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方思想经典与现代社会

跨两希文明,究经典之义;

历思想高峰,明古今之变。

开课单位 人文学院

课程分组 人文课组

学分学时 3学分;课内48学时+课外96学时

特色教学 小班研讨;经典深读;古今对质

教师简介

黄裕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现担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德国哲学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第一哲学、德国哲学、宗教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本原文化理论。

范大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助理教授,海德堡大学博士,全国德国哲学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康德哲学。

内容简介

本课程围绕一些重要思想经典讨论和讲授以下主要问题:古代思想如何确立起古代社会的基本原则?现代思想又如何确立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在基本原则上的根本区别何在?围绕上述问题,课程设计了一个基本思路:从“神话神学”包含的神定命运观导致责任危机与正义危机开始讨论;继而讨论,为了克服这种危机,古代思想从“神话神学”如何向“理性神学”过渡,而这种“理性神学”又如何构成了美德伦理学的基础;进而讨论美德伦理学如何确立古代社会秩序基础的原则体系,又如何在追求概念知识的努力中奠定了科学的思维形式与科学的基本精神。在讨论美德伦理学如何确立起古代社会的原则体系的同时,揭示它理论上存在的困境。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自由意志”如何出场,揭示古代思想如何向现代思想过渡;最后,通过对近现代启蒙思想经典的讨论,呈现构建现代社会秩序基础的基本原则如何被确立,从而揭示人类如何进行古今之变。

评价维度

期中主题论文;期末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学习主动性与问题意识;出勤。

教材/参考资料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英]霍布斯:《利维坦》,朱敏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英]洛克:《政府论》,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教学安排

第1讲 导论: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上)

第2讲 导论: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下)

第3讲 《俄狄浦斯王》与“神话神学”

第4讲 柏拉图的“理性神学”与美德伦理学,深读《理想国》

第5讲 美德伦理学与全视角知识:科学思维方式的确立

第6讲 亚里士多德的自愿理论及其困境研讨《尼各马可伦理学》

第7讲 美德伦理学与古代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8讲 《圣经》与自由意志问题

第9讲 《圣经》与现代精神:普遍之爱与人类的解放

第10讲 小班主题论文讨论

第11讲 《利维坦》与现代国家学说

第12讲 新时代的立国原则:研讨《政府论》与权利原则

第13讲 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理论的确立:研讨《社会契约论》

第14讲 康德哲学与现代性社会的基本原则:古今对质与古今之变

第15讲 主题论文讨论课

教师微访谈

【课程定向】

Q1:您可以先和我们分享一下开设“西方思想经典与现代社会”这门课程的初衷吗?

本科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学生超越单一专业的理论视野。没有大的理论关怀,科学反而会被专业所限制。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是不一样的,通识教育要讨论的首先是人类那些普遍性的问题,借此培养学生对此有理论性的思考,避免过早限制在单一专业的籓篱里。大学,University,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和普遍性的平台,如果大学被分散为一个个学科,只有专业领域的专家,那么所有学科都将很难有大的理论突破。

通识教育最紧要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地打开学生的理论性视野,培养学生以专业的深度去讨论跨专业的普遍性问题。对那些涉及人类自身与世界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超专业、越功利的纯粹理论思考,既是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真正的科学精神,而这对于从事任何一种专业的研究与学习都是有帮助的。

我这门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以理论的方式思考那些涉及人类自身最普遍的问题,并理解这些普遍性问题同时又是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

Q2:您提出课堂上要贯穿第一哲学和实践哲学,这样安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在这门课上,我采用的是以伦理学为课程切入点的方式贯穿第一哲学和实践哲学。

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对初学哲学的同学来讲有一定的学科门槛,因为它讨论的都是一些最根本也最艰难的问题,所以,我不会把它作为通识课的切入点。而实践哲学相对第一哲学而言更贴近每个人的生活。所以,从实践哲学里的伦理学切入,我希望可以让同学们带着切身性的经验与困惑进入哲学经典,将大思想与大经典融入每个人对最深切、最普遍的问题的思考之中。

不过,在我的思考体系里,实践哲学是要以第一哲学为基础的,所以,在这门课上,我会把第一哲学的思考引入对伦理学问题的讨论。比如,伦理学讨论的是人与人、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要在有关人性与世界的形而上思考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有深度的讨论。

【教学设计】

Q3:在课程大纲中,您着重提到要“采取以时代问题为导向的方式,把同学引入思想现场”,您认为回到现场的方式能为同学带来什么?

