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看见

这个世界公平吗?

在我看来是不公平的,至少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

人生的起点

把人比喻成公司的话,有的公司在开业的第一天,光贺礼都足够开几家公司了;有的公司除了一张“出生证明”,啥都没有。

要说公平,肯定不公平。

好的出身带来的不只是财富,它意味着你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视野和平台都不一样,可以利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也不一样。

但出身并非决定性因素,很多伟大的公司都是从车库干起来的。

2015年,瑞士银行和专业服务公司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针对亿万富翁的一项全球调查证实,大多数亿万富翁的财产不是继承而来的,而是通过企业家精神和投资创造的,而且这个比例正在不断扩大。

高考是社会圈层的一次划分:大专、大本、211、985……能力相同或相近的人会被暂时划分在一起。在北大旁听的那两年,我能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我和这些人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听到的知识都一样,但未来要走、能走的路并不一样。

高考就像是一张入场券,是普通人能够抓住的第一个改变自身圈层的通道。拿到入场券的人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多的机会。

参加工作以后,同一个学校毕业的人更容易相互帮助,从而获得升迁的机会。

这就是圈层。

我没参加过高考,我是中专生。在我们那个时代,中专毕业以后,国家是包分配工作的,很多还是干部编制。中专里学的大多是应用知识,学完就能用。这也是当初中专院校的定位。

大学则不然,学的是底层基础原理和系统知识。这类知识通常不能直接拿来使用,它们是知识的知识。比如微积分,你说有用吗?当然有用。但你很难直接拿来用,反正买菜你是用不到它的。买菜的话,小学数学就够了。

一开始可能看不出应用知识和系统知识的差别,越往后差距越大。

“如何拍摄一条爆款视频”属于应用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值钱。但应用知识很容易过期,有一定的时效性。知道的人多了,也就失效了,需要再去寻找新的方法。

系统知识(比如媒体运营的本质)很难直接拿来赚钱,却能作为基础演化出一个又一个具体实操的方法,是创造知识的知识,我们称它为“元知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学习什么样的知识上,一目了然。即便我没上过大学,也推荐你:

能上大学尽量上大学,能上名牌大学尽量上名牌大学。

但出身好、起点高,不代表你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听过龟兔赛跑吗?兔子跑到一半就睡着了。

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完全是为了学而学,考上大学之后反而没目标了。至于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全然不知。大学反而成了终点。

但凡能找个稍微凉快点的地方,差不多就可以“躺平”了。

我知道有很多人并没上过大学,或者中途退学了,但仍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比如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理查德·布兰森、坎耶·韦斯特、Lady Gaga,等等。

根据雷纳·齐特尔曼在《富人的逻辑》中呈现的报告,在他访问过的富有雇员中,约半数(47%)是大学毕业生,相比之下,同一年龄组的中产阶层受访者当中,只有约1/5(22%)大学毕业。说到富有的企业家,情况就不同了。虽然这一人群中的大学毕业生比例依旧高于中产阶层群体(38%比22%),但是远远低于在富有雇员中的比例。

我并不是在鼓励你中途退学。虽然我没有上过大学,但我依然推荐你:能上大学尽量上大学,能上名牌大学尽量上名牌大学。

但是,上大学不是你唯一的出路。

学校的作用是为你提供一个学习环境,更重要的作用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就是把你培养成一个社会需要的人。

如果你想成为你自己想成为的人,你要学会自学(更准确的词应该叫主动学习),并学会主动学习。

被动学习是很难让人出类拔萃的。很多大学毕业的人和生产线上的罐头没啥本质上的区别。

正如纳瓦尔所说:“真正的核心能力是无法通过培训获得的。如果社会可以培训你,那么社会也可以培训他人来取代你。”

再厉害的老师也不能代替你思考。

“自学能力是最基础的元技能,你可以用它换任何东西。” 这句话同样来自纳瓦尔,更来自我的亲身感受(很显然他描述得比我更好)。

在我看来,人和人的差距并不是学历的高低,而是学习能力的强弱。

正因为有了自学能力,我才进一步拥有了产品设计的能力、市场营销的能力、投资的能力……我可以通过它掌握任何我想获得的技能(绘画、演讲、写作等,我最近正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烹饪菜肴)。

