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话 刘大铭
让精神超越生命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如果把世间所有的道理都拆散,只留下一条,我认为是要学会阅读。

刘大铭/

1994年生于甘肃兰州,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专业。因基因突变先后经历9次骨折,11次手术。出版长篇个人自传《命运之上》。2014年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

俞敏洪: 朋友们好,今天分享的主题是“身体与精神”,这是一个蛮有意思,又有点意义的主题。之所以会以此为主题做分享,有两个原因,一是前几天12月3日是世界残疾人日,我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残疾人表示问候,感谢其中一些残疾英雄给我们带来非常励志的故事。有一次我去滑雪,发现有一个失去双腿的滑雪家好像也要参加残奥会,他在没有腿的情况下,把滑雪器绑在自己身上,以无比熟练的动作快速滑到了山下。当时我有点目瞪口呆,当下就感动得眼眶湿润,那一刻感觉原来他们可以让自己如此精彩。

二是前几天刚好认识了刘大铭。刘大铭是一位虽然身体有缺陷,但精神十分坚韧的人。读完他的《命运之上》后,我真的非常感动,不仅仅因为他的文笔非常优秀、优美,更重要的是文字之间所传递的那种对于生命的渴望,和疾病斗争时的坚强不屈也让我非常感动。所以一会儿我会邀请他一起聊聊这个话题,讲讲他从出生一个月就骨折开始,一直到现在26年的生活和生命中,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在他上线之前,我先分享一些自己对于“身体与精神”的想法。

1. 常怀感恩之心

我们祝福一个人的时候,最常用的就是“祝你身心健康”。“身心健康”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是身体好;第二是精神好。一个人只有身体好、精神好才是真的好,身体好了精神不好或者精神好了身体不好,会觉得有所遗憾。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是一个很正常健全的人,身体上健全、心智上正常,就应该感谢老天给了我们一个重大的恩惠。

在中国,身体有着各种各样问题、残缺或者残疾的人,有八九千万,因此,我一直很感谢老天,也很感谢我的父母,不是因为他们让我多聪明,也不是他们给我留下了什么财富,而是因为他们给我留下了一个健康的身体,也给了我心智正常的精神状态。当然我也要感谢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让我,我们不再处于战争中,大部分人不再处于饥荒中,也不再处于强烈的冲突中,让我们有了一个安定、幸福,甚至是富有的社会环境,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时代。

我们常常要怀着感恩之心,尽管人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有的人没钱,有的人没房,有的人谈恋爱谈不成,有的人工作不顺心,有的人有疾病,比如我得过肺结核,现在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但不管怎样,对于平静的、健康的生活,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态。如果没有感恩的心态,内心充满抱怨、愤恨、不满,对自己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在这样的情绪中,你的愤怒也好,不满也好,抱怨也好,其实伤不到别人,能伤害到的只有你自己。周围亲近的人,天天听到你的抱怨和不满,可能会受到伤害,但对其他人来说,没有人会在乎你的抱怨,大家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我们一定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再赋予自己努力,这会让自己的世界变得美好起来。

2. 控制自身欲望

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思考,身体、精神对于生命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毕竟只要是人,就会有思考问题的能力。人和动物不一样,动物吃了睡、睡了吃,吃饱了躺着就行,饿了再去寻找食物。我们不太知道动物的精神状态,也不太知道动物的心智状态。我家里养过宠物,比如养狗养猫,我能看出来猫和狗的开心和不开心,但我不太会去关心猫和狗的精神状态到底如何。对于人来说,精神和身体相互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生命要过得好,我们就既得管理好身体,也得管理好精神,只有管好这两者以后,我们才能真正走向健康充实的生活状态。

人的行为、发展和未来也是同时被身体和心智指挥的, 身体对我们的作用并不见得会小于精神层面,大部分人更多被身体牵着走,而不是被精神引领着往前走。从人的本性来说,人带有欲望和贪婪,而这些欲望和贪婪在大部分情况下不是来自精神的追求,而是来自肉体的追求。佛教中所讲的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眼、耳、鼻、舌、身、意,常常是来自一种生理上的反应或者需求,而这些需求都来自身体的需求,一个人如果欲望过度,无节制消耗身体,就会出问题。

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控制身体的欲望。 佛教中所说的贪、嗔、痴是欲望,我们平时对于饮食、爱情、财富、地位、权力、名声、美酒的追求,都来自肉体自动产生出来的欲望,有的人欲望过分强烈,有的人欲望在正常状态,有的人欲望上稍低一点。欲望对我们的人生发展起到了比较大的牵引作用。为了遏制欲望,佛教讲究人要四大皆空,就是你什么都不要有,甚至要放弃家庭,放弃后代,这样才会没有任何牵挂,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真能做到这样,人生也没什么意义了。红尘不是一个需要抛弃的世界,而是一个需要自我管理的世界。 对于欲望或者愿望,只要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就行。

我们希望有人文之乐、天伦之乐、家庭团聚、亲人温馨,希望自己能够吃饱饭、穿好衣服、有房子住,我觉得只要不是过分的、过度的要求,都是正常的。但一个人如果被过分的欲望牵着走,可能肉体所产生的欲望就会变成人生追求精神的负担。因为有欲望,要面子,有虚荣心,所以要有更好的汽车,要有大房子,要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包,有社会地位……但这些东西是无止境的,而且越追求越难控制,最后甚至会把自己带到沟里去,比如变成了贪腐。所以我们可以满足欲望的正常追求,但不能过分,而什么是正常,什么是过分,只能每个人自己体会。

