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方近代哲学

像数学一样做哲学。

开课单位 新雅书院

课程分组 人文课组

学分学时 3学分;课内48学时+课外96学时

特色教学 经典阅读;方法训练(论证重构);充分研讨;有效反馈

教师简介

张伟特,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助理教授,新雅书院副院长,《清华西方哲学研究》副主编,仲英青年学者。2006年获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学士学位,2009年获清华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16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专业博士学位。学术研究领域为西方早期现代哲学(笛卡尔、斯宾诺莎),认识论,形而上学,元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等;兴趣领域为书院制教育、通识教育。学术代表作 Descartes’Doctrine of Clear and Distinct Perception (2016)、《笛卡尔与人工智能》(2022)、《主体与真理》(即出)、《剑桥元哲学导论》(译著,即出)等。开设“西方近代哲学”、元哲学前沿课“哲学的哲学”、书院特色课“劳动耕读实践”、PPE专业特色实践课“国家机关、国际组织实习”等课程,长期参与清华本科书院制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探索通识教育的课程标准及其体系,曾荣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北京市优秀辅导员(兼职)等荣誉。

内容简介

课程通过对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哲学经典的研读,讨论笛卡尔哲学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并将笛卡尔的相关问题置入与西方近代哲学其他哲学体系以及相关哲学分支领域的关联和对话中,从而辐射西方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意识以及当代的相关讨论。此外,课程让学生学习并训练通过“论证性重构”(argumentative reconstruction)的形式来理解、评价、修改过去的哲学系统,进而建构新的思想,学习从历史性的(historical)哲学研究过渡到系统性的(systematic)哲学建构,理解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掌握哲学学科基本方法,学习独特的哲学思维能力,从而为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评价维度

哲学读书札记(每次课后一条,500字内);哲学方法(论证重构)训练(4次,循序渐进);师生一对一苏格拉底式哲学漫谈(一次,30分钟)。

教材/参考资料

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录》(英汉对照),徐陶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本课主要教材)。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和答辩》,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教学安排

第1讲 课程预备:何为哲学?(一)

第2讲 课程预备:何为哲学?(二)

第3讲 笛卡尔:现代哲学之父

第4讲 绝对怀疑

第5讲 我思故我在

第6讲 身与心的本质

第7讲 观念作为反映世界的镜子

作业研讨:贝克莱和休谟

第8讲 上帝存在:宇宙论证明

第9讲 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

第10讲 知识的方法:笛卡尔循环

第11讲 知识的可能性:盖提尔问题

作业研讨:《大学》和《心经》

第12讲 世界存在的证明

第13讲 身心二元论:当代意识科学的进展

第14讲 笛卡尔的启示:笛卡尔与人工智能

教师微访谈

【课程定向】

Q1:“西方近代哲学”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西方近代哲学是指西方现代哲学的早期阶段(early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中文哲学语境中的“西方近代”实际上是指“西方现代的早期”,这个阶段广义上指约公元1500—1800年的哲学,覆盖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运动时期哲学(甚至包括康德);狭义上主要指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开创的17世纪以及延伸至18世纪的哲学(主要到莱布尼兹)。本课程主要采用狭义的概念。

本门课的目标是利用古今中西哲学经典文本,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不强调哲学史的“知识传授”。所以这门课虽然名叫“西方近代哲学”,但并不强调历史的系统性知识,而是通过笛卡尔这个枢纽或支点,介绍做哲学的方法,训练如何精密地思考、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如何逻辑化或条理清楚地思考,通过一位比较经典的哲学家笛卡尔把西方哲学传统在近代的一些基本问题带出来,然后引导同学进入哲学。

Q2:本门课要求掌握的核心方法“论证性重构”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它来带同学们进行哲学入门?

“论证性重构”,也可以称为“逻辑重构”,就是从哲学家的话语中提炼出其潜在的论证或推理的结构或骨架。我们相信,哲学作为一门讲理的学科,每一个结论都是有依据的(当然不可避免我们会有一些独断的前提)。我们的工作就是训练学生去发现和重建这个依据的结构,并像数学证明一样将其呈现出来。

有些古人或现代人讲哲学时或者表达思想时,往往会丢出一团“思想云”,不易看出其中的说理结构。就像我们面对一座建筑,我们从外面或里面观看总是不易看出这个建筑的核心支架或者说承重墙的结构,那么我们要想办法把这些非承重部分、装饰性的东西拆掉,去看到建筑的结构是什么样子。在日常讨论中,很多同学表达思想都喜欢像一团云一样过来,其论述就是比较乱糟的,比较缺乏条理的。古代经典哲学文本的论述结构往往也是极其复杂、曲径通幽,也像一团云一样不易被把握。

