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快速阅读的方法

“请告诉我,我应该从这里往哪里走?”爱丽丝问。

“那可得取决于您想去哪里。”猫说道。

“去哪里我都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您走哪条路都行。”猫说。

——路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

不是所有书都值得坐下来认真研读,你需要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这是一个挑选“食材”的过程。

如果食材不好,就丢弃;

如果是快餐,按需简单吃两口。

大脑的运作方式

快速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尽可能地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输入。

我们说的是获取,而不是读完。 那就意味着咱们不能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必须是科学有效的阅读。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类的阅读速度有两个瓶颈:一个是大脑接受信息的“带宽”,另一个是眼睛识别图像的速度。

人类大脑1秒钟可以处理多少信息呢?

根据今天脑科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我们人类1秒钟能够接受的信息也就是12—25个汉字,这就是“带宽”。就像我们家里的网络带宽最高可达100M,但实际使用时肯定达不到这个数值。

我们在阅读文字时看到的都是图像,大脑还要再做一次图像识别,才能将其转化为文字。你读过的书越多,图像识别的速度也就越快。但如果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或者词,速度马上就会降下来。

这还仅仅是硬件(人脑)带来的限制。

这么说你可能很难理解,让我们做个实验。请尝试在1秒钟之内快速阅读完下面这句话:

身笔你魉看魍七纸

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好吧,我承认这几个字是我乱敲的。这次正式一点,请尝试在1秒钟之内快速阅读完下面这句话:

钢笔春天牙膏大蒜

闭上眼睛,这次你看到了什么?是不是比刚才多了一点点?我说的不是字数,而是你获取的信息。

让我们再进一步,请尝试在1秒钟之内快速阅读完下面这句话:

这次看到信息多了

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你从这三句话中获得的信息是不是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我们按照最乐观的方式计算,你不会遇到生僻字,字面意思你都能理解,每秒25个字应该就是极限了。一本10万字的书其实并不厚,假设你开足马力,把所有时间都用来阅读,最理想的情况下,读完这本书你大概需要66.6分钟。

我们说的还只是读完,学习可不仅仅是读完这么简单。

你不可能用正常的方法快速阅读,要想加快速度,你必须尝试一些新方法。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快速阅读方法,简单来说就是4步。

初识( );

提取骨架( );

扫读( );

制订行动计划( );

第一步:初识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一个人的作品基本上就是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书籍是这个认知的外部显化。

读书,就是你向作者学习,建立沟通、交流的一个过程。

首先你得知道这个人是谁吧,要不然聊什么呢?

在读一本书之前,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是谁、他在这本书里面都谈了什么,是非常必要的。

以页为单位,从头到尾保持匀速地简单翻阅,每页花上两三秒钟,偶尔在某一页多停留几秒钟也是可以的,这个过程不用太长。就像你第一次约人见面,大概有个简单的了解就好,至于她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不必太在意。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作者大概花了多少篇幅,分几部分阐述?用到图表了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稍加留意,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即可。

没兴趣就放到一边,去寻找其他适合自己阅读的书。它或许适合他人,但并不适合你。

这个过程最好在买书之前完成,省下来的钱可以用去投资。事实上,你节省的不只是钱,更重要的是你的时间。

如果要继续,回顾一下你对作者以及这本书的大体印象。

准备一张纸做笔记。在笔记页右侧差不多20%的位置,花费3—5分钟的时间,把这本书还有作者的信息,以及你觉得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想和你说的话,标注在那里。

在笔记页剩余80%左右的部分,画两个从左下角开始的向上、向右的坐标轴。从坐标轴的左下角开始,向右上方随手画一条线,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阅读的“行进地图”。

“行进地图”对我们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很早以前的旅行家们会一边旅行,一边绘制地图,然后在酒馆、茶舍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对照着地图给在座的人像讲故事一样讲述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一边阅读,一边绘制这张“行进地图”。

先不着急读目录。

目录是一个人的思维体系,一上来就读目录的话,很容易掉进作者的思维体系。一旦掉进别人的思维体系,再想跳出来就很难了。

在刚刚绘制的“行进地图”上随意找到五六个点,标注上自己的“专属符号”(比如一面小旗子),在每个“专属符号”下面预估一个对应的页码。比如这本书差不多300页,那这五六个点对应的页码差不多就是30、88、136、186、220、278,随机地标注即可。然后标上顺序,比如我准备先看88页,然后看186页,最后再看30页的内容。这就是你出发前的“行进目标”,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抽查”。