3. 追求精神世界

人生正常追求已经基本满足的前提之下,克制自己进一步的欲望,让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不断上升,是一个人走上充实而丰盈的生活的正确途径。 高僧大德们做到了极致,比如弘一法师,摆脱了尘世中所有的花花世界,遁入空门,让自己彻底在精神上超越肉体,达到无上崇高追求的境界。这样的人,我们只能仰望,也可以部分学习,但不一定非要达到那样的境界。凡间尘世依然是一个让人幸福和快乐的地方,我们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变成苦行僧一样去生活。

每个人追求的精神和灵魂的升华可能都不太一样,但如果只追求欲望的满足,不追求精神的充实,我们会感觉到空虚。人天生或多或少是有点精神性的动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对于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油盐酱醋对于菜肴一样,不管多么好的菜,炒菜的时候不放油盐酱醋,就不会太好吃。精神世界对人来说也像绘画时的颜料,只有颜料丰富了,画出来的画才会丰富多彩。

一个人生命的丰富性,一定或多或少来自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来自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 精神世界最重要的其中一个追求,是拥有知识。 知识是习得的,知识的追求会使我们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得到发展的基础。当然只追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知识的思考,转化为人生智慧,才会真正对精神的丰富性起到作用。

此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作为社群性动物,如果所有东西都是为了自己的满足,不关注别人的感受,就很难达到精神充裕的境界,所以 一个人觉得自己幸福并且生命最有意义的时候,恰恰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而且是在具体帮助到什么人的时候。 比如捐款,如果捐了一百元钱,你不知道这一百元钱花到哪里,你心里就会觉得有点失落,但如果通过现代化技术数据追踪,能够追踪到你的捐款为农村孩子买了三本书或者买了一个铅笔盒,你就会觉得这一百元钱特别有意义,你也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有意义,因为自己能实实在在地帮到别人。

一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既是自足的,又是利他的。 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其实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利他,做对自己有利对他人也有利的事情就好。所以,苦行者太刻意,但放纵者又太随意,只有润物细无声对自己生命精神的滋养才是比较重要的。

4. 身体与精神的关系

一个人身体好、精神健全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 但身体的健全与否和精神是否充实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关联,人是可以让精神力量超越身体的一种动物。

有一个成语叫“身残志坚”,就是身体有点缺陷或者身体不好,却有着坚强的意志,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海伦·凯勒,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盲人,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很多人读后非常感动。

大家更加熟悉的斯蒂芬·霍金,2018年刚刚去世。他是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也是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21岁的时候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病),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到最后好像只有一个手指头能动,但他的大脑思维能力是如此强大,写下了无数著作,包括大家都熟知的《时间简史》。

澳大利亚的尼克·胡哲,1982年出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他出生的时候没有脚,也没有手,但相信大家都看过他的演讲,也看过他无脚无手游泳的状态、打球的状态。他从一个对自己失望,甚至想在游泳的时候把自己淹死的状态,最后奋发成为一个演讲家,成为一个对生命歌唱的歌唱家,成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到现在为止,他已经出了五六本书。你看,他肉体有残缺,但精神无比强大,给了我们很多感动。

中国也有很多例子,我们从小学习的张海迪,高位截瘫后自学外语。当时她的故事鼓励了中国无数年轻人,后来她不光出了诗集、英语作品,还出了长篇小说。现在张海迪应该是世界残奥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连续两届中国残联主席。到现在为止,依然在鼓舞着大量人奋发、努力、向上。

除了张海迪以外,另一位在文学、散文、精神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叫史铁生,于2010年去世,他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他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69年去延安插队,后来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再后来他患了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他有一句话,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文学遗产,《务虚笔记》和《我与地坛》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没有读过的人一定要读一下。

这样的人可以列出很长的名单,我只是简单列了一下,就有这么多人,这说明,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或者精神强大跟他的身体是否强大没有必然联系,当然我也祝愿每一个人精神强大的同时身体也健康,这是最好的状态。

马上大铭要上线了,在他上线前,我想把他写给我的信读一下,也希望通过这封信,让大家提前了解他。

5. 刘大铭的来信

尊敬的俞老师:

我是《命运之上》的作者刘大铭,很荣幸,也很开心以这样的方式与您建立联系。

首先,请允许我简要向您介绍一下自己。

相对于大多数人,我的情况很特殊,也很罕见。我用两个标签描述自己:病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作为病人,我于1994年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一个月大时,因左肩骨裂,被确诊为成骨不全症。这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发病率在1/80000~1/120000的骨骼系统罕见病。患者骨质相较于常人会异常脆弱,世界范围内无根治办法。

因此,我在18岁前经历了9次骨折,11次手术。在我肌肤上留下的手术刀痕,见证了中国医学的进步,装在我体内的各式螺钉和钢板,也让我成为了现实中的“钢铁侠”。

我常对身边的人说,我会成为遗产最丰富的人,因为除了骨灰,我还能留下许多金属。

作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我在过去十年,主要完成了四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2011年,我被国内最权威的外科专家判定生命不会超过三年。事后,我瞒着父母,独自翻译了从小到大的所有病例,撰写了求救信及手术可行性方案,发给全世界最知名的医院和医生。2012年,我在意大利接受了十个半小时的脊椎重建手术,手术的难度、风险、效果,均创下欧洲纪录,我也战胜权威,重获新生。

