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曾经吃过的苦,终将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场难得的修行。那么,火热的军旅生涯,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有哪些精神的或物质的优势来“闯荡江湖”呢?

作者在基层连队任排长、连长时,经常与老兵们谈心交流,让大家谈一谈当兵的收获。

有的战友说,当兵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独立、坚强、自律;有的战友说,当兵给了他强健的身体素质和拼搏的精神,还认识了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好兄弟;有的战友说,当兵让他知道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还入了党;有战友说,当兵让他懂得了什么是纪律、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团结、什么是奉献,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

是啊,大家说得都很对,部队是一座“大熔炉”“大学校”,这些优秀的品质、宝贵的能力都是部队给予的,它们扎根于我们身体和灵魂深处,启蒙于青春少年,让我们在部队里百炼成钢、脱胎换骨,这些能力必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一、“退役军人”,这是一张无比耀眼的名片

“当兵后悔两年(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这是我们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前半句往往是调侃,但后半句却是真心话。

好男儿要当兵,这是刻在中华民族每名热血青年骨子里的信念,为的是为守护多灾多难的华夏血脉,为的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截至2016年12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有5700万军队人员退出现役,并以每年几十万人的速度递增。广大退役军人即便离开部队,依然保留着军人该有的本色,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作为退役战友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相遇时,最初互相很少交流,直到有一方问“你也当过兵?”就像对了暗号一般,两人感情迅速升温,话不用多说,直接称兄道弟;当你以退役军人的身份参加面试时,你会明显感到对方的尊重;在陌生的人群里,别人一旦知道你曾经当过兵,你也会感受到身边多了很多尊敬的目光;当新闻报道见义勇为、扶弱济贫的事迹时,大家首先就会想到主角肯定当过兵,而且很多时候现实往往正如大家所料。

这就是退伍军人这张名片的魔力,它代表着忠诚、正义、担当,让人民感到安全、感到信任、感到尊敬。

退伍军人这张名片上镌刻着忠诚。“若有战、召必回”,这是所有退役军人不变的誓言!广大退役军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只是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扎根本职岗位,可是一旦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我们退役军人必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依然是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力量,依然是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后备力量和志愿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依然是人民的坚实后盾和祖国的钢铁长城。

退伍军人这张名片上镌刻着担当。社会各个层面无不闪耀着优秀退役军人的身影,我们就像旗帜,让大家感到了责任的力量和不一样的精神;我们树起榜样,让大家看到了有担当、有作为的样子;我们依然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实际行动散发足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无数退役军人,凭借优秀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作风纪律、无私的奉献精神,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叫响了“兵支书”的优秀品牌。

退伍军人这张名片上镌刻着冲锋。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广大退役军人不甘人后,积极请战,纷纷投身志愿服务,主动请缨防疫一线,参与防疫救治、值班执勤、物资输送、社区服务等,成为疫情防控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22年,重庆发生山林大火,无数志愿者自发集结、英勇支援,道路一时受阻,现场组织者用大喇叭喊话:“让军人和退伍的先上。”这是人民群众对退役军人的无比信任和期望,广大退役战友勇敢逆行、不负众望,与现役军人、消防救援人员在烈火与人民群众中间筑起一道钢铁城墙。

退伍军人这张名片上镌刻着创新。退役军人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军创企业成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3月30日至4月1日,由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陕西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成果展交会在西安隆重举行。展会上,32个展区汇聚近500家优秀退役军人创业创新企业、800多个项目和琳琅满目的展品,吸引40多家知名投融资机构,40个优质项目成功签约,金额达到30.84亿元。退役军人也要做新时代经济建设的主角,军创企业也要成为最闪亮的品牌。

退伍军人这张名片上镌刻着自觉。当发生灾难时,你会发现,总有一些没有穿着制服的普通人无畏逆行;当遇到困难、有人牢骚满腹时,总有一些人在不可思议的目光中迎难而上;当国歌奏响、国旗冉冉升起时,总有一群人不自觉地立正站好,四指并拢紧紧贴在腿上,无比庄重地面向国旗方向。在别人眼里的“怪异”举动,正是我们在部队形成的良好习惯,它已经成为我们退役老兵潜意识的行动自觉,成为我们退役老兵的闪亮标签。

关键时刻,广大退役军人依然是国家和人民靠得住的坚强柱石。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退役战友们“军魂”永在,冲锋在前;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退役战友们挺身而出、迎难而上。

退役军人这张名片熠熠生辉!