我会反复提及这句话,直到你真正将它融入血液为止。

第三种选择

王小川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为什么长城修建在15英寸的等雨线上。

等雨线东南方向的降雨量常年多于15英寸,降水充沛,逐渐发展出了农耕文明。而西北方向的降雨量因为少于15英寸,最终形成了游牧文明。两种文明,因为生活习惯和资源获取方式的不同引发了冲突。

长城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修建起来的。

在过去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东西方农业文明的共同敌人。

到了宋代,蒙古大军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一路从中国打到东欧、中东等地区。在西方电影和网络游戏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半兽人”的身影,这个“半兽人”的原型就是当时席卷欧洲的蒙古人。

在摧毁宋朝的同时,蒙古大军也把宋朝所代表的东方文明,比如铸铁、火药、指南针、风车等技术,传播到了当时相对落后的西欧(后来他们用我们的发明打败了我们,这让我对知识有了新的理解)。

到了15世纪,西欧出现了文艺复兴。因为中国技术的引进,整个欧洲出现了新一轮的社会发展。加上马可·波罗对中国的赞誉,引起了西方的第一次“中国热”。欧洲人为了找到前往中国和印度的海路,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误打误撞意外发现了美洲大陆。这是一片比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冲积平原更广阔、更肥沃的土地,几乎可以支持无限多的人口。欧洲人借此暂时逃脱了马尔萨斯陷阱,并在跨大西洋领域内形成了持续数百年的自由贸易与经济繁荣。

持续的经济增长同时引爆了社会思想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的剧变,人们不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强烈需要一种新的知识体系和世界观,来解释新大陆所带来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启蒙运动和伟大的科学革命。

土地已经不再是经济本身的限制因素。限制农耕文明发展的天花板被打破了。蒸汽机的发明、化石能源的发现,使得人可以掌控的动能从原来肌肉的几倍,迅速变成几百倍、几千倍。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释放出了惊人的力量。

李录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一书中将人类文明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0,狩猎采集文明;2.0,农耕文明;3.0,科技文明。

第一阶段,狩猎采集文明。

这一阶段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你的社会地位通常由你的血缘关系决定。

过去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有。

否则为什么《狮子王》的主角一定是辛巴,而不能是它的叔叔?毕竟它父亲的王位也是通过武力获得的。即便在今天,印度依然有着复杂的等级制度。

在这个阶段,出身和社会关系是个人财富积累与社会地位提升极为有效的手段。

第二阶段,农耕文明。

这一阶段的核心要素是土地。

有土地才有粮食,有粮食才能吃饱饭。马尔萨斯对这个阶段的描述是:人口的增长是几何级的,而粮食的增长是算术级的。当人口多到一定程度,土地无法支撑,所有的增长成果都会被新增的人口吃掉。

农耕文明的发展是有天花板的,土地稀缺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人口增多了,饭不够吃,就要打仗。过去的战争通常以占领土地为目的。个人的命运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个人从属的团体。

个人可以通过能力获得功绩,功绩可以通过血缘传给下一代。到了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前所未有地规定除了皇权以外的政治权力都不能传给下一代,必须以个人能力和一代以内的功绩为根据进行分配。财产可以传代,但政治权力不可以。这一制度可以说是绩效考核的雏形。到了汉代,这种组织方式又因为举孝廉制的产生进一步得到巩固。

隋唐时期发展并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得人们可以摆脱血缘关系的束缚,在皇权之外,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获得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人们可以不论出身,依靠自身努力获取社会地位的上升通道。

第三阶段,科技文明。

从蒸汽机的发明、电的使用,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类文明从经济短缺进入了富足的状态。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新的商品需求和欲望。为了满足这些欲望,人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也随之增长,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这种无限强化的正向循环不断进行下去。

经济发展进入了复利增长模式。

社会晋升机制也发生了改变。

科技进步和自由市场经济的结合所带来的“经济贤能制”,使得无论你是谁、出身如何,都可以在经济层面上获得一个自由上升的通道,让所有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才华获得相应的财富。

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更宏观的历史格局中,就会发现最终决定我们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实有三个:

1.血缘。也就是出身和社会关系。

2.科举制。任人唯贤,根据功绩、学识和能力进行人才选拔和权力分配,比如高考和公务员考试。

3.市场经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创造和满足市场的需要,你就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与之相对应的财富。

我和很多人一样,并没有显赫的出身和家世,也不是大学毕业的。

幸而,我还有第三条路可供选择。这个选择是无奈的,也是幸运的,它让我回归了问题的本质: 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利用科技进步和自由市场经济杠杆,为社会、为他人提供价值,从而获取财富。