第二,2013年,我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命运之上》,成为人民出版社建社以来最年轻的签约作者。2014年,我作为全国自强模范,受到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截至今年,该书全国发行67000册,两次获得当当传记榜头名。

创作这本书时,我刚刚接受完脊椎手术,高二在读。为缓解腰部压力,兼顾学业,我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戴着保护腰椎的护具,用双臂支撑身体,枕头放在胸口处当作靠垫,用八个月的时间,趴着写完了17.5万字。

稿费让我成为高中时代最富有的人。但最让我感到幸福的,是我陆续在微博收到私信,有不少人说因为读到这本书,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说他从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比他不幸得多的人,还在勇敢地活着。

通过比较谁更不幸、谁更惨获得信心,这听起来很奇怪,却让我第一次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不仅只是挑战和奋斗,也是成全。

第三,2016年,我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专业录取,成为中国首位坐在轮椅上,在世界五十强大学取得学士学位的留学生。毕业时大家问我有什么感想,我回答道:“I am the first, but I won't be the last.”(我是第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第四,2019年,我回到北京创业,致力于“用内容创造价值”,同时成为中关村首位坐在轮椅上的留学生创业者。2021年,我受聘为宁夏理工学院终身教授。

在抗争和奋斗的过程中,我形成了“做好自己,成全他人”的价值观。我认为做好自己,是一个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无论吃了多少苦,任何一种与他人无关的苦,都应当不以为意地接受并克服;成全他人,是一个人应该做,但很难做到的事,因此,无论享了多少福,与他人幸福无关的幸福,都应当默不作声地感恩和祝福。

其次,向俞老师简要汇报我目前在做的事情。

根据中国残联统计,目前我国已完成注册的残障人士,超8500万,而英国的总人口,不过6600万。

作为一名残障人士,我认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是否能够有效提升残障同胞们的教育和收入水平。

我的创业和我目前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这两个方向上。

收入方面,我希望通过创业,以短视频、直播访谈等内容形式,讲述生命故事,售卖能给人启迪、能解决问题的图书。

我的《命运之上》只是万千优秀残障人士作品中的一个。比如南京作家王忆,作为一名从未谈过恋爱的脑瘫患者,凭借一根手指,创作完成了长篇爱情小说《冬日焰火》,感动了许多相爱多年的夫妇;我的师兄张云成,作为肌无力患者,完成了长篇小说《假如我能行走三天》,填补了中国肌无力文学领域的空白,靠创作养活一家人的同时,也为数十万人带来了精神力量。

这些书都是能救命的书,这些本该受助的人却用自己的思想和劳动,让千万人受助。

我希望俞老师能够关注并支持残疾人事业,以《命运之上》为切口,让这个特殊群体为社会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精神力量。

教育方面,我基于宁夏理工学院,正在筹建一所融合教育学院,这是西北地区首个以残障人士高等教育、高质量就业为核心目标的学院。我已向中国残联吕世明副主席、自治区残联马军生书记汇报过方案,我很激动,大家都一致看好,支持这所学院的建成。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今年“十四五”规划中,习近平主席也多次提到了残疾人朋友高等教育、高质量教育的问题。

我希望这所学院能够成为中国特殊教育的排头兵,让每个适龄的残障人士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从事一流工作。

我也希望这所学院不仅解决中国残疾人的问题,也能为世界残疾人提供支持,带来助力。

您是教育界的专家,是拿到结果、做出成绩的前辈,希望俞老师能给予我支持和建议。

最后,我想对您说一些心里话。

俞老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各自都已完成了“做好自己”的部分。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于青在批准《命运之上》出版时曾告诉我,人世间最大的痛苦有两种:疾病与贫穷。

我们都通过各自的奋斗,战胜了疾病,摆脱了贫穷。

您比我年长一些,与我父母年纪相仿,但通过过往关于您的视频、新闻和相关作品,我能与您产生深深的共鸣。

当下,我希望和您一起做好人生的下半部分,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成全他人。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青年时代曾给当时举世瞩目、受人尊敬的思想家托尔斯泰写过一封信。托尔斯泰的回信让两人产生了超越年龄、国界、政治的友情,促使罗曼·罗兰写下了“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样穿透人心的文字。

这封信中,有一些也是我想向您表达的,我在此引用一下:

“假如只是为了向您表达我对您热情的赞赏,我是不敢写信给您的;所以我不能向您说一些俗气的恭维话,这些恭维话是您的伟大思想所藐视的,对于像我这样一个还是孩子的人来说也几乎是失礼的。但是我被一个强烈的愿望所驱使,我想知道怎么生活,而这只有从您那里能得到答复。

“我相信,世俗生活,实际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因为它以死亡而告终。只有当我们消灭死亡时,生活才能美好。生活的实际意义,是要彻底放弃活着的人的利己主义的干扰,使我们懂得生活的有机内容。在唯一的统一体中,我们过着唯一的生活。把我们的生活融合在共同生活之中,来战胜死亡吧。”

