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公文的文种及其确定规则

要说写好公文,首要的不是先说如何去写,而是应当先把有关“公文”的几个基本问题搞清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公文文种的准确与规范使用问题。因为公文与一般的文章不同,它不是用来供人欣赏的,也不是传递一般性信息的,更不是处理个人私务的,它是党和国家机关用以传递策令、表达意志、指挥工作、沟通情况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办事工具,又是一个具有极强的“法定效力”与十分严格的“规范体式”的文书。因此,即使你的文件写得再精美,如果文种选用不对,该用“函”的却用了“请示”,该用“通知”的却用了“命令”,该用“请示”的却用了“报告”,该用“广告”的却用了“公告”与“通告”,打乱了隶属关系,滥用了职权,结果是“一错百错”,虽“精美”但却“无济于事”,严重者甚至延时误事,影响工作。所以,正确选择和使用公文文种,是写好公文的首要环节,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公文是一个独立的文体,它是由若干具体种类组成的,由于这些种类的性质不同、作用有别,我们为每一具体的公文种类分别赋予了一个具体的名称,如“通知”“意见”“报告”“请示”“总结”“计划”等,这就是公文的文种。

要准确地把握和使用公文的文种,做到不错用、不滥用,就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分清文种的法律地位

公文的文种,有一部分是党和国家通过公文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的,我们通常称这部分文种为“主要文种”或者“正式文种”,在公文学术界也称之为“法定文种”。按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规定,主要包括“决定”“决议”“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共15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党政公文中的主要、正式与法定文种。

与法定(主要、正式)文种相对应的是非法定(非主要、非正式)的文种,是人们在长期的公文写作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例如,我们常用的“计划”“总结”“考察(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倡议书”“公开信”“声明”“宣言”“章程”“规则”“细则”“守则”“开幕词”“闭幕词”“大会工作报告”“典型材料”“大事记”“演讲词”“条约”“协议”“专用书信”“简报”“信息快报”“方案”“安排”“纲要”“规划”“设想”“制度”以及大量的各种专用文书如经济文书、诉讼文书等,由于这些文种不是党和国家公文法规中加以确认的,所以形成了与法定文种相对应的一个庞大的文书组群。

“法定文种”(正式、主要文种)与“非法定文种”(非正式、非主要文种)由于法律地位上的不同,决定了前者可以独立行文,而且行文时应当采用国家标准的公文格式;后者不具有独立行文的资格,也不能使用党和国家公文法规中正式规定的标准公文格式。“非法定文种”(非正式、非主要文种)要上报或下发时,只能从“法定文种”中寻求一个文种来做它的载体,载运着它行文,一般管这个载体叫“文件头”。“文件头”大都用“命令(令)”“通知”(下行时)或“报告”(上行时)来担任。例如:

(一)下行文示例

(二)上行文示例

县委:

现将我乡2016年工作总结送上,请审示。

中共××县狼坨子乡委(盖章)
2017年1月10日

上述两例,第1例是用“法定文种”的“通知”做载体,载运一份“计划”下行;第2例是用“法定文种”的“报告”做载体,载运一份“总结”上行。

二、要注意把握文种名称的作用

从表面上看,文种名称只不过是一个代号,其实不然。虽然文种名称一般只有两个字,如“命令”“报告”,最少的“函”只有1个字,“纪要”原来称为“会议纪要”,现在也已经简化为“纪要”。也就是说,党政两大系统的15个法定公文文种,加在一起不过29个字,只相当于一个长句,但其所包含的道理却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具体表现在:

(一)不同的文种名称,点出了不同文件的性质

如命令(令)、通缉令、嘉奖令、惩戒令等文种,都有一个共同的“令”字,由于“令”字包含指使的意思,又属于使令性的动词,所以,在使用令、命令等作为文种名称时,都具有指令性质;又如通知、通报,都有一个“通”字,“通”即传达的意思,“知”和“报”包含知道的意思,所以在使用通知、通报等作为文种名称时,基本属于告知性、周知性文件;再如纪要,“纪要”即概述其要点的意思,所以,我们说纪要属于会议文字记录性的文件。

(二)不同的文种名称,反映了文件的不同行文方向

如决定、决议,都有一个“决”字,“决”就是决策的意思,而决策产生于各级机关的首脑核心,决策之后要由下属部门去执行、办理,所以,它们的行文方向必然是自上而下;又如请示这个文种,“请示”二字的含义是请求给以批示,这个含义本身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请示的行文方向是自下而上的;再以“函”为例,“函”这个字的本义是书信,书信是人们用以传递信息、互通情况、商洽问题、联系事务时使用的一种文体,它不存在哪一方可以使用,哪一方不可以使用的问题,所以反映到“函”上,便产生了对没有隶属关系的机关或单位之间使用的文种。

