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钝感力的养成:倨傲天才早夭折,稳笨“蠢材”行万里

钝感力这个词不等于迟钝、反应慢,强调的是面对困难时的一种耐力,一种厚脸皮的抗压力。它有以下几点铁律:一、能快速遗忘不愉快;二、认定目标,失败仍要继续挑战;三、坦然面对流言蜚语;四、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五、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所以钝感力绝不是什么偷奸耍滑的本领,而是一种笑对人生、积极乐观、蓬勃向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生态度。

以前我们总认为“敏锐”好过“迟钝”,但放眼当今时代,善用迟钝,往往能规避掉很多麻烦。而曾国藩则是无师自通型的钝感力天赋型选手。可以说,曾国藩所有的成就,就是靠钝感力撑起来的,我们可以拿曾国藩的挚友江忠源来做个比较,看看钝感力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曾国藩有个怪癖,喜欢给好友亲朋题挽联,他没少为这事儿挨骂。或许是优秀的人互相吸引,导致这俩能处上朋友。江忠源也是个狂人,干过不少“好”事儿。他从小属于“问题儿童”,喝酒赌博一样不落,但“问题儿童”往往比一般人聪明。

江忠源中举后,来到北京城参加会试,没考过,在京城里快乐玩耍,而他的朋友却因为考试失利,急火攻心,客死异乡。江忠源一掏裤兜也没钱,运是运不回去了,于是背上好友的尸体,风餐露宿,愣是把尸体从京城背回了湖南老家。江忠源靠“背尸”一战成名,声名远扬。即便没考上,江忠源也不打算一棵树上吊死,立马回家练兵,靠着满腹经纶和盛名义气,竟弄得有模有样。曾国藩第一眼见他,只觉声音洪亮,身材瘦削,断定这人能干大事儿,说:“吾生平未见如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

曾国藩的识人之术的确过硬,江忠源可谓一路开挂,战绩惊人。先是在桂林成功拿下太平军,擢升知府;后在全州蓑衣渡一炮轰杀南王冯云山;长沙城外,又毙了西王萧朝贵,升任道员。连杀太平军两位大王,江忠源一度被太平军视为头号敌人。太平军入两湖后,沿江守军皆溃败,江忠源驰援死保南昌,成功守擂。此番豪华战绩,使得天下志士看到了希望,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都深受其影响,纷纷投笔从戎。然而,江忠源的义气,最终害死了他。

江忠源由于接连作战,身患重病。重病之中受咸丰委派,临时被人抬着担架赶往已经告急的庐州解围。按理说,留得青山在,日后算账,并不算晚。但江忠源因为过于讲义气,抛下理性因素,选择死守庐州。城破后,部下背着他逃跑,江忠源悍然跳下,同太平军拼杀,最后投水而亡。

可以说,如果江忠源不死,曾国藩的光辉就远没有今天耀眼。我们反观曾国藩,在这么讲义气的好朋友江忠源被围困的时候,他在干吗?

一个字,苟。

其实江忠源曾多次向曾国藩求援,咸丰也多次下令催促曾国藩驰援,但曾国藩就是不出兵,阴阳怪气打太极。部下夏廷樾看不下去了,求他率师东下,解救江忠源。曾国藩老脸一板:“我订购的大炮还没到,绝不出战,你们都以为我不顾及兄弟情义,我一想到这儿,就泪流满面啊。”

结果江忠源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绝境之下,死守一个多月,光荣下线。曾国藩得到消息后,号啕大哭。这一哭,究竟是兔死狐悲还是感怀故人,就不得而知了。

此事一出,曾国藩丢人丢到全湖南,不仅有几个部下离家出走,全省的官僚都写信痛批曾国藩,按今天的话说就是被网暴了。而曾国藩又是怎么做的?喝了口水,在日记上洋洋洒洒:“虹贯荆卿之心,而见者以为淫氛而薄之;碧化苌弘之血,而览者以为顽石而弃之。”老曾不仅啥事儿没有,还夸自己是荆轲、苌弘一样的稀有存在呢!