这便是我想对您表达的全部内容,俞老师,这样宝贵的通信机会,我不想只是说,我希望您能帮我卖一本书。

我想表达,一个特殊的年轻人对前辈的仰慕、尊重和共鸣;更希望做好自己,成全他人的理想信念,能得到前辈的指导与回应。

我常驻北京,我想过亲自去给您送信,但又担心时间冲突,会打搅您。

期盼您的回复。

刘大铭
2021年11月22日

这就是刘大铭给我写来的信,我也读了他给我寄来的书《命运之上》。信和书都让我深受感动,下面我把刘大铭请上来,让大家一起来感受他的精神风采。

—对谈环节—

俞敏洪: 大铭过来了,非常高兴在镜头里看到你。

刘大铭: 俞老师好,我也非常荣幸能在视频里见到我的偶像。

俞敏洪: 我刚刚把你写给我的信给大家读了一遍。读完你的信我非常感动,其实之前我对你并没有太多了解,从12月初开始,我认真读了《命运之上》,被你深深折服。你算是我的晚辈,你1994年出生,我孩子1995年出生,尽管从年龄上来说,你和我的孩子算是同龄人,但相比之下,我两个孩子可真是太幸福了,他们身体比较健康,也都上了大学,所以我在这儿向你表达深深的敬意。坦率地说,我被你的文笔所折服,我没想到你的文笔是如此之好,一般的散文作者或者一般的作家文笔没法跟你比,我是自愧不如的。

刘大铭: 感谢俞老师,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年龄还很小,只有17岁。

俞敏洪: 这就是我深受感动的地方。我想你现在再写一本书,应该不管从文笔还是思想,都会更加成熟和深刻。《命运之上》是你17岁时写的,但我从文字中读出的远远不是一个17岁的孩子所拥有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思考。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你读书比较多,另一方面可能跟你所遭受的苦难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没有一个人希望人生有苦难,但当苦难落到身上,能把苦难转化为精神力量,这个苦难的价值就会非常大。

刘大铭: 非常感谢俞老师,我很感动,很少有人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人的成长和精力。我觉得苦难确实可能是成长的一个非常好的加速剂。

1. 修炼自己,造福他人

俞敏洪:你一次又一次渡过生命的难关,甚至中间三番五次几乎濒临绝境,差点与人生告别,你这种克服痛苦和苦难的精神力量来自什么地方? 我个人的感受是,如果你没有这种精神力量,你可能真的活不到今天,或许会像医生所说的,活不过12岁。你真的创造了奇迹,我认为这个奇迹不是因为你的身体出现了什么突然的转机,而是因为你的精神力量是如此强大, 你从小到大的这种精神力量是怎么出现的?

刘大铭: 谢谢老师,这是一个我听过的所有提问中,最打动我的一个问题。精神力量是支撑我去克服困难的一个内核,这个内核主要来自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基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我14岁前,也就是距离我写出《命运之上》大概三年前。14岁前我拼命想做好一件事,就是做好自己,就是非常想证明自己。第二阶段是在我上大学以后,22岁以后我非常想去成全他人。

先说第一部分的动机,就是做好自己。我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我的身体和别人有差异,这种差异非常明显,比如我没有读过幼儿园,比如我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去卫生间,比如别的小朋友可能打个针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和惧怕,我需要考虑的则是,这次在我身体里打两颗螺丝还是三颗螺丝。这种巨大的差异感带给我的就是,我非常想通过学习上带来的优越感去调和身体上所带来的自卑感,所以就非常想做好自己。

在初中的时候,我遭遇了一个非常大的困难,当时出于成长的原因,我右腿上的一个钢针穿透了我的右腿。一个小孩看到自己身体里的针尖暴露在膝盖右侧两毫米处是一个非常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但当时最让我害怕的不是钢针穿出了我的腿,而是我离开教室会不会被看成异类,如果被看成异类,就没办法做好自己了。后来我去天津做了非常大的手术,从胸口到脚踝都打满了石膏,躺了大概180天。在那些日子里,我产生了三个愿望:我希望通过一个手术,让我能活得和大家一样长;我希望能写出一本好书,记录自己、激励他人;我希望能在世界一流的大学接受教育。其实这三个愿望的根本动机只有一个方向:我希望能够证明我自己,做好自己,用生活中的奋斗来调和身体上的缺陷。所以 如果究其本质,这好像没有那么励志和自强不息,它本身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向内认知自己是不完美的,通过这些事情来接受自己。

到了大学阶段,我一下子就转变了思维,我希望能成全他人。不瞒您说,我在大一的时候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人生的幸福感源于什么? 我在大学里觉得,人的一生可能分为战术目标和战略目的,战术目标就是你在活着的时候所创造的这些东西都随着你生命的逝去而被带走,比如财富、学历,包括一切想给这个世界证明你行的东西,都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结束。 那什么东西是带不走的?我就觉得可能是一种思想或者文化,这样的东西可以不随生命的消失而消失。

俞敏洪: 这思想成熟得太早了。你是在22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思想吗?

刘大铭: 对,我当时的这种愿望非常强烈,我意识到人生有实现不完的目标,我今天想上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学校,明天就想上世界排名前十的学校,我今天想读一个硕士,明天就还想读一个博士,而人生的高度并不是在竞争中获取意义,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去做一些更超越竞争的事情。

俞敏洪: 新东方有一句口号,是我在三年前提出来的,叫 “修炼自己,造福他人”。

刘大铭: 那确实跟我的人生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处。

俞敏洪: 对,但可见我比较愚钝,我到了五十多岁才悟出了“修炼自己、造福他人”,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两大生命目标。你在22岁的时候就如此勇敢地给自己提出了这么优秀的生命目标。

刘大铭: 不不不,俞老师您实际做出了成果并证明了这两个目标,而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俞敏洪: 我可能是边做边想,也是我在人生中体会到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物质和自身的东西是没有止境的,这个无止境反而常把人带到更痛苦的深渊中。我经常分享,我们可以追求物质,但一定要适度,到恰到好处的时候,人就会转向对他人的服务和对精神的追求,这才会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

