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相应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一般可分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绿化区和特殊功能区等。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编制主要是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编制过程中要考虑经济产业、人文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1.住宅区规划的编制
住宅区的科学规划对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城市住宅区规划的编制需要明确住宅区布局与结构。住宅区布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居住空间分布方向,并结合城市地形地貌与交通线路等因素合理确定住宅区的位置与边界。住宅区内部应形成以居住社区或小区为单元的结构,并与公共设施及交通网络有机联系。
城市住宅区规划还需考虑人口密度控制与配套设施。住宅区的人口密度应遵循居住适宜密度标准,同时根据居民的社会属性、收入水平等因素划分不同密度的片区。各类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公园等应根据人口密度与分布合理布局,并形成完善的设施配套网络,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城市住宅区规划必须提供完备的交通系统。交通系统应与住宅区布局相匹配,并根据密度分区的需要构建快速主干道及辅助系统。地铁、公交等大众出行系统也应贯穿住宅区,与步行系统、慢行系统相结合,形成高效连贯的交通网络,确保居民的便捷出行。
此外,城市住宅区规划还需着眼居住环境质量,应合理控制建筑容积率与密度,保证日照、视野等居住环境要素。规划应确定绿地及开敞空间的系统布局,改善微气候,美化住宅区景观。配套设施规划也须避免产生交通及环境污染。只有营造一个宜人宜居的环境,才能满足居民的居住要求。
2.工业区规划的编制
工业区规划编制的重点应放在以产业导向制定系统和综合的规划方案方面,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措施,同时兼顾环境与条件限制,确保规划的协调与可操作。
工业区规划编制,要以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工业区规划必须立足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结合企业在选址、用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进行编制,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性。要坚持规划先行和全过程管控。工业区规划应在任何建设项目启动前完成,并在后续开发使用过程中进行管控与调整。只有从空间布局、用地配置到环境治理实施等方面全面管控,才能发挥工业区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
工业区规划必须同时考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等诸多方面,实现多目标协同和资源统筹。要落实到具体措施和行动方案。工业区规划必须在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转化为实施性很强的具体措施、技术方案和行动计划,如此才能真正指导后续的工程建设与管理实施。要注重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工业区规划在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必须兼顾环境容量、基础设施条件等限制因素。规划方案必须具有协调性、稳定性与可操作性,这也是判断规划质量的关键。
3.商业区规划的编制
商业区规划编制需要从选址布局、商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与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
在商业区选址与布局上,要符合城市商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选择交通便捷和人流密集的区域,确定商业区的位置与边界。内部布局要划分成特色鲜明的商业聚集区,形成适宜商业运营的空间组织结构。布局要与周边居住区和交通网络衔接,提供便利的购物环境。
在商业定位与结构上,要根据城市商业发展方向、市场需求和消费特征确定商业区的主导商业类型或业态,并划分商业用地,形成不同主题与特色的商业聚集片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商业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商业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根据商业区定位、商业类型和业态特征完善交通、停车、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同时,要留出空间作为公共活动场所,丰富消费体验。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商业区的吸引力和可达性。
在营销与管理上,要结合商业区定位与业态特征,调整商业区的整体形象塑造和管控手段。通过品牌建设、文化营销、活动策划等方式形成商业区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租户结构、经营状态的管控,确保商业区的环境质量与功能完整性。
4.行政区规划的编制
行政区规划编制必须从选址到环境景观进行全面的统筹考虑。
在选址与布局上,要符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选择交通便捷和环境优质的区域,确定行政区的位置与边界。内部布局要形成以政府办公区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的空间结构,并与周边功能区衔接,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
在功能定位上,要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市民服务要求确定行政区的主导功能,如立足于市民生活服务的社区行政中心,还是以政府管理为主的行政办公区。功能的定位直接影响行政区的性质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功能定位和行政职能完善行政区的用地与交通、绿化、给排水等基础系统。同时,要为公共服务设施留出足够空间,满足接待和办公需要。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行政区环境质量。
