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城市定位与城市类型定位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城市自身条件和区域差异性明确城市定位,其次根据城市定位和城市服务功能、发展水平等确定城市类型定位。城市定位侧重于城市在区域空间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城市定位则更加强调城市内部的活动内容与公共服务方向。城市定位为城市发展定下宏观方向,城市定位推动城市专业化、差异化发展,两者相协调、相互补充,为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重点立项等规划决策提供基本遵循和政策导向。

1.城市定位:考虑影响因素,明确城市优势

城市定位需要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城市自然环境、城市经济基础、城市发展历史、城市人口属性、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及城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为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会对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定位产生重大影响。举例来说,临海城市可以发展港口物流产业和旅游产业,利用海洋资源;地处山区的城市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利用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条件适宜的城市则可以选择发展农业产业。城市的自然资源也会决定其经济活动类型和贸易方向,资源丰富的城市更有利于发展资源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同时,自然条件也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城市经济基础是城市定位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城市的产业结构、企业类型和经济实力等,决定了城市可选择的定位方向和空间。拥有较强产业基础和关键产业的城市,可以考虑强化该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定位。例如,针织产业基础雄厚的城市可以定位为“中国针织之都”。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是定位的重要参考。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更适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以消费为导向的第三产业,可以选择定位为“商业中心”“休闲之都”等。城市的科技和人才资源禀赋,决定了城市可以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定位。拥有较强大学和研发资源的城市,可以定位为“创新之城”“科技城”等。此外,城市现有的产业配套服务如交通基础设施、金融机构等也是定位的考虑因素。完备的产业服务体系更有利于城市发展特色经济和形成产业集群。

城市发展历史属性赋予城市独特的“城市记忆”和“城市基因”,城市定位不能脱离城市自身的发展历程而随意建构。首先,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决定了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文化资源可作为城市定位的内容和素材。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可以选择“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重镇”等定位。其次,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风貌和城市意象,也为城市定位提供了线索。城市光影、城市色调、城市记忆等元素可根据城市发展历程刻画而成,具有重要的识别性。同时,城市发展史也决定了城市居民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要素会对城市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形象产生重大影响,需要在定位中加以考虑。另外,城市发展历程中积累形成的产业传统和技术积淀,也为城市的未来产业发展和定位提供了重要遗产。培育传统产业,发扬优秀传统技艺,是许多城市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城市人口属性也是影响城市定位的重要因素。城市人口的数量、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等属性,决定了城市消费市场的规模和特征,影响城市可以选择的产业定位。年轻化的人口结构更适合发展创新创业产业、体育休闲产业等。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可以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城市居民的职业构成和收入水平,也左右着城市的消费潜力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城市定位。白领和高收入群体居多的城市,消费更侧重品质和体验,可以选择高端服务业定位。此外,城市人口的流动性特征也需要考虑。人口流入流出较大的城市,社会关系比较疏离,但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合发展新兴产业。人口较为稳定的城市,社会网络更为密集,传统文化更为浓郁,适合以本地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行城市定位。此外,城市居民的地域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影响城市的发展定位。居民对城市的认同度越高,越支持城市政府实施的各种建设举措,越有利于形成城市特色。这也需要城市定位回应居民的需求和期待,塑造居民共同认同的城市理念。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是城市定位的重要环境背景。城市的定位必须在区域范围内进行整体考虑,力求与区域发展战略和周边城市定位实现有机衔接,形成区域城市群的合力发展。首先,城市的区域位置决定了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和功能。中心城市更适合发展商贸金融和高级服务业,发挥城市的区域性中心作用。资源城市可以依托区域内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加工产业。交通枢纽城市具有发展物流产业和运营中心的条件等。其次,区域内城市的体量、人口和经济实力差异,也会影响各城市的定位选择。大城市需要避免与中小城市产业定位重叠,可以定位于高端产业和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则可依附于大城市,发展衍生型和配套产业。再次,区域空间结构的聚集与分散,也会对城市定位产生影响。产业空间分散的城市可以发挥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选择物流与商贸等产业定位。产业空间较为集中的城市,可以依托区域产业集群进行匹配定位。最后,区域内相关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同与竞争,也需要在城市定位中综合判断。相关城市在发展规划和定位选择上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防止恶性竞争。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与关注方向。首先,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左右着城市的宜居度和发展潜力,需要在城市定位中加以综合判断。环境质量较差的城市,必须重点整治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才有利于吸引产业投资和人才聚集。常见的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着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次,城市的交通拥堵、向郊现象(城市人口中心向市郊迁移的现象)加剧以及资源短缺等问题,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居住环境。这需要城市在发展定位中考虑采取控制城市边界、开发公共交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类型定位:确定城市类型,遵循定位原则及方法