做自己喜欢、擅长且复利的事

我小时候玩过一款RPG(角色扮演类)游戏——《仙剑奇侠传》。

开局获得一把小砍刀,从“新手村”出发,根据游戏中的任务提示完成任务。完成一个任务后,才能进入下一个任务,然后是更多的任务。每一个任务所要求的能力等级并不一样,你必须不断升级,否则很难在下一个任务中生存。

你现在生活的世界,其实是另一款RPG游戏。

在这场游戏里,你唯一可以使用的资源就是时间,并且每个人每天可以使用的时间都是24小时。如果你想获得某样东西,就要用时间去兑换。

你用它去兑换银两,它最终可能就变成了银两。

你用它去兑换感情,它最终可能就变成了感情。

你用它去兑换一时的欢愉,它最终可能就变成了一时的欢愉。

你把时间用在哪里,你最终的收成就会在哪里。

你用这些时间去追逐一只“兔子”,你最终的收获很可能就是一只“兔子”。

富兰克林在1748年写的《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说:“切记,时间就是金钱。”

这句话非常有名,但它是错的,时间要比金钱宝贵得多。钱没了还可以再赚,而且你可以把它保存起来,过一段时间再用;时间不行,就那么多,而且必须拿去兑换点什么,兑换过后它就会消失,再也不会回来。

所以,人生其实是这样一款游戏: 你决定把时间用在哪里,拿它去兑换 什么东西。

你必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否则只能看着时间一点一点慢慢流逝。你会一直停留在某个“村庄”,每天早起去上班,然后下班,吃饭、睡觉、“打豆豆”,或者干其他的什么事,然后第二天继续早起上班,下班……像游戏里的NPC(非玩家角色)一样活着。

这没什么不好,如果这就是你的人生梦想的话,也不错。

但我猜想你的梦想肯定不止于此。

卡内基在那场主题为“通向商业成功之路”的演讲中,谈到了他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在这里,我想告诉你们获得成功的黄金法则,那就是把你的精力、思想和本钱全部集中在你所做的事情上面。瞄准一个目标前进,并下定决心为了实现那个目标而拼到底——慢慢靠近它,逐步取得进步,努力获得最好的装备,并充分了解它。有些人失败了,是因为他们把本钱花在了不同的事情上,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

“……这其实很简单。

“在美国,很多人失败其实是因为他们同时在手里提了很多个篮子。”

找到你真正要做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然后把你的精力、思想和本钱全部集中在你所做的事情上面。瞄准一个目标前进。

方向必须是对的。如果方向错了,你会在路上浪费很多时间。

成功={1,0}×10 n 。(张磊《价值》)

事做对了,后面的努力才有价值。

只要在正确的方向上一路走下去就好。每天起床,争取变得比昨天进步一点点。认真地、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务,慢慢地,你会有所进步。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为快速进步打好了基础,每天慢慢向前挪一点,到最后,大多数人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东西。

你需要一颗属于自己的“北极星”,就像《仙剑奇侠传》里的引路蜂一样。任何时间,只要抬头看看它,就能大致了解自己前进的方向,看看自己是不是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要不要及时做出调整。

请确保将你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喜欢、擅长且复利的事情上!

人们对自己喜欢、热爱的事总是乐此不疲,会自发地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而且从不缺乏耐心。如果你无论如何都不能对某些事情产生兴趣,那么即使你非常聪明,也难以获得很大的成功。更重要的是:

来到这个世界,难道不就是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吗!

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会大大缩短你为之奋斗的时间。然而,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远远没到拼天赋的时候。我之所以在这里把它提出来,是因为大多数人实在是太懒了,懒得出奇!如果你不是很懒,对于任何一件你真正喜欢的事,你最终都会很擅长,

我最喜欢的关于复利的故事,来自本杰明·富兰克林。

他在1790年去世前,分别留给波士顿和费城1000美元。他的馈赠附带了一些条件:这些钱必须用来投资,未来100年都不能动。100年后,每个城市从账户中取出50万美元,用于指定的公共设施建设。剩余的钱在下个100年还是不能动,继续投资。

最终,富兰克林去世后的200年里,美国股市的平均年复合收益率达到了8%。到1990年,每个城市得到的捐赠资金接近650万美元。

在没有追加1美元资金的情况下,1000美元竟然能够增值到650万美元。

“人们往往会高估未来两年中可能发生的事,却低估未来十年可能发生的事。”(比尔·盖茨)

