》。

(三)齐全。公文标题应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三要素构成,这是现行党和国家有关公文法规和公文格式国家标准的明确规定。因此,公文标题的构成要素一般不得随意缺漏。公文标题的拟制讲求要素的齐全和完整,其作用显而易见。它既有利于促进和维护公文标题的统一化和规范化,便于受文者准确了解发文的机关、公文内容及所用文种,以便公文办毕后对其进行编排检索和立卷归档,同时,还有利于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以适应办公自动化的需要。如果在标题拟制中不注意这点,因循守旧,滥行省略,则势必导致不应有的混乱,给工作造成麻烦甚至不必要的损失。

再说形式美。形式美是指将构成公文标题的各内容要素在文面上巧妙、合理地进行排列设置,使其清晰整洁、醒目匀称,给人以美感。

公文标题的字数不尽相同,这样在布局安排上对字数过少或过多应如何处理必须缜密考虑。一般说来,对标题的安排应根据字数的多少和内容结构酌情进行排列组合,使之居于文面正中位置,长短相间,错落有致,便于阅读,给人以匀称、美观之感。为醒目起见,标题与文头、正文之间要根据文件内容的长短适当空出两行的距离,甚至再长些。如果标题字数较少,则居中排成一行。而且排列时字与字之间要适当空出距离,既不能过分“拥挤”,也不能流于松散,要以醒目美观为原则;如果字数较多,排列时超过一行3/5以上的,则应转行,即分成两行或三行。要尽力避免四行甚至更多行数标题的出现。如果标题中有标点符号,那么也应使之占据一个字的位置。此外,还要注意保持词或词组的完整性,如果标题字数过多需要转行时,就必须在保持词和词组完整的前提下使之搭配匀称,而不要随意割裂,将其分置两行之中。那样,即使各行字数匀称相等,也不符合公文标题的排列要求。具体来讲,可以将公文标题的梯形或者菱形两种。其中梯形又可分为正梯型和倒梯型,菱形即指上下短中间长的排列形式。在排列时,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做到既美观醒目,又合理得体,能给阅者以形态上的美感。

第三,划好层次段落

划分层次段落是使行文线索清楚、条理分明的重要手段,是布局谋篇的重要环节。它对于确保公文的质量和效用,关系重大。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层次

公文作者在构思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主旨,动笔前总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共分几部分内容来写等,将其反映到文字上即是行文的层次。具体地讲,层次是指文章各部分内容表达的先后顺序,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的思维发展过程在文章中的反映。它体现着作者对全局和局部、总“纲”和细“目”所做的总的布局安排。

层次的结构方式较为灵活,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尽管如此,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特别是公文,其层次的安排方式通常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

1.并列式。即将全文内容划分成若干层次,每一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综合性的报告、意见、总结、计划等文体常用此法。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一文,其层次安排即采用并列结构。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二是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三是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四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每一部分之中又采用列项的形式,分别列出相关内容。例如,第三大部分“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之下,列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七项内容。这样,四大部分之间在内容安排上构成并列关系,每一部分所述内容项目又构成并列关系。这种层次安排方式,每一层次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各层次之间又有必然的联系,都同时为表现主旨服务。应注意的是,采用这种层次安排方式,严禁各行其是,互不相关。

2.递进式。即按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顺序安排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各层之间为层层递进的纵深关系。请示、报告、总结、计划、纪要等文体常用此法。例如,《中共××市委常委会议纪要》(第8届87号),按会议进程的先后顺序依次写明了三项决定事项:一是研究通过了《清华大学等高校优秀博士毕业生来我市挂职、任职安排方案(建议)》;二是会议研究了干部人事工作;三是就做好当前有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全文依会议的时间顺序以及决议事项的先后顺序结构层次,有条不紊,清晰明确。

3.连贯式。即指按事情发展的经过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各层之间浑然贯通,联成一体。重大事故的调查报告、重点工程及重要经济技术活动的情况报告、专题性的调查报告、表彰或批评性的通报等文种常用此法。如中共××市纪委筹备组《关于处理分房建房中违纪事件的通报》,共包括三层内容:一是列举当前党员、干部中非法占地建房等严重不正之风的种种表现;二是这种不正之风带来的危害;三是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这种结构安排方式,层次清楚,观点明确,前后贯通,气韵流畅。

