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14年,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确立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在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学校又进一步提出“文理兼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审思明辨,批判性的思维能力;立己达人,全人格的价值养成”的通识教育培养目标。我们希望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社科滋养,也希望这种滋养能够有助于学生应对当代世界在智能科学、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等各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真正培育出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形成宽阔视野和深入思考,在未来发展中能引领前沿变化的领军人物。

作为教育实践的核心和师生交互的枢纽,通识课程建设是这场综合改革的抓手。2020年,清华构建起新的通识课程体系和修读方案。我们希望让学生学得宽、学得深,而不是学得多、学得全。“宽”是指要有超出自身学科之外的视野。“深”是指要让学生接受到适当的挑战度和训练量,每一门都有扎扎实实的收获。但这种收获不一定立竿见影,亦不一定属于某个特定学科领域。当一位学习文史哲的同学开始从生命科学和量子力学的视角重新观察世界,一位惯于科研实验的同学开始从伦理学和社会结构维度理解自己的学科发展,一位总觉得自己与艺术无缘的同学开始通过绘画、音乐和戏剧与自己对话,这些收获将在他们专业精进、心智成长、全人发展的整个生命历程里慢慢释放。

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解决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让一流学者成为一流通识课程的建设者。只有“深入”前沿的学者,才有能力“浅出”;越是站在领域前沿,越有能力“为众生说法”。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以来,清华在这方面形成了一些实践经验,比如动员更多教师参与通识教育,一门门地来建设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完善制度激励机制,投入并吸引更多校内外乃至国内外资源;建立课程评估机制,保障通识课程的高水准……值得一提的是,在保证整个课程体系顺利运转、稳步提升的同时,学校从2019年开始建设“通识荣誉课程”。我们希望这些课程能够以充分的深度、难度和高质量教学,给师生双方带来投入其中的效能感和荣誉感。更进一步,它们也应当在清华通识课程体系中发挥“示范标杆”和“创新先锋”的双重作用,为不同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带去兼具共性和差异的启迪。这大到学科思维和教育理念,小到每一个互动环节设计和每一篇阅读材料选取,当然也包括最主干的课程框架、授课安排、教学方法等。

这本案例集是这些通识课程创新的一个“切面”。在一定意义上它具有阶段总结性,因为它集合了清华现有所有通识荣誉课的经验思考;同时,它更像“一炬之火”,数千百同道者分取而此炬如故。当然,我期待在清华人和教育界同人的热情和创新勇气中,这擎火炬可以光芒更胜。

编者
2024年

图0 清华通识教育总目标 UI2U5R6JNTvwG+9WU5p9lKFuW/mpMcPadz+WUKIxcYkYAjpuZsUX18yCIDuRt38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