如果我的父母在40年前将1万元交给巴菲特打理,那么40年后的今天,这1万元就会变成接近2亿元。巴菲特在过去的40年里做到了平均年回报率28%的复利增长。

我的父母在40年前不可能有1万元,即便有也不可能交给巴菲特打理,然而我有。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40年前”,其次是“现在”。

短时间来看,我们实现目标的进度可能不是很明显。但长时间坚持下去,每天前进一小步,最终也能走出很远的距离。

(1+0.01) 365 ≈37.78>1。

很多人认为这是“心灵鸡汤”。

那么,让我们看一下相反的例子吧。

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说:“我们慢,不是因为我们不快,而是因为对手更快。如果你每天落后别人半步,一年后就是一百八十三步,十年后即十万八千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临时,我选择了抖音。

我日更视频,每天至少更新一条。第一年,获得了100万粉丝;第二年,获得了300万粉丝。

2022年,有个“曾经的朋友”给我留言:“我认为你在2020年做对了两件事:1.你拍了抖音。2.你买对了几只股票。”

“嗯。”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他又发过来了一条信息:“我也想做抖音,有什么建议吗?”

“做。”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收到过他的任何信息。

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就是不肯相信取得结果的方法就这么简单,而是认为我一定有一个什么“核心秘方”是不肯轻易示人的。

或许还真有,那就是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持续做。

选择的方法

保持专注。同一时间,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若同时追两只兔子,你一只也抓不到。”(俄罗斯谚语)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找一张纸,画个十字坐标系。横轴从左到右代表不喜欢、喜欢,纵轴从上到下代表擅长、不擅长。

个人发展分析

左下角代表你既不喜欢也不擅长的区域,把你日常工作或者生活中不喜欢且不擅长,但又不得不做的事全部罗列在这个区域。比如,你不喜欢也不擅长打扫卫生,但又不得不做,就可以在这里标识出来。

左上角代表你不喜欢但是擅长的区域。比如,你不喜欢但是擅长写公文,又不得不做,因为要靠它挣生活费。

右下角代表你喜欢但不擅长的区域。这个区域中的事通常是你的爱好,比如你喜欢音乐,但做不好。

右上角的就是你喜欢且擅长的事了。

静下来,认真完成这张画布。

如果左下角的内容很多,而右上角几乎没有,说明你的当前状态急需改善。

如果右上角的内容很明确,而左下角的内容很少,恭喜你,你已经迈出第一步了。

没错,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消除左下角的内容。一项一项地,想办法把它们从你的生活中清除掉。

比如,你不喜欢也不擅长打扫卫生,那就想办法把这件事委托出去,或者花钱购买别人的时间,让他们来帮你完成这件事,然后把时间用在右边的事情上。

左上角的内容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改变自己的态度,既然你擅长这件事,说明你已经为此花费了很多精力,如果这件事又确实比较有前途,那就思考一下:是什么导致自己不喜欢它,能不能扭转自己的态度呢?找到这个因素,消灭掉它。如果发现自己确实不喜欢它,那就要用到第二种方法了。不喜欢但擅长通常说明那可能是你的收入来源或者不得不做的事。想办法减少它花费的时间,让一些经常做的事变得更有效率,在保证效率和完成度的情况下节省时间,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右边。

右下角的内容通常也有两种处理方法。自己喜欢但不擅长的话,可不可以擅长?擅长了以后有没有发展?如果没有,那它就是爱好,时间分配上也要当爱好处理;否则,这部分内容就是你要花大量时间刻意练习的。

最终右上角的内容才是你真正要做的。但你必须识别出你喜欢、擅长,但并没有多少市场,同时也没有复利的事,你需要把这些事降到坐标系的右下角。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你不可能在一开始就选对一个正确的方向,尤其在认知受限的情况下,你需要不断寻找、试错、纠偏。

金融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曾说:“走到你目之所及的最远处,当你到了那儿,便能看得更远。”这个时候就要适当调整你的计划。

我的建议是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最好是那些做出过成绩且具备伟大人格的名人的传记;或者阅读他们在那些重要时刻说出的话,比如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很多人都知道我喜欢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其实这本书效仿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年鉴》。芒格非常喜欢富兰克林,他总是到处宣扬《穷理查年鉴》当中的句子,给别人讲富兰克林的事迹。