刘大铭: 没错。

2. 刘大铭的精神力量

俞敏洪: 你生命的延续来自你强大的内生精神力量和生命动力,但在现实中,你遭遇了一次又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甚至有时候你的父母和周围的人都在让你放弃,反复跟你说,你身体都这样了,不如吃吃喝喝,能开心一天就开心一天,不要再去追求其他。但你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坚持要跟正常人一样去学习,还养成了很好的阅读习惯。你对学习的热爱,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你希望向正常学生证明你学习不一定比他们差,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内生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一次又一次帮助你渡过难关,你好多次在昏迷中靠着这股力量让自己清醒过来。包括你说你大概180天被石膏捆着,我在想,我有时候后背要有一个痒痒我挠不到,那一夜我是没法睡了,但你却绑着石膏大概180天,可想而知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啊。而且,当所有人都觉得已经没法治疗的时候,你通过翻阅案例资料,自己联系世界上最好的医院和医生,感动了意大利的医生,把你接过去,你也勇敢地迎接了十个半小时的手术。你现在回头再思考一下, 你有没有扛不过去的时候?

刘大铭: 不瞒您说,我觉得从来没有。其实我之所以有那三个愿望,首先,是因为我在重症监护室时,身上还插着氧气,当时我非常希望做一个动作——翻身。我非常希望能够自主翻身,不希望自己一直这样躺着。其次,我觉得我不能一直被这个疾病折磨,进而我想到,生病是一个很短时间的事情,大部分时间我还是可以正常生活的,所以这种巨大的苦难其实只占了我整个生命的10%都不到,那剩下的90%要用来干啥就必须非常清楚。所以我一开始就有强烈的目标感,一定要追求到让自己生命延续下去的机会。

所以,在我给意大利医生写信的时候,我表达了两个观点:第一,其实我是不怕死的人,你可以在我身上做尝试。第二,我想活下去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留恋和不舍,而是因为,如果我的生命能再长一点,我可以让别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可能这两点打动了他,他最后给我的反馈是,他从医二十多年,在面对生命将要结束的病人时,病人通常会有三种情绪:留恋、不舍和恐惧,但他在17岁的我身上没有看到。而支撑我最强大的动力就是目标感和使命感, 如果你认为你的目标是你内心中极致的渴望,那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任何痛苦都能够被克服。 用一句英文来说,也是我微信的个性签名,就是One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俞敏洪: 我和你有同样的观点,一个人建立了足够的对未来的愿望和使命感后,对生命一定会更加坚韧地往下走。你对现在年轻人如何建立个人愿望以及对未来的使命感有什么样的建议?像你这样时时处于艰苦、困难中的生命,能建立这么好的使命感,一定值得很多年轻人借鉴。

刘大铭: 谢谢俞老师,我主要有两个建议: 第一,要努力做好自己。 做到很多更长远的目标的前提,是能解决好自身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而简单的问题通常都是一些常识,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要先尊重常识, 尊重常识就是首先能孝敬父母、锻炼身体、好好学习, 没啥复杂的。孝敬父母,就是尊重原生家庭,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困难,并且努力通过个人的成长带动家庭的成长。好好学习,我觉得这是人最重要的一点。人的成长无非就是苦难、学习、思考还有和人交流这么几种方式,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当你有机会学习,并且能有更大的平台去学习时,一定不要错过学习的最佳时间。锻炼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我因为基因突变没办法成为一个十分健康的人,但我平常还是会努力让自己保持非常好的身体状态,努力锻炼身体。所以我倒没有什么特别高大上的建议,就是四个字——“尊重常识”,常识就是当孩子的时候应该努力照顾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当学生的时候应该努力学习,然后努力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

第二,如果大家能够尊重常识,我希望大家能够去成全他人。 成全他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甚至有时候需要坚持一些非共识,因为有一些能够成全他人的事情,一开始是不太被大众认可的,所以你需要去坚持,才会对整个你所在的群体或者社会有意义。你希望把它从0到1建立起来,并且相信它能够在建立起来后,给很多人带来希望和价值,这是一个以终为始的思维,在我还没有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明白如果这件事情能做好,能为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希望和意义。

总的来说,我觉得如果 能尊重常识、坚持非共识,也就是能够做好自己并且成全他人,这一生一定会很精彩,至少不会遗憾。

俞敏洪: 我觉得特别好。我再补充一下,现在很多人,不仅仅是年轻人,所有年龄段的人,想要去确认自己从内心喜欢的愿望和使命感时,有两个步骤可以参考:

第一,寻找愿望。你个人的视野具体在哪里?这个愿望不是纯粹物质上的愿望,比如要赚十万元钱,要买一辆汽车,这种物质愿望在适度的范围内是没问题的,但愿望更应该是能影响生命丰富性的愿望。比如与买一辆汽车相比,用同样的钱去全中国或者全世界旅行,可能给人生带来的收获会更大。有一本书专门讲过,一个人的预期能够得到更丰富的满足,通常不是因为达成了某个具体固定的东西。比如买了一部很好的手机,你可能刚开始会高兴两天,两天以后,你基本上就没有感觉了,最多是在朋友面前炫耀一下,稍微满足一下虚荣心。但如果你用同样的钱去进行一场旅行,甚至一场艰苦的旅行,这给你的生命带来的回味和充实性,可能会延续一年、两年甚至一辈子,有可能在未来遥远的某个时刻,你再回忆这场旅行时,依然可以在思想上感到某种充实和身心愉悦。

第二,寻找到愿望后,再去为愿望做努力。如果你的愿望在成全自己的同时还能帮助他人,实际上就已经变成了人生使命。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做任何事情,想不精彩都不行。

刘大铭: 是,至少不会太遗憾。

3. 精神力量背后的成因

俞敏洪: 你在曼彻斯特大学学习了几年?