军事天才江忠源英年早逝,死在了自己傲于众人的忠义上,而军事“蠢材”曾国藩啥大本事没有,却一路苟到了决赛圈,可谓是钝感力的功劳。

最后,我想从饮食和生活的角度来谈曾国藩的钝感力。

想必大家都听过“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当我们深陷都市生活的繁忙时,一顿好饭便可以让我们慢下来。或是三五好友街边撸串,或是深夜大排档月下独酌,纵有万般无奈,也能被一杯浊酒冲散得一干二净。

吃顿好的,并不一定是海参鲍鱼大龙虾,而是让自己舒心顺口的饭。它可能是老妈邮寄的萝卜干咸菜,可能是街边摊的炒菜。总之,吃点爱吃的东西,能给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同世界周旋的心理和生理能量,是最廉价、有效、快乐的对抗压力的手段。这本就是一种天然的钝感力获取来源。

曾国藩在家信中写道:“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乍一听,颇有些肉食者鄙的凡尔赛意味,但我们查阅曾国藩的家信可以得知,他并不是弄虚作假,而是一名真正的“生活家”。

我们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光有“文”不行,还要有接近生活的“质”。而生活,无非衣食住行,一日三餐。曾国藩在家规中创设了“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八字诀,即早起、洒扫、祭祀、和睦、读书、种菜、养鱼、喂猪八种生活习惯。

曾国藩驻防周家口时,在家信中写道:“早间所食之盐姜已完,近日设法寄至周家口。吾家妇女须讲究作小菜,如腐乳、酱油、酱菜、好醋、倒笋之类,常常做些寄与我吃。”同年的书信中也有如下记载:“家中外须讲求莳蔬,内须讲求小菜。此足验人家之兴衰,不可忽也,此谕。”为官在外,心心念念的是故乡的小菜。

即便终日因战事焦头烂额,曾国藩也未曾对故乡和农事掉以轻心,所谓“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在给儿子的书信中也提到勤于农事、劳动的重要性:“尔等亦须留心于莳蔬养鱼,此一家兴旺气象,断不可忽。”意思是说,咱们家里养点鱼,养盆花,鱼喂得肥不肥,花养得旺不旺,在很大程度上能折射出这家人的生活态度,如果懒惰不上心,那么鱼断不可能活,花也不可能盛开了。

除了让子孙从事农业生产,曾国藩还认为劳动可以塑造肌体,使身体强壮:“后辈体气远不如吾兄弟之强壮也。吾所以屡教家人崇俭习劳,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所以,我们现代的教育事业中,五育并举,除了德智体美,仍然保留着劳动教育。

现代社会的很多青年,过着低欲望生活,衣着简朴,三餐朴素,无爱情,无社交,专心致志地取悦自己,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其实,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即便有丰富的物质资料,我们依然要追求简单的生活,这样即便落入低谷,或是天降横财,生活的形式也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不会因为巨大的落差破坏了生活的平衡。

朱元璋当了皇帝还念着乞丐时期的烤地瓜,书圣王羲之喜欢养大白鹅,伟人毛泽东七十三岁高龄还畅游长江,正是这些贴近生活的爱好,帮助人们倾听自己,抱元守一。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条真正的“龙”是能上天入地的,既能当无言的造物主,俯视众生,也能当闹市的背包客,独行世间。只有倾听自己,看清生活,才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在纸醉金迷中看清生活的真相,发展出真正的“钝感力”。

◆◇◆

这世上有很多东西不必过于在意,比如,别人的评价怎么样,谁又看了你三眼,等等。曾国藩不是对所有的东西都保持敏感性,他对绝大部分不重要的人、不重要的事儿都淡然处之。不和过去的事儿过不去,也不和过不去的事儿过不去,不和重要的人和事儿过不去,更不和不重要的人和事儿过不去。他想通这些东西了,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应该解决的问题上,不回头看,不看更远,也不纠缠于当下。他的处世就像春天的水流一样自然地在流动,而不是处处受阻,处处凝滞。我觉得他这种状态特别好,值得年轻人去学。

总结一下,所谓钝感,就是让自己变得“耐造”,要耐受辛苦。身体不能太差,心态不能太差,脾气不能太差,遇到事儿不慌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吃得苦,耐得劳。

钝感力是一种内外能量平衡的结果,追求内外的一致性,人前人后的一致性,公和私的一致性,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但不必追求和别人的价值一致性,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表达。 7sLKrX+x8051wxZ1ysS+x4HYiH2OnjuJPC68SxCOX1cw8aheQbbI025XIk+tjz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