4.总分式。即先总说,后分说;或先分说,后总说,使全文析理入微,眉清目楚。工作总结、综合性报告等常用此法。如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一文,先总述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之后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以及在新形势下研究打退反共高潮经验教训的必要性。然后,分八个问题讲述经验教训,由总到分,相互映衬,珠联璧合。

(二)段落

段落又称自然段,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划分段落是作者写作思路发展的一个步骤,它能清楚地表现行文的层次结构。分段主要是便于层次表达。

公文写作划分段落的基本原则是:

1.单一性。指每一段只能说明一个中心意思;同时,一个意思要在一段内集中讲完,做到意向清晰,段旨明确,使人一目了然。

2.完整性。即每一段落要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而不要将一个问题分在两段表述;同时,各段之间要相互贯通,内在联系紧密,符合逻辑顺序。

3.明确性。即段旨应明确、突出,一般是起句立意,用扼要语句将该段主旨加以概括和提炼,置于段首,而后再进行阐述。这样,既醒目,又鲜明。

划分段落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按事物的单一性和完整性原则分段。段落较多的大型公文多用此法;二是按事情条项分段,即分条标项;三是篇段合一,即全段为一篇。

第四,巧设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的设置是公文写作过程中很重要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一篇公文的结构质量以及行文的表达效果。因此,必须合理处置,做到巧妙、得体。

(一)过渡

过渡是指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转换。由于一篇公文总是由一层一层意思、一段一段内容编织、缀连而成,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由这段内容向另一段内容发展,中间往往需要过渡。“过渡”运用恰当,会使全文脉络贯通,气韵流动,文势自然顺畅,从而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全篇内容组织严密,浑然一体。否则,会使全文思路跳宕,给人以散乱隔断之感,读来枯燥乏味。

过渡的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词语过渡,即用一些具有连接作用的关联词语进行过渡,如“因此”“总之”“所以”“统摄上述”“由此观之”“但是”“然而”“可是”“其实”“相反地”等。二是句子过渡,即用一句话将上下文连接起来。如通报文种,常用“现将有关事项通报如下”作为通报缘由转向通报事项的固定性过渡语。三是段落过渡,即用一段话将上下文内容连接起来,这种过渡方式在公文写作中也较常见。

过渡的类型一般也有三种:

1.因果过渡法。即前文所述内容为“因”,由此而引出的结论是“果”,以结果承接起因,常用“为此”“特此”等过渡词做标志。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一文的开头:“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为此,特做如下决定。”

2.递进过渡法。指承接的意思比前文进了一层,既连接上文,又深入了一步。例如,《中共××县委关于加强党员干部党风建设的意见》,先肯定了近年来在党员干部党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进而用“但是”转折,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又用一过渡句“因此,当前对于党员干部党风建设工作,还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语意与上文具有递进关系,既承接了上文,又开启了下文。

3.连续过渡法。前后两部分内容一脉相承,前后是连续关系,常用“现将”“现就”等词语连接。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一文的开头:“根据当前形势任务,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首先开宗明义表明行文的根据,紧接着用“现就”过渡,提领下文。

过渡应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呢?一般来讲,有四种情况:一是论述概况或问题由“总”到“分”时需要过渡;二是由“分”到“总”时需要过渡;三是内容转换时需要过渡;四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变换时需要过渡。

(二)照应

照应亦称伏应,是指文章的前后、上下内容要相互呼应。前有因,后有果;既有源,又有流,前呼后应,勾联紧密,给人以完整、紧凑之感。

照应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1.题文照应。即所述内容要紧紧围绕标题进行叙述,又叫“照应题目”。这种照应的好处是可使全文主旨鲜明、集中,能更好地为表现中心内容服务。

2.首尾呼应。即开头所提问题,在结尾应做出交代,做到首尾圆合,浑然一体。这种照应的优点在于,它可使行文结构严谨,天衣无缝,令人无懈可击。

3.行文中处处照应。即在行文中“瞻前顾后”,要注意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性,不能自相矛盾或前后相悖,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五、斟酌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也是公文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公文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其技巧性也很强,兹分述如下:

开头

开头是公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篇内容的高度概括和主旨思想的集中反映,是行文的“先锋”。它既要囊括正文的全部内容和主要观点,又要概括得简明扼要、精练明确。早在1951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中就明确指出:“简短者外,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的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然后,再做必要的解释。长的文电分为几段,每段亦应采用此法。”一般而言,撰写公文的开头应开门见山,起句立意,简洁精练,富于概括力,切忌无端“戴帽”,空洞乏味。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根据式。即开头交代行文的根据,以保证发文的法定权威性,一般多用“根据”“遵照”“按照”等作为语言标志。用来作为行文根据的,通常是党和国家的某项方针政策、法令法规;上级的文件指示精神;某一会议的决定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例如,《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使用“发电专用章”的通知》开头:“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党政系统密码电报使用和管理办法》及密码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从2016年3月1日起……”

2.目的式。即在开头交代行文的目的或意图,开宗明义,以便受文机关明确发文机关的意图,一般常用“为”“为了”等介词标引。例如,《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2017年春节期间值班工作的通知》开头:“为了确保2017年春节期间信息畅通,及时妥善处置各种紧急情况,充分发挥好党政值班系统紧急重要情况报告工作主渠道作用,维护好节期社会稳定……”

3.原因式。即在开头讲明制发文件的缘由,以揭示行文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还可昭示行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一般用“由于”“鉴于”等介词标引。如《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开头为:“随着国民经济情况的逐步好转,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相应提高的同时,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也提出了要求……”

4.引文式。即开头先引用文件或领导讲话中的某些句子作为引言或点明主旨。例如,《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开头:“现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望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贯彻执行。”

5.时间式。即开篇点明某事、某情况的时间,可写具体时间,也可用“最近”“近年来”等模糊度稍大的时间副词,还可用“……之后”句式开头。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一文的开头:“近年来,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在全国各地农村深入开展,对保障村民实行自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

6.事情式。即开篇简明扼要地介绍事件或情况,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例如,《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明确思路,狠抓落实—××区探索建立畅通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的通知》开头:“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区在信访工作实践中,探索实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做到了解决问题、法制宣传和依法处置‘三个到位’,最大限度地遏制了越级上访和非正常上访的发生,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上述诸种开头方式,仅就常见情况略做罗列,其实,开头方式远不止于此。究竟应采取何种方式,应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而定,关键是要注意能确实地突出全文主旨,并紧紧地抓住读者。

结尾

恩格斯说:“文章要有一个好的结尾。”从内容上讲,结尾是对全文的总括;从形式上说,它是行文的收束。公文的结尾应简明概括,意尽言止,力摒“弦外之音”,胡乱“穿靴”。一般来讲,主要有以下七种:

1.总结式。即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做出进一步的概括和归纳,以加深人们的认识,明确行文意图。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讲完十四件大事之后,做一段总述:“总上十四件事,都是农民在农会领导下做出来的,就其基本的精神说来,就其革命意义说来,请读者想一想,哪一件不好”。接着揭露和批驳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对农民运动的恐惧和攻击,起到了总结作用。

2.展望式。即用充满激情和希望的笔调,对未来做美好的憧憬,从而激励人们为实现文中所提目标不懈地努力,奋力拼搏。如《中共××市委关于加强党员党性教育的通知》,其结尾是:“我们认为,只要认真做好了这些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就一定能够出现新的局面,党组织的战斗力就一定能够得到新的提升。”对问题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3.号召式。即在正文部分阐述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工作任务或奋斗目标后,号召人们为实现这一任务或目标而积极进取。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一文的结尾:“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精准发力,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语句铿锵有力,读来令人振奋,备受鼓舞。

4.要求式。指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行文发布指示,同时要求下级机关将落实、执行情况在特定时间内反馈回去,抑或征求下级机关对文件的意见或建议。如《中共××市委办公厅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重要讲话的通知》一文的结尾:“各级各单位学习贯彻情况要及时报市委办公厅和市纪委办公厅。”

5.自然式。即随着正文结束自然而然地收尾,意尽言止,干净利落。公文写作应当提倡此种类型的结尾,随着正文部分的结束,自然而然地收笔,给人以洗练明快之感。尤其是领导讲话等文体,更应讲究这种自然式结尾,在讲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会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相反,那些将“野鸭子的腿加长”的讲话,诸如正文结束后,还要说“我再强调几点”等,就会令人生厌。

除上列几种情形之外,有些文种的结尾常用一些具有固定格式的习惯用语,如请示用“妥否,请批示”“当否,请回复”;批复用“特此批复”;通知用“特此通知”等,具有简洁、凝练、庄重的特点。 4k+p1strTEq+5s760GXcKNHep59g8bfm8vIeqPR/Vv/vWRSrALFnG0rqEdR7h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