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告诉孩子:“三省吾身”是最基础、最简便的方法

不善于反省自己,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遇到矛盾,从不反思自己,一味地从对方的身上挑毛病,最终只能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遇到矛盾,优秀的领导者都会反省自己。如果发现是自身的过错,就果断改正;发现自身无过,也会内心坦然。

遇到挫折,总是怨天尤人,只会招来他人的反感,让自己做事情更加不顺。所以,真正具有领导力的人,会通过反省自己、完善自己,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读书刻苦。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塾师发现他经常会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

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天晚上,他都要检视一下自己一天的言行,如果是好的、满意的,就取出一粒黄豆,放在一个瓷瓶里;如果感到错的、不好的,则取出一粒黑豆,放在另一个瓷瓶中。每过一段时间,他都要倒出瓷瓶里的豆粒,黄豆多,他心中欣慰;黑豆增加了,他就告诫自己。他还有一本记事簿,将大事记录于上。

他亦从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中受到启发,用丢豆子的做法进行自律,后来竟然养成了习惯。直到他后来为官,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我反省是指,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检查其中的错误。它包括两个重要部分:自我觉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觉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优秀的领导者都能做到自我觉察,他们会跳出当事人的角度,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进行理智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因为他们知道,一直沉浸在当事人的角度,就容易为情绪所控制,思考比较狭隘,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

自我反思是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孩子通过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行为动机,检查自己的行为后果,评价自己的道德行为,思考自己与品德高尚者的差距,才会让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方向,从而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每天都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总结一下自己的行为表现,找出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应该怎样改进和提高。让孩子慢慢地养成自我反省的好习惯,时间长了,孩子就不会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也能分辨是非真伪了。

1.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做错事的后果,孩子才能学会反省。父母要让孩子懂得,自己办错了事,就该自己负责,从而使其引以为戒。

有的孩子弄坏了别人的文具,父母会为犯错的孩子掏钱,让他为同学买新的;有的孩子打球时打碎了邻居家的窗户,妈妈会主动拿钱补偿……这样的做法只会助长孩子不负责任的恶习。

父母不要事事为孩子承担责任,孩子做错了事情,要鼓励孩子认真分析错误,主动承担后果。同时,父母还要允许孩子为自己辩解。

当然,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并不是教孩子推卸责任。孩子在辩解的过程中,不仅让父母了解到事情的真实情况,还锻炼了孩子的反省能力。

2.用负面道德情感促使孩子反省

让孩子自觉地对自己有害于社会或他人的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是一种改变其行为的合理方式。

羞愧和内疚是主要的负面道德情感,这种情感体验会更加深刻地促进孩子的反省,其教育效果远比父母直接的正面教育有效。

父母可以尝试从正反两个方面唤起孩子的反省意识。一方面,在生活中为孩子灌输诸如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情感;另一方面,让孩子体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因为羞愧和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与正面道德情感相比,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促使孩子不断自我反省,区分好坏、是非和美丑,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3.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比如,孩子将同学心爱的图书弄坏了,同学不和孩子玩了,如果孩子想:“如果是我的图书撕烂了,我会怎么做?”他就会慢慢学会自我反省。

另外,如果孩子的成绩好,会在心里对自己最近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定位,然后维持自己好的行为,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不理想,遭到很多人的批评,也会想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应该如何改善。

将结果和过程结合在一起进行自我反省,孩子再次行动时就会先考虑后果,并对自己有个更清楚的认识,也会自己判断事情的结果会如何,如果事情的结果和自己预想的结果出现了偏颇,他们就会反思自己的行动,从而调整自己的状态。 SKKQavf38QNMd1upWgTvBBESKHQIvSVNTdRabpxFmD++ril9fdx1wulajuZade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