任正非、王健林、莫言……这是退役军人队伍里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他们已经站在了所属行业的顶端,更有数以千万计的退役战友们在各条战线上书写着各自精彩。广大退役战友努力工作、奋斗拼搏,不论戎装是否在身,依然昂首阔步行进在人生新的征程上,早已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大业,平凡的人生一样精彩闪亮。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明确:退役军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这是对退役军人政治身份从法律层面进行的准确定位,肯定了广大退役军人的重要贡献,认可了广大退役军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地位。这也是我们广大退役军人用实际行动获得的褒奖和荣耀。

退役军人这张名片,容不得玷污,容不得亵渎!

退役军人这张名片,需要我们每名战友共同维护、持续坚守、用心呵护。

每名退役军人都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高度的行动自觉,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绽放新的光彩,赢得更大荣光,让“退役军人”这张名片更响、更亮、更出彩!

二、忠诚于党,信念是我们梦想启航的巨帆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苦练杀敌本领,坚决完成任务,在任何情况下,决不背叛祖国,决不叛离军队。”

铿锵有力的军人誓词犹在耳边回响,听党指挥、忠诚可靠已成为每名革命军人融入血液里、刻进骨子里的特性。

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所著《忠经》曰:“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荀子·尧问》曰:“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

忠诚是捍卫,为了正义事业无条件地付出自己的一切。忠诚是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听令景从,全力以赴。忠诚是热爱,爱岗敬业,不忘初心,责任所系,使命必达。忠诚是大局观,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忠诚是感染力,内心根深蒂固,外在言行一致,传达真理,熏陶别人。忠诚是一个人最高尚的品德,是人生这艘巨轮最重要的帆,指引我们保持正确方向,顺利走好人生之路。

知人先知德,用人先用德,做人先修德。部队造就我们难能可贵的忠诚品质,成为我们创业、就业的可靠保证和难得优势。很多优秀企业纷纷向广大退役军人伸出橄榄枝,一些退役军人顺利入职。

安徽天康集团创建于1974年,坐落于“长三角”经济圈,是一个拥有三十多家子公司、六千多名员工的跨行业、多元化的公司,也是一个军民融合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也是安徽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其产品涉及仪器仪表、光电缆、医药医疗、防护用品及新能源等领域,并凭借着良好的质量和服务,被广泛应用于石油、电力、化工、通讯、卫生、新能源等行业。

2019年度,公司入选“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2020年度,公司入选“电子信息竞争力百强企业”“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2021年公司被评为“全国退役军人就业合作企业光荣榜”上榜企业。

历年来,集团始终秉持“有跨越才有卓越”的天康精神,非常看重退役军人“令行景从、全力以赴”的忠诚品质,坚持把退役军人作为骨干和人才加以引进,在集团近6000多名员工中,退役军人已经达到600余人,其中高管13人,技术骨干66人。

近年来,集团获批设立了滁州市首家“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站”“滁州市退役军人实训基地”,承担天长市退役军人岗位实践任务,同时为集团退役军人职工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为了激励退役军人职工爱岗敬业、创新创研的工作热情,集团专门为退役军人职工制定了给政策、给平台、给位置、给服务的“四给”措施,在官网开设“拥军优属”专栏,成立退役军人之家,每年评选表彰“最美退役军人”。

在企业发展与国同运的新时代,集团持续实施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政策法规对军民融合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全面落实支持退役军人在新的岗位上塑造人生新高度,实现人生新价值。集团退役军人职工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已成为集团发展的中流砥柱。