刘大铭: 三年,本科是三年时间。

俞敏洪: 为什么会选择心理学?

刘大铭: 我在高中的时候从事文学创作,我写作还不错,所以我出版了《命运之上》这本书,但我本人非常讨厌文艺青年。我觉得在和文艺青年沟通的时候,他们过于描述自己的感受,而感受型的东西往往会让人听不懂。我还是比较喜欢用数字和简单的语言去描述我对事情的真正看法。比如,与其说我对食物的渴望,不如说我饿或者穷,所以我很担心,如果我一直从事文学创作,我就会忽略掉生活中理性和有意义的一面,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理性和感性的交集。后来我发现心理学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既可以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去研究感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或者报告,又有定量统计的手段去研究这个事情的相关性和差异,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学科选择。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非常想知道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有没有什么科学道理。我在高中的时候就读过一个文献,身体上有缺陷的人基本心理上的发病率可能是健全人的五六倍,但我从小不但没有心理上的障碍,还非常积极地想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障碍。这就是不科学的,是反文献、反常识的,所以我很想知道这么一个反常识的行为是否能够被规律化,让我们能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把这种力量更准确地传达给别人,甚至能形成一种方法论。

俞敏洪: 在过去一段时间之内,确实有些年轻人是在写自己的感受,在写自己的身体,而且某种意义上是在用一种感官娱乐主义的方式去写作,其实你也是用身体在写作,但你把自己身体的痛苦升华成了精神力量去写作。用身体写作其实没有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升华,你写的东西整体上把人的生命进行了非常重大的升华,而这种升华反过来又反哺了你的身体。你从小出于身体原因,担心被周围的人嘲笑或者感到自卑,但你却一直处于一种正向状态,不但克服了自己身体带来的可能出现的心理上的问题,而且你的心智甚至比正常的身体健康的人的心智还要健全。其实你也不是个例,比如张海迪、史铁生、尼克·胡哲等,都和你一样。所以你学习心理学之后,有找到这背后的一些逻辑吗?

刘大铭: 找到了,俞老师。其实就是两句话: 第一,改变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态度。 这个事情本身已经发生了,但对事情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你对待这个事情的态度和行为。同样都是患了八万分之一的罕见疾病,但不同的态度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这两天我还听一位朋友说,如果你拿一支笔给一只猫和一个人看,这时候它是不是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这个物体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所以这个物体到底是什么不取决于物体本身,而取决于看待它的对象。所以,我们是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接纳自己,接纳已经发生的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和成长的标志。

第二,需要提升自己的预期。 人真正感觉到特别幸福和特别有激情的时刻,是他找到人生那些能为之奋斗下去的目标。他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动力,这个动力不管是一些非常俗的东西,赚钱也好,升职也好,还是一个非常高远的理想,只要能找到一个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情,他就愿意为生活努力,就愿意去付出。所以,我认为发生在我身上神奇的事情,重点在于我一直都特别理解我自己的身体情况,我从来没有以我的视角看待我自己,更多的时候我可以达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当我坐在这里,我会看到椅子对面有一个人,他看着我,说“嗨,大铭,这就是你”。然后我会用这样的态度来审视自己,会发现好像似乎除了身体上有些差异以外,在任何方面我和大家没什么不同,甚至大家能做的我也可以做。

而且,我们要对未来信心十足。 我一开始就是做好自己,包括写书,想活着,想去上大学的愿望是极其强烈的。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又有了新的愿望,我对于帮助残障人士实现高等教育、帮他们进行高质量就业这件事情充满动力,想起来就会觉得,这个事情太好了、太有激情了,如果这个事情使命不达,生命就终止了,这该是多么让人遗憾的事情。为此我愿意早起,我愿意锻炼好自己的身体,我愿意为了这一切无条件付出。所以就是那种,当你醒来,就会听到一个声音在你内心不断回响,这种回响会给予你全身的力量,它无条件地加速你的心跳、血液流动,让你克服一切困难,去达到这件事情,实现目标。我觉得这种状态在我身上出现了好几次,就是这么神奇的东西在支撑我做这些事。

俞敏洪: 真的了不起。我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有时候也会产生像你这样的感觉,清晨醒过来的时候,想到自己人生还能做的事情,就会莫名地激动起来。我觉得这样一种情绪或者感觉,是督促你不断自我发展的一种巨大动力。

刚才你说的几点我都特别认可。 第一点,一个人首先要接纳自己。 很多人产生自卑或者产生对于困难或者困境、挫折的畏惧,本质上是他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接纳自己。我也常常对学生说,你是什么状态,你就必须完全先承认自己这个状态,不管是长得美、长得丑,家庭背景好、家庭背景差,身体有点问题、身体没有问题,只有接纳自己之后,你才能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才会不带有怨恨、不带有愤怒、不带有情绪地看待自己。

第二点,不去管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在现有基础上,你应该往什么方向走,也就是你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一个人往前走的力量来自他的内心,而不是来自某种外在力量。不论如何勉强,外在力量都不一定能让你往前走,但如果能设定一个奋斗目标或者愿望,最好是能让你热血沸腾的目标和愿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再回过头看自己生命中遇到的考验,反而就变成了一种动力,而不是一种障碍。你今天再来看待你的身体,在某种意义上是老天的一种恩惠,当然这种说法有点残酷,但有的时候确实是这样。

