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与艺术

深入文本背后的复杂性,

被抛入问题之中,进而看见生命的厚度。

开课单位 新雅书院

课程分组 人文课组

学分学时 3学分;课内48学时+课外96学时

特色教学 小班研讨;参观相关展览

教师简介

高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新雅书院常任导师、班主任;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耶鲁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文学理论与世界电影。目前开设的课程有“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与艺术”“欧美现代小说”“英语学术写作”“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发表文章《老年、艺术与政治:〈当你老了〉与爱的逃离》《语言功能与美学理论:朱光潜对罗斯金的误读》;译著《电影是什么!》等。

内容简介

本课所谈论的19世纪(1789—1914)对英国来说,大致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结束于“一战”前夕。此时期的英帝国面积约占全球25%,国内社会秩序发生巨大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科技、性别等问题上都产生了激烈的争论。19世纪文学记录了这些巨变和争论,也是英国文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诞生,为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思想资源。本课程将通过对一系列具体文本和历史语境的深入研读,帮助大家加深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更好地把握当代世界的复杂性,既希望提高大家对文学的品识力,也希望通过文学分析的写作,提升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评价维度

出勤;课堂讨论;课程作业;学期内进步幅度。

教材/参考资料

Stephen Greenblatt et al. eds,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10th edition).New York: Norton, 2018.

[美]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高晓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乡村与城市》,韩子满、刘戈、徐珊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英]劳伦斯·斯通:《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刁筱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英]琳达·科利:《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周玉鹏,刘耀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教学安排

第1讲 导论:何为19世纪?为何阅读19世纪英国文学?(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选读)

第2讲 谁是诗人?诗歌与崇高概念(华兹华斯《歌谣》前言选+诗选读,柯尔律治《古舟子咏》)

第3讲 自我、社会与世界(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

第4讲 谁是诗人?艺术、历史与革命(拜伦、雪莱与济慈诗歌选读)

第5讲 科学、伦理与社会(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第一卷)

第6讲 科学、伦理与社会(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第二卷)

第7讲 科学、伦理与社会(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第三卷)

第8讲 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与艺术批评(罗斯金《威尼斯的石头》选读)

第9讲 谁是诗人?(勃朗宁诗歌)

第10讲 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与艺术批评(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

第11讲 文化、语言与认同(叶芝诗歌选)

第12讲 新医学的影响(乔治·艾略特《掀起的面纱》)

第13讲 乡村与城市(哈代《西巡回线上》)

第14讲 爱尔兰与现代性(乔伊斯《死者》(一))

第15讲 爱尔兰与现代性(乔伊斯《死者》(二))

教师微访谈

【课程定向】

Q1:请问为什么聚焦于19世纪英国文学,作为深入问题的文本和语境呢?

这个时期的大英帝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人口增殖(除了爱尔兰)。其面积约占全球25%,成为重要的世界力量,殖民扩张的势力通过战争、贸易和移民也伸展到了亚洲和中国。同时,国内社会秩序发生巨大变化,产生了激烈的变化和争论,其文学文本丰富多彩。人们怎样在这个时代中生活、思考和创造?英国作家怎样观察和理解这个激荡的时代?不同角度的探索以及随之产生的争论与实践都可以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中适当的“教材”,不仅能帮助同学们了解英国与西方,也可帮助大家更好地思考自身、历史及当代社会变迁。

本课程选读的作者大致从柏克和布莱克开始,到乔伊斯结束,每年阅读的主题和内容会有一定调整。

Q2:请问本课是如何通过文本阅读,深入社会文化背景的呢?

阅读本身也是一个需要理论自觉和自省的行为。这个问题预设了一个隐藏的理论框架,即阅读的目的是了解作品的社会文化情境,也就是把文学文本从属于它从中生产出来的那个语境,并且也在暗示阅读是一个有效而纯净的工具和手段。然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应该被辩证地理解。在本课程中,阅读的面向非常丰富。与其说通过阅读深入社会文化背景,不如说对阅读和社会历史背景两者互相激发,互以对方为分析前提。

如果谈到目的的话,阅读可以有多个目的,甚至没有目的,这些可能性都应该被接受。我期待大家对本课程选读的文本能多读几遍,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出现无目的性的阅读,仅仅被智识的好奇或者阅读的愉悦所推动,也是很正常的情况。在无目的阅读过程中,也可能会捕捉到灵感,捕捉到那些并不是预设的、但最终能导向更有目的性阅读的问题。一门文学课最终训练的阅读方式是深入的、从容的、反思的。

为什么需要反思?因为我们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本身就是被建构起来的社会文化传统,阅读时带着各种倾向,使用各种塑造思维的概念、范畴、预设甚至偏见。阅读行为并不是透明中性的。如果要达成真正的思考,那就需要首先反省自己对于阅读的默认理解,自己一贯实践的阅读方法,这之后才能形成深入的分析。

【教学设计】

Q3:相比于专业课,本课程面向各个专业的学生,请问在教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调整呢?