优秀企业和退役军人的双向奔赴,既为企业注入了军队应有的忠诚、服从、吃苦、奉献、拼搏、合作等宝贵特性,有效助力企业新的更好、更快发展,又为广大退役军人解决了工作岗位,实现了双方共赢发展,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协同效应。

三、担当有为,内化于心的责任感必将外化于形

绿色的军装有着非凡的魔力,只有穿过它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它就是钢铁侠的“钢铁战衣”,穿上它可以无所不能,即便再瘦弱的身体也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穿上它,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我们“最可爱的人”不怕牺牲,哪怕化为“冰雕”,也要坚决打败侵略、保家卫国;穿上它,面对滔天洪水,我们稚嫩的战士们毫不犹豫手挽手直面惊涛骇浪,用自己的躯干筑起成一道冲不垮的堤坝;穿上它,面对肆虐大火,我们的消防救援人员即便前方生死系于一线,也要义无反顾,唯有英雄,最美逆行;穿上它,面对地动山摇,我们的救援官兵一往无前,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人民的平安。

然而,军装真的有魔力吗?显然不是。它的魔力其实就是责任,穿上它,就是扛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神圣无比的责任就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它让我们化身“超人”,打破体能的、心理的、精神的极限,不再恐惧,不能退缩,不惧风险,充满了战胜一切的力量。

穿上军装,军人的责任重如山,军人的意志坚如铁,国家有难,人民需要,我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今天,虽然我们脱下了军装,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却永远深植于灵魂深处,内化于血脉之中,促使我们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努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张钰,1991年出生,山东临沂褚墩镇人,在大连服役5年,是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对于他来说,既有学历,又有从军经历,这些都是在城市里找一个体面工作的加分项。“走出村庄,去大城市,永远不要回来”这是家中长辈对他的期望,也曾是他有过的想法。

然而,家乡经济滞后的状况,不停地刺痛着张钰的心。“走遍村庄,能见到的年轻人很少。没有农活时,老头老太太就坐在马路边上,没有收入。”经过部队5年历练,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张钰决定回乡创业,他要带领家乡父老走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农村最重要的就是土地,最不缺的也是土地。如何充分开发土地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最大的优势,是张钰决心要做的事情。

他立即查阅相关资料,咨询有关专家,确认了当地土壤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决定靠种植富硒西红柿走出一条农业特色产业路。

说干就干,张钰根据政策流转土地,申请扶贫资金,引进先进技术,成立“有点想法”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张钰的勤奋努力下,富硒西红柿的种植之路顺利开始。

流转的400亩土地,建设了10个大棚,主要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和西红柿为主的蔬菜。经过精心管理,张钰的富硒西红柿上市了,因为口感和品质好,富硒西红柿比市场普通西红柿价格要贵很多,不到1年时间,张钰卖了5万多斤,村集体累计增收10万元。村民们既能收到土地承包金,又能受雇在合作社里工作,顺利实现了家门口增收。

看着田间红彤彤的西红柿和一张张家乡父老纯朴的笑脸,张钰心里很是满足,很是安心。2021年4月11日,退役大学生士兵张钰当选诸墩一村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党总支书记。

“此心安处是吾乡。”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就业创业人员数量达到1220万人。这其中有很多退役战友回乡创业,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新农人”,正是靠着那份担当,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大业,为家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家乡致富的“排头兵”“带头人”。

2023年1月,退役军人王光宁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金宝乡久大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2015年,王光宁从部队退役回到家乡。看到落后的家乡,当过兵有想法又有韧劲的王光宁坐不住了,必须要为父老乡亲干出一点事来。

阳朔县素有“金桔之乡”的美誉,王光宁决定还是在这个“金字招牌”上做文章。他带头先种,一头扎在果园里钻研种植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光宁成功了,他种植的金桔打开了创业致富的大门。

“经验我来找,群众复制粘贴就好。”王光宁对老乡们毫不保留,手把手地教,2022年,村集体在王光宁的牵头下创建了新的金桔种植园,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如今,久大村的3500亩金桔已成为群众的幸福产业,并且成为“网红打卡点”,促进久大村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