在考虑了诸多因素的前提下,可以确定城市的类型,不过要先了解一下都有哪些城市类型。城市类型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标准,并据此划分出不同的城市类型。

按人口规模划分城市类型是常用的标准之一。常见的类型有: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类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功能最为复杂,发挥着国际化大都市的作用;大城市如天津、重庆、西安、武汉等,这类城市发展较快,具有较强的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可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如青岛、大连、南京、济南等,这类城市的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较为完备,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小城市如常州、泰州、兰州、贵阳等,这类城市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但生活成本较低,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根据城市功能和作用进行划分,常见的类型有:中心城市如省会城市等,这类城市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作用,对周边城市和区域具有较大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工业城市如钢铁城市、汽车城市等,这类城市产业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特别依赖工业产业;旅游城市如桂林、丽江等,这类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教城市如西安、合肥等,这类城市高校和科研机构较集中,科技创新能力强;交通枢纽城市如重庆、成都等,这类城市交通条件优越,物流业和运输业发达,对外联络作用明显;边境城市如丹东、瑞金等,这类城市地理位置临近国(省)境,对外开放程度高,口岸经济发达;资源城市如鄂尔多斯、湛江等,这类城市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对资源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按城市作用范围和影响力划分,常见的类型有:国际化大都市如纽约、新加坡等,这类城市产业发达,人口规模大,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这类城市在国家范围内发挥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用,对周边区域和全国其他城市有较大影响力;区域中心城市如广州、武汉、西安、大连等,这类城市在某一区域或省域范围内发挥中心作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次区域中心城市如泰州、常州、盐城等,这类城市在此区域或地市级范围内发挥中心作用,对周边县域城市有一定影响;基本城市如淮安、徐州等,这类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一般,主要面向本省城市和周边部分县城发挥服务作用。

按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划分,主要有:环形结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这类城市以中心市区为核心,发展较均衡,各区域之间联系密切,发展较协调;线状结构城市如广州、重庆等,这类城市沿水系、交通线等线状空间散开,各区域联系相对疏离,发展不太均衡;星状结构城市如武汉、成都等,这类城市由几个分散的发展极核生成,各极核之间联系欠佳,发展不协调;带状结构城市如济南、大连等,这类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一定宽度的带状分布,各区域联系较为紧密,但整体上发展稍显不均衡;离心式结构城市如柳州、鞍山等,这类城市随着城市外延扩张,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外迁严重,城市发展向周边地区分散,中心城区活力下降。

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临海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岛、广州等,这类城市地理位置临海,海洋资源丰富,港口经济发达,发展海洋产业和贸易物流业;内陆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郑州等,这类城市地处内陆,交通条件相对较差,资源基础较弱,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边境城市如瑞丽、图们等,这类城市毗邻国(省)边境,人口流动频繁,对外开放度高,口岸经济发达;山城如丽江、张家界、贵阳等,这类城市地势复杂,山地较多,交通条件较差,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和林业;平原城市如合肥、济南、南京、南昌等,这类城市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发达,发展食品加工业和轻工业;水网城市如杭州、苏州、常州、无锡等,这类城市周边水系发达,具有重要的水运和水资源优势,发展水产业和水运物流业。