本课程在阅读量、作业方式、作业要求等方面都做了调整,借助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理论思考,探索课程新可能,超越分割琐碎的学术分工来设计课程,面向一切对文学感兴趣、愿意投入时间认真阅读写作的同学。

同学们基本能阅读英语,但水平不一,差距还很大,而文本的难易程度也不一。因此在课前阅读和授课中对文本语言的选择比较灵活,既有使用英语文本,以译本为辅助,也有使用译本为主,参照英文的方式,也允许同学们在阅读时做自己的选择。有一个额外的要求是,在写作时引用的文本必须回到原文去认真阅读,不可完全以译本为准。我一直期待文学翻译界能推出一些更适合高等教育课堂使用的译本。目前这样的译本虽然也有,但是数量不多,大多数译者还是面向一般的文学读者。希望出版社和译者都能一起努力推动批评译本的出版。

课程对阅读文本的选择比较注意主题性和趣味性,注重文本的前后呼应,帮助知识的积累,并交错安排叙事文本和诗歌、论述文本。选择欧美大学通用的英国文学教材注释本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或其他带有较多注释的优秀版本。

每次作业主讲教师和助教做认真批改和点评,帮助选课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在引用文献时,要求学生以对话的态度面对已有的学术研究,而非简单地引为论据,并尽量了解学术观点的来龙去脉。并要求同学们交作业前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

Q4:请问本课程的文本以英文为主,但授课和作业选择中文,是出于怎样的考量呢?

我不希望语言能力成为选课的绝对门槛,更不希望中学教育的资源不均衡持续地成为大学选课的障碍。本课程是一门通识课,并不是外语类课程,因此不以训练英语学术写作为宗旨。有英语学习需求的话建议大家选修专门课程,同时也注意逐渐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哪门课是灵丹妙药,可以一揽子在一学期中解决全部问题,不如给自己时间从容成长。

课程实践中发现,虽然大家学了多年英语,但是在学期中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要写出既有问题意识和扎实观点,又在形式上符合要求的大学本科水平英语文学论文,对相当部分同学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即便是用中文写作,一部分同学还处在需要提高的状态。如果还没有摸到阅读和写作的门径,还要兼顾语言,那么匆匆开始用非母语写作不一定很有效。对一门英国文学通识课来说,用中文写作并不是降低课程要求,反而提高了对论文研究写作和思考问题质量的要求。

我衷心希望通过课程推动同学们反思一下那种流行的程式化文章的写法。其实,浮皮潦草看起来格式像论文但并没有实质性探索的文章对写作能力训练而言也是一种伤害。能写好中文文章,同时在阅读积累中提高英文能力,最后写英文论文会很自然顺畅。

本课程曾经用英文讲授,现在改为用中文讲授,便于同学们理解复杂概念,也便于大家在必然产生的翻译问题中,培养跨文化阅读的敏感性。

【通识探讨】

Q5:请问文学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成长和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呢?

教育部要求,大学生必须修满2个学分的美育课程方能毕业。从教育部的文件来看,高校美育主要分为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而蔡元培在谈美育时,特别指出他谈的是美育,而不是美术,区别就在于他理解的美育不但包括建筑、雕刻、图画、音乐、文学,还包括美术馆、剧场与影戏院的管理,园林、公墓、市乡的设置,个人修养、社会组织以及自然之美化。蔡元培没有给美育做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只是框定了一个范围:美对他来说不只是感性和艺术的问题,也是整合了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后,关于个人成长、社会治理和自然环境的问题。蔡元培所构想的美育框架超越了当今的学科分野和专业主义所作出的细致划分,对通识教育也会有启发。

文学本身,可以说也具有蔡元培所理解的“美育”的整合特征,它可以覆盖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各个方面。借助文学来展开美育和通识教育是有一定优势的。

Q6:您曾提到希望延续大学校园中的理想主义传统,请问您认为理想主义与通识教育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理想主义传统要在大学校园延续,需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超出物质利益和切身利益分析问题。在教育市场和培训班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更应该让思想冲破牢笼,拒绝低端和看似高端的模仿秀,认真读书思考,审慎而严肃地对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识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指诸位的选课上课过程很重要,也是指作为大学校园的一分子,每位同学都需要对通识教育做出反馈。应该保持智识上的好奇心,选择对自己的成长真正有帮助的课程来满足要求,如果没有合适的课程就尝试参与课程改革,师生一起探索新的可能性。乐观、建设性地参与也是理想主义的重要部分。 nVWHXC7d5WeUWB4LeJDBasoAFjGjZp/KtOZ7dTdmaRmi5Mg98l+fllaU+1fE0sO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