按照之前标注的顺序,翻到对应的那一页。用眼睛大致扫一眼,不用太认真,从里面提取一些你认为比较有感觉的词汇,即你看了以后觉得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的词汇,把它们标注在对应的专属符号旁边。

这个时候你还没有真正地开始阅读,但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了。

通过这种方法阅读,假设有一天,你突然见到了作者本人,你知道要聊啥。

第二步:提取骨架

出门旅行,你得有张地图,这样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刚刚绘制的“行进地图”是你对这本书的理解,现在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作者本人的意图,也就是他的框架体系。

你应该有过在短视频平台(比如抖音、快手)看电视剧的经历。

一集电视剧差不多四五十分钟,被剪成两三段,每段3—5分钟。大部分剧情都被剪掉了,但并不影响你了解剧情。如果你觉得好看,可以再去看完整的剧情。

书也一样,真正有用的知识就占30%左右,可能还不到这个比例。大部分内容其实是案例、比喻,是用来辅助说明的。这对一部分读者来说很有用,但对另一部分读者来说,直接获取结果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阅读。

最好一开始就把骨架提取出来。就像旅行时,不是地图上的所有地方都要去。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读目录。目录是整本书的骨架,是用来串联所有知识的核心脉络。如果你看完一本书的大纲仍然不知道它要讲什么,那这本书不读也罢。

其次是小标题。简单看一下,你差不多就对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有个大概的了解了。

然后把书的目录标在之前的“行进地图”上(最好用不同的颜色,和之前的标注区分开),不一定用原话,用你自己的话也可以。除了黑体字或者小标题,如果有些词你特别感兴趣,也可以标上。

标完以后,你差不多就可以看到作者在写这本书时的大概脉络了。

有了这个脉络之后,你的阅读是不是就更有目的性了?就像聊天的时候,你知道人家擅长什么,自然就知道最应该问的是什么。

一定要带着问题阅读。

我们的大脑在毫无目的的时候会一直保持“无所事事”的状态。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阅读的速度就会大幅提升。让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来说明这一点。

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房间里总共有多少蓝色的物体?

睁开眼睛,用一分钟的时间环顾左右,搜寻一下房间里的蓝色物体。

再次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房间里总共有多少蓝色的物体?

带着目标搜寻的时候,你会更有目的性,获得的信息也会更加准确。

正式开始阅读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思考: 我为什么阅读这本书? 我想从这一章里获得什么?这非常重要。

直接从问题入手,对应“行进地图”的坐标,翻到相关的章节,开始阅读(完全没必要从第一章第一页开始读)。

第三步:扫读

第一次阅读时,尽量避免一个字一个字从左到右读的阅读习惯。

它很有效,但很慢。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你这么做,尤其在你刚刚拿到一本新书,还无法确认它是不是值得你认真研读的时候更是如此。

初次阅读,适合以完整句子为单位速读。

我们的眼睛在看东西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盯住一个东西才能看清,时间大概是1/4秒。这有点像照相机,需要聚焦。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需要不停地聚焦,然后将看到的信息通过意识输送到大脑中。如果以句子或者行为单位,就会减少聚焦的次数。我们眼睛聚焦的范围其实是一个圆形,当我们看到一个点的时候,周围上下左右的字可以通过余光看到。事实上,你不需要看得那么清楚,大脑具有一定的脑补能力。

举个例子,阅读下面一段话,看看你是否能够理解:

根据一所语英校学的研究,不论语词的序顺如何,只要字文完整,即完使全混乱,你也能读懂。因为们我读阅时是不一字个一个地字去看,而是过 扫语词和句整话。

你不需要看清每一个字,大脑会自行脑补。

关于脑补,给大家补充一个小技巧。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经常会有一些行业大咖的直播,尤其在你刚进入一个领域时,他们的观点对你非常有帮助。但是直播的时间会很长,有些知识点其实你很早就知道了,你要听的是那些你不知道的知识点和他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直坐在那里就会很浪费时间,这是直播的缺点。我个人常用的方法是,找一个能够自动识别、语音转文字的录音笔,把整场直播录下来,自己该干吗干吗去,直播结束以后直接看文字稿。根据我的经验,语音识别的成功率在70%—85%,我们恰恰需要这样的成功率。还记得吗?我们不需要看清每一个字,大脑会自行脑补。如果脑补得出来,就说明我们是知道的,可以快速略过;如果有些地方看不懂,这可能就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新的知识点,可以听录音或者找到原视频专门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学习是成块的,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容易看到整个直播的主体结构。这是我个人经常使用的一个小技巧。