刘大铭: 对,我确实是这么想的。

4. 相信心中那束光

俞敏洪: 有一句话你肯定比较熟悉,当上帝关上一扇门,他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刘大铭: 对,是。但其实我对这句话有另一个解。我觉得关门的同时,它也会关窗,但关门、关窗的时候,只有自己心中相信那一束光存在,你才能找到通往房子之外的路,它可能不是通过门,也不是通过窗,它就是恰好通过你内心的激情和对房子之外的东西无条件的向往和信念,让你到达一个点。

我特别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说,人的一生一定要有一个激动和兴奋的时刻,这个时刻对我来说可能是实现那些事,对俞老师来说可能是实现另外一些事。大家都应该有过喜欢的人,你可能在学生时代喜欢上一个非常帅的男生或者一个很漂亮的女生,你会无条件地早起,你晚上睡着以后会想着对方,你也会主动到图书馆坐着等他或她,哪怕冬天特别冷,你在那儿等半天,为了看他或她一眼都愿意,只不过我们现在要把这个人想象成生命中各个阶段的理想, 要有那么一个动机支撑着自己,让自己去相信这些事情会存在。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觉得一个更大的激情点在于,这个事情足够大,它能帮助、影响到足够多的人。我小时候特别讨厌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他当时说“我的一小步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我觉得这简直是胡扯,你怎么能代表人类的一大步?但当我毕业的时候,我把轮椅滑到升降台,从一层缓缓升上去,然后收到副校长递给我毕业证的那一刻,总领馆的人问我有啥感受,我说 “我是第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我想都没想说出了这句话。

下台的时候,我拿着毕业证,想了好长时间,我觉得我去英国求学,这一路走来,种种坎坷和辛酸,最终拿到毕业证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有一天有个孩子和我一样生病,他也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学校,他将有法可依,有例可循,他可以合法地没有任何阻碍地来到这个地方实现他读书的愿望。这可能是我拿到毕业证最重要的意义,学习的过程甚至结果已经对我不重要了,所有的意义就藏在我能为后来的人带来的可能性和希望中。那一刻,我觉得这就是我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手术,为什么要经历这么多挫折,这些挫折在别人那里,不要说一生中,就是几辈子、几代人都不会经历,为什么这么集中在我身上体现出如此密集的痛苦?我觉得可能是老天想让我做一些比较密集的、能够帮助别人看到希望的事情,所以我会不断努力。

俞敏洪:人只要活着,你就得活着,不一样的活着的方式导致不一样的人生。 不管你现在处于什么状态,更精彩地活着一定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新东方这些年也帮助了几位脑瘫的学生到国外求学,我们还通过“自强之星”帮助一些身体上有障碍的大学生,还帮助他们创业,我觉得这样做最重要的是因为从他们身上我能得到超级力量。比如你,这样在生命中艰苦奋斗,现在还在创业,还立志发愿帮助成千上万残障人士能得到更好的高等教育、找到更好的工作,那我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我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做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这也是我读到你的书的时候,心生感动的特别重要的一个原因。

5. 阅读的重要性

俞敏洪: 你当初学英语,是什么激发你学习英语的热情?

刘大铭: 说来惭愧,我小时候的娱乐活动非常少,户外运动是不可能的,电子游戏也没有,互联网也不发达,交朋友也很难,因为上下楼很不方便,我都没有读过幼儿园,我第一次知道朋友和朋友之间会有相互的反馈,是我在书上看到的。我从书上了解到,原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了一件事情之后,另一个人会给他反馈,我以前从来不知道,我以为这个世界就是我和父母之间的交流,我从来不知道人还能有朋友可以交流。

最初学习英语的动机就是在无趣的生活中找到一点有趣的色彩,所以买了剑桥少儿英语卡通版,后面有粘贴纸,背会一个单词就可以往手上贴一个,为了贴满,就背得很快,再加上很无聊,一直在家里待着,就希望早一点把贴纸贴完,再买新的贴纸。后来学着学着感觉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你可以看懂更多的东西,这对我来说诱惑力非常强,当一个英文的东西拿过来之后,只有我能看懂,其他人却看不懂,这优越感就会很大。尤其我小时候发现阅读非常关键,如果把人比作一个机器,阅读相当于数据,而阅读习惯相当于他自己学会了吸收数据,并且能优化自己的算法,不管读啥都在自我优化,如果能给自己输入数据的过程中再加一条英语,那就不得了了。别人只能输入中文,你还能输入英文,相当于你是双通道同时运作,我当时就感觉这是个秘密武器。

后来也是因为这种无聊拯救了我的生命,因为我要给国外的医生写求救信,要翻译病例,甚至包括我后来去办签证,要去看懂英国的《移民法》,我上诉内政部很困难,所以要读很多东西,但我学习的英语就在这时候极大地帮助了我。我觉得在生命中这些不经意的时刻,最后你付出的点点努力,就像遗失在生命中各个角落的弹珠,有一天突然来了一根线,这些弹珠都被连了起来,你突然发现原来它们不是散落的,它们是一条真正的银河。