我现在要教学生从这团云中“捞干货”,训练学生按照逻辑的顺序去精确地重构或重建其思想说理结构,那么学生就能迅速地把握哲学家的论证,进而可以判断前提和推理关系是否有误,进而修改和批判前人的思想。实际上,在西方哲学课堂中,这种训练基本上是一种常识。

以笛卡尔著名的“我思故我在”为例。假如我们都处在梦境当中,处在《黑客帝国》或者《盗梦空间》那样的场景之中,哪一个命题是我们能够唯一确定的呢?笛卡尔认为是“我思故我在”。这个表达高度凝练、朗朗上口,但是如何判断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我思故我在”是一个怎样的状态?等价于“我不在故我不思”吗?可以修改为“我们思故我们在”“我吃故我在”或“机器思故机器在”吗?这个需要我们去精确地重构它的推理结构或深层结构。

再如,如果我们能够从《论语》中重构出孔子主张“人要依礼而行”的思想推理结构,我们就不至于面对孔子在《论语》中的零散而不成系统的论述而无法判断这个主张的依据是否充足。

【教学设计】

Q3:您提到这门课是“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这在课程设置中是怎样体现的呢?

我们这门课以西方近代哲学为背景,围绕笛卡尔这个中心,尤其是笛卡尔代表作《第一哲学沉思集》展开。笛卡尔是西方哲学现代枢纽、现代哲学之父,在哲学领域的地位较高。他的文本比较简约,非常适合哲学入门,因此,我希望能通过这样一个适合入门的哲学家的文本,引导大家进入西方哲学的学习。以深入研讨几个经典的问题为核心,从笛卡尔延伸到笛卡尔之后甚至当代前沿的一些讨论,比如涉及认识论和怀疑主义、心灵哲学、意识科学、宗教哲学、语言哲学、人工智能,等等。

深入研讨笛卡尔,然后以点带面,就像是我们钻井引水一样。如果这个井,只打5米深,那么只有周围很近范围内的水可以被引过来;如果打1000米深,也许整个华北地区的水都能引过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笛卡尔体系挖掘和分析得很透很深,那么也许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界的很多经典问题都会被我们关联进来。我们就是准备靠笛卡尔的六个沉思,打到西方哲学的某个深度里面去。如果我们只是很表面地阅读笛卡尔,那就基本是“知识传授”,并且常常传授的是错误或不精确的知识。

对学生进行经典文本的具体训练,我会安排四次个人作业,每次处理约20页原始文本。第一次作业会处理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的文本。第二次作业会延伸到处理其他西方近代哲学家,比如贝克莱、休谟等。第三次作业会涉及东方哲学文本,让同学们选择重构老子、孔子、朱熹、《大学》、佛家经典文本(《心经》),等等。第四次会涉及非常多元的文本范围,既包括西方近代哲学(如洛克、莱布尼茨),也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还包括东方古代和现代的哲学文本,如儒家、佛家,以及新儒家(如冯友兰等)。通过这种扩张和循序渐进的训练,训练学生用这种哲学方法处理不同文本的能力和潜力。

Q4:您在课程设置上做出了一些与学界接轨的尝试,比如作业批改反馈、学术批评训练、同行匿名评审等。您希望通过这些设计达到怎样的效果?

哲学学科,最核心的还是辩论对话,对话研讨是第一要务,古代柏拉图学院、稷下学宫、孔子聚徒讲学等都是这种对话式学术共同体。因此,这门课只容纳数量有限的学生,要保障每个人较为充足的参与。

对话交流有很多方式,作业批改反馈、学术批评训练、同行匿名评审、小组研讨、上课辩论、哲学漫谈等。本课程中,作业首先是助教批改一遍,之后我再改一遍,保证给同学们及时、细致的反馈。这样同学才能及时看到自己的问题和进步。

另外,本课程要求同学训练很正式的学术批评:在一位同学做展示汇报时,我会要求另一位同学现场进行批评(展示汇报的材料需要提前发给做批评的同学),专门挑刺,至少挑个3处,越尖锐越挑剔越好,被批评的同学还要当场回应。这个促使批评者逼自己至少提出或发现一个让人尊敬的问题,持续对自己思考的精密度、批判性进行训练。

哲学追求极度精密的思维,绝对不是像诗一般朦胧的思维,不是像一团云一样的混乱的思维。当然,我也会适度“夸”同学的优点,如果光挨批评时间久了谁都受不了,容易“玻璃心”。

Q5: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您怎样考量课程的工作量和难度设置呢?没有哲学基础的同学可以跟上课程进度吗?