走上久大村党总支书记的岗位后,王光宁更加有劲了,一人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部队的历练让他心里充满责任,干起事来雷厉风行,任职以来,在他的带领下,推进完成久大村村委会8个自然村产业路修建,争取资金完成6个自然村的饮水工程。

成效初显,王光宁还有着更为长远的规划,久大村将培养、引进、积蓄先进人才和技术,依托特色农业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打造现代集群式农业产业和现代旅游业的高质量融合,持续丰富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新发展。

有责任才有担当,有担当才能不畏困难。退役战友们,昔日,我们能够扛起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今日,我们也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责任、工作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做好一个真正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四、坚强独立,路要自己走才会越走越宽

每个人总会有很多难以忘怀的时刻。但我相信,当你打好背包、胸带红花、踏上军列的这一刻,一定是每个军人脑海深处最为深刻的记忆,一辈子都不会忘却。对很多战友来说,从这一刻起,才是真正迈出了人生独立的第一步,才是真的长大。

还记得第一次站军姿、第一次走队列、第一次练摔擒、第一次上军体、第一次爬战术、第一次扛枪、第一次实弹实投、第一次五公里、第一次四百米障碍、第一次野营拉练、第一次执行任务吗?

还记得第一次整内务、第一次班务会、第一次点名、第一次拉歌、第一次帮厨、第一次紧急集合吗?

还记得第一次挨训、第一次受伤、第一次训练后的大汗淋漓吗?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是不是很佩服当时的自己,佩服自己战胜了身体、心理上的痛苦,佩服自己学会了独立坚强。

部队的锤炼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刻刀,把我们从懵懂的青年精雕细琢成一名军人应有的样子。让我们从不会到会,从稚嫩到成熟,从失败到成功,从懦弱无知到坚强独立,从最初的不知所措、紧张不安,变得自信从容、独当一面。

安徽应流集团是一家集铸件、锻件生产、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是中国铸造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和英国CTI铸造协会理事会成员单位,2009年,应流集团在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中排名第75位,是中国铸造行业综合百强第7位、铸钢分行业第3位。集团拥有五种不同的铸造工艺和十多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芯、造型、制壳生产线、AOD/VOD炉、LF炉、电弧炉、中频炉等各类熔炼设备,以及二百余台(套)国际领先水平的机械加工设备;拥有国内先进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中心,加工生产线可全部满足自铸毛坯件高品质零部件加工的要求。集团总资产22亿元,员工3600余人,占地1800亩,产品销往北美、欧洲等28个国家60余家知名公司,其中8家世界500强企业与应流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安徽应流集团创始人、现任集团董事长、总裁杜应流先生就是一名退役老兵,2010胡润榜第803位,个人资产18亿,2018年1月,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杜应流出生于安徽省霍山县新店河乡,19岁时,他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应征入伍,在西藏高原海拔5000多米的边防线上执勤放哨,度过了最为难忘的5年军旅生涯。

1976年,杜应流脱下戎装,怀揣着金灿灿的勋章和红艳艳的党证,退役回到故里。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世界屋脊”恶劣的环境早已磨砺出杜应流坚强独立、不屈不挠的坚韧性格,他身上独立、吃苦的品质已经刻入骨髓。在过了几年安稳生活后,杜应流不甘于现状,决定创业。他凭一个人、一辆车起步,开始艰难创业。在稍有起色后,他主动联系6位战友,于1984年在霍山开办新店河车队,这是安徽省第一家农民汽车运输队。在杜应流的带领下,仅用两年时间,汽车运输队就创产值134万元,创利税56万元。