在设施布局上,要根据行政区的功能主导和服务对象对政府办公楼、档案馆、会议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进行布局。设施布局要集中但不能过度集中,如此既利于公众进入又便于行政管理,这需要结合设施性质和人流特征合理设计。
在环境与景观上,要注重行政区整体环境与景观的打造。通过建筑设计、景观绿化等手段营造庄重而又适度的氛围。这有助于体现政务公信与权威,也可以改善行政区微气候,满足工程需求。
5.文化区规划的编制
文化区规划编制需要从选址布局到环境景观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并紧扣主导文化的发展导向进行。
在选址与布局上,要符合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规划,选择交通便捷和环境优美的区域,确定文化区的位置与边界。内部布局要形成以公共文化设施为中心的空间组织结构,并与周边功能区衔接,提供便捷的文化体验环境。
在文化定位与业态上,要根据城市文化资源禀赋、文化消费需求和发展潜力确定文化区的主导文化类型或业态,如艺术文化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或创意文化产业园等,并划分文化用地,形成不同主题和特色的文化聚集区,满足多元文化需求。文化定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文化区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力。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要根据文化区定位和主导业态完善交通、停车、照明、绿化等基础系统,同时要预留空间作为公共活动场所,丰富文化体验内容。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文化区的交通可达性和环境质量。
在环境与景观上,要注重文化区整体环境与景观的营造。通过建筑设计、景观打造、公共艺术设置等手段营造与主题文化相符的氛围。例如,体现艺术与创意的气质,或者展现历史文化遗存的庄严氛围。良好的环境景观有助于彰显文化区特色,也可以改善区内微气候,满足人员活动需要。
6.旅游区规划的编制
旅游区规划编制需要从选址布局到环境景观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并紧扣主导旅游产品和市场定位进行。
在选址与布局上,要符合城市旅游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规划,选择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并具有旅游资源的区域,确定旅游区的位置与边界。内部布局要依托主导旅游资源与景点,形成以公共服务设施为支撑的空间组织结构,并便捷连接周边交通网络,提供舒适的旅游体验环境。
在定位与产品上,要根据城市旅游资源禀赋、市场定位与品牌特征确定旅游区的主导旅游方向或产品,如休闲度假区、历史文化区或生态旅游区等,并在空间上形成不同主题与特色的旅游聚集区,满足多元旅游需求。旅游定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旅游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根据旅游区定位和主导产品完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游览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同时要预留空间作为公共活动场所,丰富旅游体验内容。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旅游区的交通可达性和服务质量。
在环境与景观上,要注重旅游区整体环境与景观的营造。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艺术等手法营造与主导旅游产品相符的氛围,如体现休闲舒适的度假氛围,或者展现生态旷野的氛围。良好的环境景观不但可以彰显旅游区特色,也能够改善旅游体验,满足旅游需求。
7.绿化区规划的编制
绿化区规划编制需要从选址布局到环境景观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并紧扣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导向进行。
在选址与布局上,要符合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战略和空间发展规划,选择生态环境敏感以及生态补偿必要的区域,确定绿化区的位置与边界。内部布局要依托周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生态系统连通的空间结构,并与周边功能区衔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功能定位上,要根据城市生态建设需要和环境治理需求确定绿化区的主导功能,如生态修复区、水环境净化区或城市通风廊道等。功能的准确定位直接影响绿化区的建设内容和生态效益。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根据功能定位完善绿化区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如绿化种植、水环境工程、小气候调控设施等,同时要预留空间营造生态景观,提供生态教育和休闲空间。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是发挥绿化区生态效益的基础。
在环境与景观上,要注重绿化区整体生态环境与景观的营造。通过生态修复、景观设计等手段营造自然生态氛围,如森林氛围、湿地景致或草原环境等。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不但可以彰显绿化区功能,也能够丰富城市生态空间,满足市民需求。
8.特殊功能区规划的编制
特殊功能区规划编制也需要从全局和综合的角度进行考虑,但其规划要素和设计原则与其他常规类型功能区有一定的差异。
在选址与布局上,特殊功能区要避开其他功能区和敏感目标,选择相对隔离的区域进行布局。内部空间也根据所承担的特殊功能进行隔离区域划分,形成独立的空间单元。布局要对功能区四周实施隔离措施,保障功能区内部环境安全。
在功能定位上,要根据特殊功能的性质和要求进行严格的功能定位,如军事区、监狱用地或垃圾填埋场等。功能定位的严格性将直接影响特殊功能区的使用和管理。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根据功能定位对用地进行高标准隔离和安全防护,如监控系统、警戒设施、生态隔离屏障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特殊功能区正常运行和环境安全的基础保障。
在环境与景观上,要对特殊功能区实施相应强度的环境遮掩与景观修饰。通过选材使用、景观打造等措施打造中性、冷淡且简洁的环境景观,以达到减少特殊功能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方便功能区管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