(三)不同的文种名称,表达了文件的不同目的或要求

如公告、通告、报告,均有一个“告”字,“告”即将事情向人陈述、告知的意思,因此这几个文种的行文目的在于向人们(或组织)周知、告诉某一事项;又如“请示”,一看就知系向上级机关和单位请求指示和批准,属于典型的上行文,行文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上级机关的答复;再如公文中的批复,这个名称非常明显地告诉我们,行文的目的是上级对下级做出的批答回复。

(四)不同的文种名称,揭示了不同文种的各自特点

以公告、报告两个文种为例,虽然它们都有一个“告”字,均属陈述、告知性的文件,但前一个“告”受“公”字的限制,后一个“告”被“报”来修饰,“公”包含公开的意思(更包含代表党和国家的意思),“报”在这里可当作向上级汇报来理解。把“公”与“告”联系起来即公开告知,所以公告是面向全社会的告知性文件,它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及各个单位;而“报”与“告”联系起来,是向上级汇报、陈述,所以它是面向上级的陈述性文件。又如请示、报告,虽同属上行文,但“请示”这个名称是请求给予批复,“报告”的含义是向上级汇报、反映情况,从两个文种含义的趋向来看均属向上,这是相同的,但一个对上有肯定性的要求,由此会引出复文,另一个对上则没有肯定性的要求,不会引出复文。所以,它们又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文种;决定、决议同属一类,都是决策性文种,但一个是“议”,一个是“定”,“议”说明此文所决策的问题是经过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定”是制定的意思,制定决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经过会议讨论通过的,也有的是某一机关、组织直接制定的。

综上所述,文种的名称具有概括标明文件的性质、作用、运行方向及制发目的、要求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拟制公文时,一定要注意准确地选用文种,如果文种名称的确定和使用不当,可能会发生越权的错误,或者是给收文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带来诸多麻烦与不便。由此可见,正确使用文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三、要正确确定和使用文种

(一)文种名称的确定和使用,必须按照公文管理法规的统一规定执行,不能乱起名称。

法定公文的15个文种名称,按规定只能单独使用,不能随意加以合并或者缩减。因此,目前在一些单位的行文中出现的“请示报告”“告示”“申请报告”“意见报告”“总结报告”等,就是把两个不同的文种名称合并或缩减在一起使用,这样随便给公文文种起名的做法是不严肃的。

(二)文种名称的确定和使用,要依据制文机关的权限进行,不可超越职权。

令与命令,是具有指令性质的文件,常言说“令行禁止”,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国家的高级领导机关、军事机关一般才可使用,假若某一个基层单位也来发布令、命令,就失去了令、命令的严肃性和应有的作用。又如公告,虽属于告知性文件名称,但这个“公”字包含代表党和国家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党和国家的高级管理机关一般才有资格使用。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这一文种的使用显得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强。不但党和国家的高级管理机关使用,就连基层的企事业单位也用,其所涉及的事项既有法规中所规定的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也有一般性的事项,甚至有些单位还用“公告”来规定门卫制度,显得很不严肃。实践中我们经常见到的诸如“招生公告”“招干公告”“征文公告”“证订公告”“迁址公告”“商品展销公告”“开业公告”“拍卖公告”“迁坟公告”等,均属望文生义,随意滥用。因为它们的作者(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工厂、商店、学校等)无权代表党和国家,不能随便使用“公告”。这种滥用“公告”的做法,从实质上说是一种越权行为。

(三)文种名称的确定和使用,要依据行文的关系进行,考虑到与收文机关的组织关系。

具体地说,收文机关是自己的上级组织,在文种名称的选用上只能采用“请示”“意见”或者“报告”;向自己下属组织发文时,一般应选用“通知”“决定”“决议”“意见”“通报”及“纪要”等文种名称;公开向社会群众公布某一周知或应当遵守的事项时,应选用“命令”“令”“公告”“公报”和“通告”;向没有隶属关系的单位行文时,主要使用“函”。

(四)文种名称的确定和使用,要考虑发文的具体目的与要求。

例如,行文目的是请求上级给以指示、帮助和支持的,就应用“请示”“意见”;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可用“报告”;用于推动、指导下级工作的,可使用“通知”(指示性通知);目的是为了告知下一级某一事项的,应使用“通知”;为了商洽、联系、询问某一事项时,应使用“函”,等等。总之,只有熟悉各个文种的性质、用途,切实把握文种名称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准确地使用文种,这对发挥公文的应有作用,提高公文处理工作的效能,具有直接的和重要的影响。 Wie8ZAv3lAzLSKnSVbuxYnhQYZQt0Fkg2vBOLjremMjlZGE3eV2YVo/mSb7n2x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