事业取得初步成功,杜应流又要决定征服另一座高山。1990年,杜应流把目标投向完全陌生的铸造行业,开始谋划创办安徽应流集团。

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杜应流啃干馍、咽咸菜,风餐露宿,一次次到合肥、南京、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寻求支持,争取资金,引进技术,吸纳人才,添置新设备。杜应流凭借睿智长远的眼光、敢干敢为的作风和“啃硬骨头”的精神,不断迎难而上,不断实现超越,带领安徽应流集团走出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公司产品已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首家为国家航空和燃机巨头提供核心产品的企业,高端泵阀零件出口额连续十多年创国内第一,核电站核心部件占有率居国内首位。在企业发展的同时,集团解决了近2000名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杜应流感慨:“军旅生涯的锻炼,让我更加独立坚强,比别人多了一份从容。”正是这独立坚强和从容,让杜应流实现了从有到无、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非凡跨越,走向了成功。

“你的潜力超乎你的想象。”每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宝藏,蕴藏着巨大潜能和无限潜力,而独立就是开启这座宝藏的钥匙。学会了独立,我们就会勇敢面对风雨、不惧挑战;学会了独立,我们必将越来越强、越走越顺;学会了独立,我们就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向成功的巅峰。

五、无私奉献,帮助别人同样能够成就自己

价值的起点决定了人生高度。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入伍从军,意味着和国家军队荣辱与共;当兵从戎,意味着与牺牲奉献为伴。从“一人当兵,全家光荣”蕴含的内涵中,我们可以感悟:参军入伍之所以全家光荣、受人尊重,正是因为选择了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价值责任和无悔青春、敢于担当的牺牲奉献精神。也正是这样的价值追求,才更能书写光荣,更能彰显品质。

“军人”这个称谓,既是忠诚可靠的通行证,更是牺牲奉献的代名词。

作为军人,既能安身山沟或海岛,也能扎根高原或冰川;既能出入深海或长空,也能随时移防调动。更有许多战友们长期驻扎在“无人区”里,日夜挑战生存极限,只为保家卫国。“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作为军人,义无反顾,二话不说,打起背包就出发,哪里需要哪安家。

从部队成长起来的我们,已经不自觉地将这种无私奉献意识深植于内心深处,不经意间就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体现出来。然而,受社会上功利主义、个人至上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却有可能被有些人认为是“冒傻气”或“好吃亏”。

殊不知,无私奉献的“吃亏”精神不只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幸福,更是一份福报。“吃亏”体现的是一种善良的本性、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利他”的品质、一种坦然的风范,“吃亏”有时还是一条成功的捷径。

李国辉,安徽六安人,是三名革命烈士的后人。响应祖国号召,他带着对先人的崇敬之情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2004年,李国辉退伍回到了家乡。回乡之初,李国辉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跟大多数退役战友一样,李国辉开始到处找工作,当过保安,进过工厂,去过工地,尝试了很多工作,虽然不太稳定,但对待每一份工作,李国辉都非常认真,兢兢业业,干得很是出色。

在通知参加预备役时,李国辉怀着对军装的眷恋毫不犹豫地前去报到,成为了一名民兵。又一次穿上军装,李国辉心中找到了方向。根据规定,服预备役时补助很低,只能保障基本生活,但李国辉从不抱怨,随叫随到,大小工作争着抢着去干。

六安市地处大别山区,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屡次遭到洪水侵袭。武装部决定选派人员到外地参加应急抢险技能培训,但一时找不到人选。李国辉得知后,主动请战参训。利用将近一年的时间,他在蚌埠学习了驾驶冲锋舟、森林灭火等各类应急抢险技能。回到六安后,他一边传授相关救灾技能,一边组织和他一样满腔热血的退役老兵,组建了以退役军人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和志愿服务队。

2020年新冠疫情伊始,李国辉就带领志愿服务队活跃在防疫工作的一线。4月4日上午,李国辉接到裕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电话,要求李国辉组织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消杀的工作。李国辉只用了半小时,就组织起了第一批3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迅速到位。

2020年夏季,六安市连续多日强降水,多地出现内涝、漫堤。李国浑带领应急救援队相继转战西河口乡、石婆店镇、江家店镇、罗集乡、固镇等5个受灾区,连续五天四夜的救援,累计成功转移16个村8000多名受困群众。