城市定位需要遵循定位原则,采取定位方法。

城市定位应遵从独特性、美誉性和连续性原则。独特性突出城市个性化特征;美誉性延续城市现有品牌价值;连续性要在原有基础上使城市产生新动能与升级。

独特性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头,也是城市品牌价值的根基。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积淀、产业基础、历史文化等,这些都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也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基本属性与方向。独特性可以从历史文脉、名胜古迹、革命传统、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交通状况、产业结构以及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建筑风格等诸多方面去发掘培育,讲究创意和标新立异。通过城市定位的选择,强调城市发展的独特性,使城市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的城市个性代表。

美誉度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遵循美誉性原则有助于进一步彰显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美誉度与影响力,这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品牌联想和美誉认知。城市原有的品牌形象及人们对城市的总体认知,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新的定位要选择能够与城市原有品牌形象与美誉度产生协同效应的方向,通过新的定位进一步强化城市品牌,扩大城市影响力,产生品牌价值的叠加效应。

连续性原则要求城市定位选择体现发展渐进性,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延续上开拓新机遇。新定位不应对原有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冲击,而应在保持总体连续性的同时,注入新的发展内容,提升城市发展水平。通过定位的转变为城市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需要在发展路径的延续上进行。

城市定位方法包括定性、定向、定形和定量四种,且各有其优势与局限性,需要综合运用、综合判断城市发展方向。定性方法是在实证分析基础上进行定性判断,需要避免主观定性影响;定向方法体现发展需求但需考虑城市水平;定形方法理性但需基于实证;定量方法客观理性但需包含定性因素。综合四种方法可提高城市定位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城市的性质是与城市发展历程和居民情怀密切相关的,它体现了城市的个性与灵魂。要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需要考察城市自身最独特和最核心的特征。这与城市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以及居民结构等都密切相关。例如,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可能是“文化底蕴深厚”,如北京的性质是“文化中心”“历史名城”;一个海港或边境城市的性质可能是“开放包容”,如上海的性质是“国际大都市”“东方明珠”;一个高科技产业中心城市的性质可能是“创新活力”,如深圳的性质是“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中国硅谷”等。

城市定向的目的是明确城市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安排城市的产业布局、空间结构和政策支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结合城市的性质与条件,找到其最适宜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例如,一个海港或边境城市,定向可能是“开放合作,商贸物流中心”,如上海可定向为“全球经济中心”;一个高科技产业城市,定向可能是“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如深圳可定向为“中国创新高地”。其次,城市的定向还需考虑城市的发展愿景与战略规划。城市可根据自身条件结合时代潮流,制定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愿景与规划。例如,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成为数字经济和创新中心等。最后,城市定向还需要平衡城市内部发展与外部竞争的关系。这既要坚持城市自身的性质与特色,发挥城市的独特优势,也需要考虑城市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格局,选择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定形就是确定城市的形象。城市形象是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对城市个性、特色与情感的寄托,为此需要关注城市的性质、特色、愿景以及打造的城市品牌。例如,城市愿景、城市形象应反映城市创建的愿景与发展方向,如新加坡的“花园城市”形象,这使城市形象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再如,很多城市会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并通过城市宣传使其成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如首尔的“韩流之都”品牌、悉尼的“悉尼歌剧院”品牌。

定量就是从人口规模、城市用地、经济规模、竞争力、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预测与数量分析。人口规模包括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等,反映了城市的人口聚集度和潜在发展活力;城市用地包括城市面积、建成区面积、各类用地面积等,体现了城市的空间范围和土地利用情况;经济规模包括城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结构等,代表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包括公路密度、铁路线路长度、机场数等,显示了城市的交通发达程度和外部联系情况;城市竞争力通过相关的城市综合评价报告中的排名和指标得分来衡量,以反映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区域影响力;城市发展水平可以通过构建城市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进行测度,如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发达程度、环境质量状况等。通过这些定量分析,可以科学地预测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为城市的规划建设与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NI/RX7m6ra3P55lAH7k21LrowryeWSXEXsq/pfHbABhwOmWpdueKSeKfCJ44Pk1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