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华大学通识课程建设思路及概览

1941年,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指出,“通和专要精通,但重心在通而不在专”。2014年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立己达人,全人格的价值养成;审思明辨,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文理兼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为通识教育总目标(图0),清华大学的育人使命不仅仅在于培养出适合各领域、各岗位的优秀人才,更要培养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与思想领袖。

作为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清华大学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包含通识必修课程与通识选修课程的主干体系。

通识必修课程即“写作与沟通”课程,共2学分。课程依托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展开教学与研究,于2018年秋季学期初次开课,其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与沟通能力。主要形式为主题教学、小班研讨、高强度阅读、师生一对一面批以及朋辈交流研讨等,帮助学生展开与文献的对话,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有创造性的观点,最终按照学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写作。详情可参考《清华写作与沟通课教学案例集》(2022年出版)。

通识选修课程包括人文课组、社科课组、艺术课组和科学课组,每个课组至少修读2学分,本科生共须修读11学分。秉持“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建设方向,清华大学通识选修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如下五个方面:①授课教师对授课领域有深入的研究积累和思考洞见;②课程定位注重“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③课程设计强调学科意识和方法训练;④授课过程因“课”制宜,体现价值塑造和课程思政;⑤课程收获具有向其他领域辐射迁移的宽广空间和鲜明价值。

上述建设探索的目的在于,在拓展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科思维训练和方法论指导,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获取更大的成长幅度。据此,不同课组各有具体建设目标与路径:

(1)人文课组:传承和弘扬中国文明的深厚传统,融汇和吸收世界各大文明的有益成果,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培养浓厚的人文情怀。

(2)社科课组:通过分析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从多元视角理解、解释、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塑造本土关怀,拓宽全球视野。

(3)艺术课组: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感知与探究,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与领悟,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与全面素养。

(4)科学课组:通过对科学、工程和技术相关领域的探索和思考,了解科技发展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依托日益深化的通识育人理念和日臻完善的通识课程体系,2020—2023年以来,清华大学重点建设了4批34门教师高投入、教学效果好,学生有投入、学习收获大的高水平通识荣誉课程。这些课程为建设高质量通识课程,探索清华特色通识教学模式,引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具有如下特点:

(1)课程教学团队结构完善合理,课程负责人及教学团队成员均具有较高教学水平,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师德师风优良,具有强烈的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

(2)课程注重师生课内外投入,形成包含课内外全过程的课程设计。在教学特色上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体现深度学习、有效研讨、学科交叉、师生互动。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大班授课加小班讨论/实习实践,或小班授课加小班研讨的组织形式。此外,授课教师积极开展课程负责人主导的助教培训工作,指导或组织开展高水平助教带领下的研讨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

(3)课程强调多维度学习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基于课程特点,从学生课内外投入程度、教学各环节参与情况、掌握胜任情况等不同维度设置合理多元的评价环节,并建立学习评价反馈机制,切实帮助学生聚焦问题并实现在反馈中提高的教学目标。

为进一步传承清华通识教育传统,总结清华通识课程建设经验,促进高校通识教育交流互鉴,本书将现有通识荣誉课程建设案例结集成册,期待有助于读者应对自身教学困惑与实践挑战,从中收获理念与方法上的启发,以清华经验为引,促进中国通识教育共同体建设。

清华大学通识课程学生手册(2023年秋) 7YW0N5XrbBzanQ+nB4xrUxcD9YZFpptVM4xX/b/U6ERyyP3MErMUaKMweNm1uuR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