接着回到如何扫读。

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一句话一句话或者一行一行地阅读,来提升阅读速度。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借助手指引导眼球的移动。手指在每一行的文字下面快速地移动,眼睛就会自动跟着手指移动。

快速移动手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有点不习惯,可以适当地放慢速度,然后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加快速度。

如果遇到生字或者生僻的词汇,直接跳过去,不要被卡住,强迫自己继续往下看(除非到处都是生字,这说明你越级了,此时应该果断放弃这本书,找一本自己更容易理解的书阅读)。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本书中,对你而言新的、有难度的知识点或者颠覆性的认知超过15.87%,阅读起来就会有点困难,但你仍然可以继续阅读;如果再高,难度就大了。

此时阅读的目的是从作者的文字中提取关键词,捕捉最重要的关键知识。

一篇文章或者一个章节往往是为了阐述一个最核心的东西,我们上学的时候把这个叫作中心思想。每一个大的段落可能由几个自然段组成,中间一定会有作者特别希望你关注的、他特别想和你说的内容,我叫它关键知识(关键词或者金句)。那才是知识的果实,其他的内容都是用来辅助说明或者润滑的。

很多作者会通过加粗或者高亮的方式将这些内容特别突显出来,你应该像提取骨架一样地把它们从章节或者段落中提取出来。

根据重要程度调整你的阅读速度。

重要的内容可以读得稍微慢一点,次要的内容读得稍微快一点。

不要逐字阅读和回读。我们现在还是在速读,并非精读,重点是识别关键知识点。

阅读完之后,将这些关键知识点更新到“行进地图”上。现在你有了一个基本的脉络了。此时,合上书,对着这个脉络简单回顾一下刚才阅读的章节。这一章的关键点是什么?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他是怎么表达的?有哪些论点、论据?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吗?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带着问题去复盘。如果需要,翻到对应的章节补读。

此时你获取的知识还不是你的,你仅仅完成了下载,它们仍然是别人的。要想把它变成你的,一定要行动起来。

第四步:制订行动计划

学、思、习、行。有些知识知道就可以了(有的到扫读这一步就可以了,有的还需要进一步精读),有些知识必须想办法用起来,知道和会用是两回事。

你需要为真正有用的知识制订行动计划。结合你的实际情况,将学到的知识落实到你的练习或者行动计划中。

我通常会将计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种。短期,我个人把它定为21天;中期一般是1—3个月;长期是半年到3年。

短期计划:

未来的21天,我准备就“怎么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怎么讲故事”这两个关键知识点,结合同一领域的其他相关书籍大量精读,并想办法将学到的知识用在短视频制作里。未来的21天里,我就练这个。

中期计划:

后面的1—3个月,我准备把今天学到的4个知识点(好奇心缺口、金字塔原理、耐克模型、滑梯理论)和《影响力》里的知识相结合,尝试着把它们应用到我的短视频制作里。

练习一段时间后,差不多会有很多心得,然后我把心得逐一梳理成文章,发布到公众号上。

长期计划:

之后的1年里,我将自己做短视频和写作的心得,以实际案例的形式录 制成课程,通过直播和社群分享给大家。

我个人快速阅读的方法如上,简单来说就4步:

第一步,初识。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在与人交流之前,需要对图书和作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二步,提取骨架。出门旅行得有张地图,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去。

第三步,扫读。从作者的文字中提取关键词,捕捉最重要的关键知识。

第四步,制订行动计划。知道和会用是两回事。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落实到实践以及未来的行动中。

“行进地图”是阅读一本书的路线,而“行动计划”是通过阅读,自己要达成的目标。

补充说明

快速阅读当然和方法有关,方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阅读量: 一个人的阅读量越大,他的词汇量就越多,阅读的速度就越快。

真正能够横空出世、提出一个全新观点和理论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书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

如果你之前阅读过《思考,快与慢》,再读其他行为金融学的东西就会快很多,因为很多基础知识根本不必看。如果你之前有其他的知识积累,很多章节是可以直接略过的。

每个领域都有那么几个关键的概念,其他书都是围绕这几个关键概念发散、深化、演绎。进入一个领域,先找到那几个关键概念,围绕那几个关键概念再展开大量阅读,速度就要快得多。

阅读是终身之事。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累积知识量。知识量越大,阅读的速度自然越快。 /N2pFoEBkmOJ5ThxmLQUhYxKZ6HxOyOZHjrZipmCLk5rrGsbkMK34LAzd+A61B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