俞敏洪: 太了不起了,你刚才有一个观点特别重要。人的大脑本身是空的,你阅读的过程是输入数据的过程,并且对大脑进行了优化,而大脑绝对有自动优化功能,因为阅读的过程中,哪个是好的哪个是不好的,孩子其实有强大的分辨能力。如果孩子从小阅读,读得越多,对于大脑优化的过程就越强,同时他未来对于自己寻找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的自动自发分辨能力可能也越强,这点上我觉得你从小的阅读对你起到了重大的帮助。而且,你在书中反复提到,你的父母并不干涉你阅读的过程,不管你在书店或者图书馆找到什么样的书,你想读就读了。所以建议父母们,对于孩子来说,只要是适合的主题,就让孩子多读书,不用太过干涉。

刘大铭: 是的。我强烈建议大家去阅读或者教会孩子阅读,这个事情太重要了。如果把世界所有的道理都拆散,只留下一条,我认为应该是要学会阅读。

6. 尾声

俞敏洪: 你现在开始创业,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团队合作、事业发展方向的设定、资金问题等,其中也涉及人性的问题,因为创业必然涉及互相之间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感悟吗?

刘大铭: 有非常多的感悟,我就说最重要的一条。我觉得创业过程中,你可能需要不断根据事情的进展调整你一开始以为正确的做法。很多人说这是一个认识市场的过程,但我觉得它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你必须去面对那些你最不愿意接纳的事情,说你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的话,做你从来没想过会做的决策,你会承认自己从来都不会承认的错误,你也会接受自己从来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就是这些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事情,会在推进创业的过程中集中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从我从来不愿意到我愿意去接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我从英国毕业后,2020年1月一直到现在,我也从一个比较理想的创业者变成了一个我认为对创业有一些认知和感觉的创业者,我觉得应当首先去认识集体、认识市场,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己的缺陷,自己可能是创业的一面镜子。

俞敏洪: 特别棒。今天因时间的关系,我就问最后一个问题了,你现在个人生活如何?自理方面还有生活方面。

刘大铭: 平常我爱人陪伴我,照顾我。我们俩从初中到现在,在一起十一年了,我请她来和大家打个招呼。

刘大铭太太: 俞老师好,大家好。

俞敏洪: 太棒了,你跟大铭在一起感觉如何?

刘大铭太太: 谢谢老师,挺好的,我们在一起有十一年了。

俞敏洪: 你太了不起了,当初你看上大铭什么?

刘大铭太太: 当时就是觉得他很善良,而且他对我很好,真的很好。

俞敏洪: 了不起,谢谢你给他带来那么多的爱,给他带来那么多的希望,我相信大铭对于人生追求的热情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你对他的关心。

刘大铭太太: 谢谢老师。

刘大铭: 谢谢。

俞敏洪: 我这里还有网友留言说相信爱情了,并且有很多网友向你表达了祝愿和祝福,感谢你给他们带来的力量,真的非常非常感谢。

你父母现在还在兰州吗?我觉得你父母真的也特别了不起,你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你的父母也功不可没,请你把我对他们的问候带到。另外,兰州也是我很喜欢的地方,如果你父母在兰州,下次我去兰州,我会去拜访,让他们请我吃兰州牛肉面。

刘大铭: 那肯定没问题,俞老师,我爸爸妈妈也向您表达问候,非常感谢您,我妹妹还在兰州新东方上过课。

俞敏洪: 太好了,需要我们做什么,包括你妹妹的学习上,需要我们做什么你就告诉我,我一定尽力。

刘大铭: 太感谢了,俞老师,我更希望我们能在一起做成全他人人生的下半场。

俞敏洪: 新东方现在的口号就是“修炼自己,造福他人”,我们以后可以在这方面多多探讨,多多交流。

刘大铭: 太感谢了,俞老师。我对您的尊敬和赞美都不需要说得太多,我对您的了解可能比其他人要多,因为我看过以您为原型拍的电影,我也上过新东方的课。您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教育家,并且非常有情怀。我在信中曾经表达过一个观点,我在18岁要出《命运之上》的时候,原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于青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他说人生中所要面对的最大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是疾病,另一种是贫穷。你从家乡一直考入北大,创办新东方这个过程,我小时候就非常了解,也非常激励我,到了新的阶段,您又愿意做更多成全他人的事情,我觉得我们的生命轨迹,有很多产生共鸣的地方,包括您今天问我的很多问题,即便是跟我相处了多年的人,也没有抓住核心,因为可能没有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共鸣,所以我在这里也向您表达我崇高的敬意和感谢。当然我更希望我们能共同努力去做好人生的下半场,成全更多人,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可能性。

俞敏洪: 好的,今天时间差不多了,你也早点休息。

刘大铭: 谢谢俞老师,大家再见。

—对谈结束—

俞敏洪: 与大铭的对谈结束了,我的内心仍然很激荡,我希望大家记住今天的一些要点:第一,我们要接纳自己,自己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去除抱怨,去除愤怒,去除不满。第二,从内心寻找自己的愿望,最好能让自己激动起来的,能让内心产生光的愿望。这种愿望实际上就是奋斗目标,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当然物质上的愿望没有问题,在适度范围之内即可,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产生兴奋的,并且在精神上能够更加满足的愿望。第三,克服自己身体和人生中的各种困难,往愿望、人生目标迈进,当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内心一定要告诉自己,只有迈开步伐去追求美好,人生才会美好,等待是不可能有美好的。

既然来到这个世界,我们自然希望自己活得精彩,活得精彩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愿意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各位朋友,谢谢大家!

(对谈于2021年12月5日) hBpTkIkdqk30gziymtjd2XMpeDGpoCKErwwFqCEggCGxded5rrKVYnvG33SteS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