巴菲特说:“芒格超乎严格地执行富兰克林的精神,富兰克林建议做到的,到芒格这儿会变成必须做到。如果富兰克林建议节省几分钱,芒格会要求节省几块钱。如果富兰克林说要及时,芒格会说要提前。”

富兰克林对芒格的影响是由内而外、贯穿一生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书里自然而然地认识了那些杰出的伟人,并不是要等到可以查找资料的时候才知道。我都不记得第一次读到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故事时是几岁,不过我还记得自己七八岁的时候躺在床上看托马斯·杰斐逊的书时的情景。我们全家都热爱读书,并从中学到纪律、知识和自律精神。”

在投资领域,“姜胡说”的老伙计都喜欢称呼我为“查理·芒格·胡”。

这没有什么不好,我很喜欢这个称呼,并认为这是一种褒奖。将那些真正做出过成绩且道德高尚的人,而不是《古惑仔》里的人物,奉为自己的精神偶像,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显然要积极得多。

我的另一个建议就是阅读历史,尤其是宏观视角下的历史,这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基本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也就是世界观。所有打过即时战略游戏的人都知道,“开图”对游戏胜负十分重要。

我不止一次在社群和直播里推荐《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简史》《原则2》《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李录在他的书(《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提到,哥伦比亚大学要求无论什么专业,所有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把奠基西方几千年文明的100多本经典著作通读一遍,包括从希腊哲学戏剧、中古哲学,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科学革命在内的所有经典著作。

阅读这样的书能够让你站在整个人类历史的角度——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看待世界。

你想成为谁,就向谁学习。

比如,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创业者,你可以向乔布斯、王兴、雷军、张一鸣学习;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产品经理,你可以向张小龙、俞军学习;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投资人,你可以向巴菲特、彼得·林奇学习。

一开始最好找一个起点、经历和你差不多的,踮踮脚就能够得着的人。一上来就学习乔布斯,难度有点大。 不要一上来就进入细节,而应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取他们做事的框架,认真理解、模仿、实践、优化。

尝试着“走”出去。不要让你现在所在的“村庄”——工作、领域、行业、所在的城市——成为限制你的牢笼。多接触外面的社会。这个世界很大,要经常抽空出去看看。

视野打开了,才会有更多的选择。

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要给自己设限,什么都接触一下。不要让你的工作,所在的领域、城市成为限制你的牢笼。如果你的可选项太少,那就说明你的视野太狭窄,认知不够。记住,只有看到、接触到,才会有选择。如果看都看不到,你的生命中就不会有这个选项。

更有效率地学习、做事

给我带来巨大变化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戴维·海涅迈尔·汉森。

他是一名赛车手。当他以30岁出头的年纪出现在赛车场时,他还是一个无名之辈,几乎每一位车手都比他年轻,而且经验也比他丰富。他参加6小时银石分站赛的时候,距离他第一次开车上路不过5年左右的时间。

最开始他的成绩很一般。后来他开始钻研一些大师级车手的比赛视频。慢慢地,他的排名有了提升。经过6场比赛,虽然从来没有拿过一次冠军,但他的排名足以获准晋级GT3的比赛了。在GT3这一级别,他又比赛了6场,一次夺冠,一次第三。然后他马上进入了更高一级的GTE车赛。

就在很多车手仍然以传统的方式在低级别的赛事里拼搏的时候。戴维·海涅迈尔·汉森已经在考虑:“在我能想到的任何一项系列赛中,都只花最短的时间做到足够好,然后进入更高一级的比赛。”完成这一切,戴维·海涅迈尔·汉森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通常情况下,人们需要7年的时间才可以达到如此成就。

而在此之前,他是一名程序员。在编程界,他的大名如雷贯耳,人们叫他DHH。Twitter和Airbnb的程序都是用他的程序框架开发的。他给这个框架取了个名字,叫作Ruby on Rails。很多人把它称为“Web开发的银弹”。

在创建Ruby on Rails的同时,他还顺手做了个副业。他和其他几位作者写了本书,叫 Getting Real ,光卖书就卖了200万美元。后来他们接二连三又出了几本书,叫《重来》《重来2》《重来3》。