作为通识荣誉课,本课“有学理深度而无专业门槛”。因此,这门课预设同学的哲学基础为零,没有门槛要求。作为一门以哲学方法为核心的哲学入门课,这门课有相当的训练强度要求。而通过之前的授课经验,我发现大家的潜力是巨大的,需要给他们设置一定的挑战,才能激发出潜力。

我选择的阅读文献或讨论主题不区分本科或研究生的层次,四次作业也按照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过程进行安排。说实话,本课的阅读和写作量不是所有人都能跟得下来的(我知道大家都特别忙),但跟下来的人一定会有收获。

之前的课程中很多大一同学的潜力给我极深的印象,有人期末作业中写到得意处,一时没有收住,写了一篇2万字的黑格尔哲学的分析——当然,我会用自己的方式来预防某种过度“内卷”,但肯定也鼓励个别人的探索。目前我的四次训练都要求学生在30个命题内把20页经典文本的论证结构重构出来,同时批评和分析部分不超过3000字。

【通识探讨】

Q6:在您看来,不同学科的同学们为什么要学习“西方近代哲学”这门课呢?

哲学的魅力大家都有耳闻,哲学的用处大家可能无法说得透彻。我希望通过这门课,同学们可以进入哲学学科,掌握最基本的哲学方法,提高思维的精密度,提高表达的清晰性和条理性,培养哲学的批判思维能力和不断反思、寻根究底的精神,这样对于大家在任何专业的学习都能够提供思维能力上的帮助。

本课鼓励大家接触各自所学专业相应的分支哲学,比如物理哲学(量子哲学)、数学哲学、技术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艺术(文学)哲学、法哲学,等等,从而对本专业的学习起到理论基础上的铺垫作用以及思想上的启发作用。

在大学阶段,每个人都应该匀出一部分时间来碰一碰哲学,不然以后接触它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哲学或许不是直接有用的,它对我们的思维产生影响——而我们思维决定着我们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哲学训练是教育中首要而基础的东西。

Q7:老师是怎样理解“通识课程”这个概念的?

通识课程绝对不是专业课程以外的“点心课”或“水课”。通识课程是整个教育训练环节中的基础部分,是“有专业深度而无专业门槛”的。它可以为学生铺垫广阔的知识视野,训练学科方法,培养问题意识,以及让学科在交叉中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为学生进一步深入某个具体方向提供强大的支撑。

通过“西方近代哲学”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门人文类的通识课程需要注意在课程形式上的5量——师生比例量、次课工作量、师生研讨量、作业训练量、助教投入量,以及在课程内容上的7度——价值塑造度、长效意义度、通识友好度、学理支撑度、交叉辐射度、环节丰富度、大纲饱满度。

新雅书院的理念就是强调通识教育,同学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时甚至比专业课还高。不管你未来是什么专业方向,通识课程的目标是给你铺一个比较厚的人文和数理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很多同学会生发出自己完全没有想到过的兴趣或可能性。

假如我们22岁左右本科毕业,工作50年退休。那么在未来50年间,你完全无法预测自己要从事什么工作,面临什么场景,需要什么能力——我们未来要面对的是我们想象力所力有不逮的无限可能性。因此,给自己铺垫通识性知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本科阶段我们或许可以不要那么过于专精某个方向。我有时给新雅学生开玩笑说,你们最好学三个专业:一个为父母,一个为自己的兴趣,一个为自己的生存。

我们需要通识性知识、通识性能力支撑我们顺利工作50年及以上。比如读写能力、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还有体育能力、文艺能力、社会工作能力、情感能力(爱他人和社会的能力),这些都是属于通识的。哲学(包括逻辑学)和数学一样,作为一种最基础性、通识性的知识与能力,它为其他学科提供基础性的视野和维度,我们应该把它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

Q8:关于哲学教育,老师还有话想在课前说给同学听吗?

我觉得哲学授课者最主要还是尽可能精确地传达哲学的精神,多做一些“哲普”的工作,培养和鼓励少数同学的兴趣,最低限度要让绝大部分人不误解哲学。

我们不应该指望很多人都从事哲学工作,而且这对于社会分工也不合理。哲学应是作为一种通识性的能力和知识而存在,所有人都应该学习它,但是只需要极少数有天分的、有兴趣的同学继续深入从事哲学工作。

对大多数同学而言,能够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不误解哲学的基本精神,并尝试借此助力自己的生活工作,就已经实现了绝大部分哲学课程的目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请同学批评指正。 blS+jDY2vCqmHsuRG2KKPaakVg+RvMcPialtnPtSt+qYeMtwWvn+PWSM6/98pXw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