所谓思想现场,就是指思想面对着问题并且不得不思考、处理问题的时代处境。举例来说吧,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国家观,从过去的“皇权国家”到今天的“人民国家”所遵循的原则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人类是如何确立这些基本原则的?这些原则的真理性依据又是什么?如果处身于现代社会的人需要自觉与思考这些问题的话,那么让人们面对这些问题,就是让人们回到思想现场。

实际上,每个时代的思想经典都是对一个时代的处境性问题的深度回应,因而都展示着一种思想现场。通过研讨经典而重临不同时代的思想现场,有助于理解不同时代下的人类普遍性问题,反思并验证时代原则背后的思想。这既是对学生理性思维的一种高强度的训练,同时也是把学生带进历史纵深度的努力。因为每部思想经典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所达到的高峰,想要获得具有历史纵深度的视野,需要穿越各个思想高峰。你得进入一个个思想现场,穿越过一个个思想高峰,你才真正进入了历史。否则,你最多只具有历史知识,却生活在历史之外。

Q4:西方哲学经典多难度较大,您在选择这些课程参考书时都有哪些考量?

哲学的终极问题是不变的,但不同时代的切入点与侧重点不同。因此,它不仅是理论科学,还是历史科学,涉及历史传承与突破的问题。这意味着,哲学的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是这门学科的性质使然。我挑选的参考书目都是大经典,也即真正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通过进入这些经典的学习,我们才能进入历史,或者说,才能以我们自己的生命与思想承担起历史的纵深度。作为后人,只有穿越过去的高度,在获得大的历史视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入现代的高度,开创出新的思想境界。这里尤其重要的是,只有在思想上穿越过这些思想高峰,才能真正明白开启现代性社会的思想是如何出场的,从而才能明古今之变:现代性社会何以是现代性社会。

Q5:本课程设有4次研讨课,请问您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研讨课?对同学们的“讨论”又有怎样的要求与期待呢?

真正的哲学都很重视讨论。所以,我希望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学不是随便聊天,而是能展开深入的讨论。

我设想的理想课堂是这样的:有一种积极讨论的氛围,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我,进行提问或质疑。专门的研讨课,不会事先限定主题,而是在学生提交出课程论文之后,由助教对论文主题进行分类,然后展开讨论。这样做的一个考虑是,我们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受的教育,都是由教师给定主题的,比较缺乏自主意识。我想,在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让他们自己选择话题展开讨论。通过找主题,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

同时,我还希望,学生在研讨课上能够锻炼临场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学会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理论思维思考,用概念语言精准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识探讨】

Q6:清华通识荣誉课强调“高定位、高挑战度”,又立足“无专业门槛”。那么,在您看来,这门课最大的挑战在哪里?您又是如何在此同时消除同学们进入的门槛的?

这门课的最大挑战就是被选定作为教学材料的经典都代表各自时代的精神高度与思想深度,涉及了一系列相关问题。所以,这类经典不仅对一个人的智力和理解力有挑战,而且对一个人的意志力与理论思维能力有挑战。

但是,所有那些经典讨论与关切的又都是涉及每个人自己的普遍性问题,因此,这门课又是“非专业”的。消除学生进入这门课的障碍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或者说,引导学生把这些普遍性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生活、生命中的问题,成为每个人学生自己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带着自己的生命问题进入这些经典,这些经典就会成为对话者,成为回答问题的引导者。

Q7:对于即将选修这门课的同学,您有什么想要嘱托或提前分享的吗?

我希望学生放下专业思维和包袱,悬搁已有的观念系统,以一切真理都需要为自己辩护的心态,带着开放的自己走进课堂。把课堂看作一种试错的思维实验,一个可以争论和质疑的平台。在讨论中辩明对错,把个人主观判断的“正确”转变为一种有理论支撑的自觉真理。 aDJVa27rBRfem71DdqRPKk0h1S5OadHUorFxGP9sJqae/SncY7bJijUuCcRoq2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