编程,写作,赛车。你看,一个人完全有能力在三个领域同时取得优异的成绩。

我好像忘说了,他还是一个摄影高手。

事实上,戴维·海涅迈尔·汉森的大学成绩并不好。

在他看来,学校的知识没有多大用处。他更喜欢 用一种更经济的方式学习知识。

“我的计划是,假设别人花的时间为100%,如果我用5%的时间就能得到C-,那就很牛了。这当然够及格了,对吧?然后我就可以把剩下95%的时间放在一些我真正愿意干的事上。”

我知道有另外一个姓马的企业家和戴维·海涅迈尔·汉森有几乎一样的观点,只是他认为的基础成绩要更高一些。

他说:“如果能考85分,很好了;如果你轻轻松松能考90分,那更好;你要努力考95分,不好;你要非常努力考98分,少浪费时间,赶紧去玩,多花点时间干其他事情。”

你的时间很有限,不要在什么事上都花费同样的时间。 什么都接触一下,放轻松,就像孩子一样,不需要一上来就理解所谓的基本原理。只要觉得这件事好玩、够酷,就去学,一边学一边感受这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觉得有意思,真的喜欢,就继续;不喜欢就放弃,寻找下一个目标。

多接触一些东西,大胆尝试,直到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自己的天赋所在,找到了那种“心流”的状态,就全力以赴,那就是你最终要为之奋斗的方向。所谓的“心流”是这样一种状态:当我们抱着极大的兴趣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时,时间仿佛都停止了。

滚雪球

找到自己真正喜欢、擅长且复利的事。

找到那样的一件事,然后把你的精力、思想和本钱全部集中在这件事情上面,瞄准一个目标前进。

在没有找到之前,可以将一些未来必然会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自己暂时的目标。

比如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它能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进入一个领域。

比如说服他人的能力,其中包括销售能力、演讲能力、写作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构建自己影响力的能力。

比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还能顺道解决他人的问题。如果你能够为他人提供价值,他人就会为你提供价格。

比如投资能力。当你不再为钱发愁的时候,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

这些都是你未来很可能会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没有找到你真正要做的那件事之前,你可以将它们作为暂时的目标。

不要好高骛远,先通过做最简单的小事,构建最小闭环,感悟这件事的真谛。

什么是闭环?

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会包饺子。

小时候,过年家里包饺子,我都会上去凑把手。把皮摊开,把肉馅塞进去,捏几下就算齐活了。包得有点慢,家里人也不计较,图个乐呵。

饺子下锅,煮出来,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饺子是我包的。

后来上学出去实习,老师问:“都谁会包饺子?”我说我会,就被分去包饺子。结果几个人往那儿一站,全傻眼了。没人和面、没人擀皮、没人剁馅,全都是“包”饺子的。

你确实包过饺子,但你只会包;你也下过饺子,但你只会下。要是让你完整地包个饺子出来,你做不来。

闭环,不是你饺子皮擀得有多好、饺子馅剁得有多好,而是你从头到尾把包饺子的流程走通。

从和面到擀饺子皮、剁馅,再到包饺子、下锅,整个流程走下来,最后热乎的饺子吃到嘴里。可能不那么好吃,可能不那么好看,但整个流程完整地走下来了,这叫闭环。

从一开始就想尽一切办法做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哪怕最初的结果很差也不要紧,但必须完整。

通过做简单的菜肴,感悟烹饪的真谛。不需要1万个小时来学习基础烹饪知识,而是简简单单地用心把一份菜做好。

先完成最简单的基本目标——填饱肚子,拿到60分,然后是80分、90分、95分,逐渐形成竞争优势。

我的JavaScript是向John Resig学的。

John Resig是jQuery的创造者,jQuery是开源界非常知名的一个类库。在早期,jQuery还是最早的版本时,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精通JavaScript》。我的方法就是模仿,将书中的代码全部手过一遍,然后找到jQuery各个版本的核心源码,对比它们的不同。

理解了,明白了。我模仿jQuery写了自己的开源类库(很多JS框架最初都是通过模仿写出来的),写完了和jQuery的源代码做对比,看人家是怎么实现的,他为什么会这么实现,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然后我把以前用jQuery实现的程序,替换成用自己的类库实现,以此为基础搭建自己的代码框架,最终实现的类库更小、更简洁、更符合我的工作场景。

后来有企业请我去分享Web相关的知识,涉及JavaScript的部分,讲到某个具体的类库时,我从来不给别人讲这个类库怎么用,我会和大家分享这个类库是怎么实现的,底层的逻辑是什么,然后快速地用代码给大家演示这个框架是怎么搭建出来的,再分享这个框架的好处是什么。在很多老师还在用PPT做讲解时,我所有和编程相关的课程全部是用代码演示的。

一边演示,一边给大家讲背后的逻辑,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这背后其实是我个人先完成,再优化,不断迭代精进的过程。

先是加法,1+1=2,2+2=4。

然后是乘法,2×2=2+2=4,2×3=2+2+2=6。

再然后是乘方,2 2 =2×2=4,2 3 =2×2×2=8。

就这样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算法”,在每一次的实践中精进,不断优化、完善、打磨,放大。

很多人会被我的学习过程吓到,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学习过程太复杂了。于是有人问我当初是怎么硬着头皮把这个东西“磕”下去的。

其实完全没有硬着头皮这回事。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你就不会觉得痛苦,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这就是我常说的“爱觉不累”。

你要找到那个让你“爱觉不累”的事,如此,才会真正地激发出你的潜能。

成功的策略很简单: 找到那样一件事,为它制定目标,展开行动。

把那个复杂、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能够处理的小事,然后选准其中一件小事下手。

没找到之前,将一些未来必然会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自己暂时的小目标。先完成一个“碎片”,再完成一个“碎片”,最后组装成那个大的完整的目标。

每天问问自己,如果今天只做一件事,这件事是什么?找到它。拿出2—3个小时,专门处理这件事。其他所有事全部排在那2—3个小时之外。

如果你的目标是写作,每天的输出结果就应该是文章,而不是阅读如何写作。

如果你的目标是做抖音博主,每天的输出结果就应该是抖音视频,而不是学习如何拍抖音。

与其做个半成品,不如做好半个产品。

剔除一切不必要的假设,力求简单。“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我真的需要拥有一个耳麦之后才能拍摄吗?我真的需要那么多的灯光和辅助器材吗?从最简单处出发:或许我只需要面对镜头和大家分享有价值的内容就可以了,其他的不过是辅助选项。

做!去做!一边做一边学,而不是学完了再做。

先做一个不太好的东西出来,然后是一般的,再然后是不那么差的东西。

先完成,然后再一步步叠加。

每天从这件最简单的小事中体会事情的真谛,通过持续学习,打造自己的内核,努力把它做到极致。

大量做、重复做,持续优化,认真地、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务,每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这样能够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每天慢慢向前挪一点,形成下意识的习惯。

一旦形成习惯,你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变得更好”。持续建立优势,到最后,你就能够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我就是这样做的。

“人生就像滚雪球,先滚出一个雪球,然后找到一个很长的坡、很湿的雪,每天往前滚一点就好。”

延伸阅读

以下为本书在序言及导言部分涉及的部分重要书籍,如有兴趣,可进行延伸阅读。

1.《思考致富》

作者:拿破仑·希尔(1883—1969)

作者标签:

全世界最早的现代成功学大师和励志书籍作家。

2.《穷理查年鉴》《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

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

作者标签:

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出版商、印刷商、作家、社会活动家,在政治、慈善、出版、科学等多个领域获得巨大成就,对物理学、天文学、植物学、气象学、海洋学和政治学都有研究。

3.《富人的逻辑》

作者:雷纳·齐特尔曼

作者标签:

1957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历史学、社会学博士,作家、记者、投资人。

4.《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作者:李录

作者标签:

杰出华人投资者,美籍华裔投资人兼对冲基金经理。

5.《枪炮、病菌与钢铁》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

作者标签:

1937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及非小说类作家,他从发展的角度展示了他看待世界的角度。

6.《人类简史》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作者标签:

以色列历史学家、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现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他在书中展示了他看待世界的角度。

7.《原则》《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

作者:瑞·达利欧

作者标签: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

8.《穷查理宝典》

作者:彼得·考夫曼

作者标签:

查理·芒格多年的朋友,知名投资人。

9. Getting Real 、《重来:更为简单有效的商业思维》《重来2:更为简单高效的远程工作方式》《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

作者:戴维·海涅迈尔·汉森

作者标签:

赛车手、程序员、作家、摄影师。

10.《精通JavaScript》

作者:John Resig

作者标签:

jQuery的作者,计算机语言专家。 dv1VtDslGKob7FykGZtMffiqeRq8hrftDeUpsh+QoCtNELsk51isrZa0XN0kISH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