在家乡的18年,李国辉始终坚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累计个人捐款20万余元,参与无偿献血4200毫升,带领590余名退役军人参与全市应急救援事业,累计为全市培训了36000余人次冲锋舟操作、森林灭火、抗震救灾、反恐维稳等方面人才。李国辉先后获得2021年第四季度“六安好人”、2021年度六安市“最美退役军人”、2022年4月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等荣誉称号。

李国辉在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与此同时,他的事业也在奉献中结出成功的果实。

长期的预备役工作和志愿服务根本满足不了生活需要,武装部看到李国辉“拼命三郎”似的工作劲头,也想让这个优秀的年轻人有所创收。在将李国辉的情况向部首长汇报之后,逐渐安排他开展一些学校的军训任务。

既能为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又能增加收入,李国辉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利用在部队学到的特长迅速打开了局面。随着业务的开展,李国辉成立了自己的拓展训练有限公司,重点组织青少年素质和企事业团队拓展活动、亲子游组织策划服务、国防教育活动策划服务、研学旅行服务及管理等,带领近500名退役军人参与到国防教育训练和公司管理运营中去。

甘于利他、无私奉献的宝贵品质正是当下社会所倡导的、所需要的。在家庭里,这种品质有助于我们打牢“家和万事兴”的基础,筑好幸福的爱巢。在工作上,这种品质有助于我们培塑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干一事成一事。

助人者天助之,助人就是助己。其实,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吃亏是福”的道理吧!

六、努力拼搏不服输,经历风雨方能见到彩虹

“战场无亚军、一切为打赢!”战争是残酷的,对国家和军队来说输掉就意味着灭亡,对军人来说失败就是死亡。部队始终围绕着“打得赢”这一课题练兵备战,也就造就了每名军人“有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的不屈意志。

“谁英雄谁好汉,训练场上比比看!”这是我们训练场上的口号。我们争第一,创纪录,把自己逼到极限,尤其是同年兵之间,谁都不服谁,“我单杠比不过你,来来来,五公里拉出来遛遛,谁怕谁!”部队严格的军事训练把温顺的“小绵羊”训练成了一个个嗷嗷叫的“小老虎”。

“东风吹,战鼓擂,我们连队谁怕谁。”这是我们拉歌时的口号,整齐划一,豪情万丈,震耳发聩,激情四溢。拉歌时,管你人多人少,我都不怕,我就要在气势上压过你,唱的不一定在调上,但我们唱的就是热血,唱的就是豪情。军歌还需军人唱,拉歌时军歌才能唱得如此大气磅礴、激情澎湃。

“争创优秀连队,争当优秀士兵!”这是我们“双争”的口号。我们比在平时,争在日常,全面激发内在活力。广大官兵立足岗位、战位,不甘人后,积极创先争优,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部队开展的各类“比、学、赶、帮、超”活动,全面激发我们的创造性、积极性,让我们时刻保持战斗力、竞争力。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必然支撑我们不向生活低头,不向困难弯腰,必将让我们赢得未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个绽放的笑脸、用牡丹花组成的三点五公里长的奔腾巨龙、二十九个象征着奥林匹克从希腊走进北京的大脚印、令世人惊叹的烟花等,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自信的中国。2021年,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中,空中绽放“这盛世,如您所愿”,瞬间令人破防,绚烂烟花照耀中华,伟大征程催人奋进。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国家体育场(鸟巢)上空绽放的“迎客松”“冰立方”照亮璀璨星河,用烟花盛宴书写着“中国文化”和“中国自信”。

这些叹为“神迹”的美丽瞬间都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被尊称为“夜空花匠”“浏阳花炮之子”的钟自奇。

钟自奇,出生于1956年12月,汉族,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浏阳花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烟花爆竹协会会长、湖南省工商联烟花爆竹行业商会会长、东信烟花集团董事长等职。

钟自奇多年沉浸花炮事业,继承和发扬浏阳花炮传统产业和花炮文化,并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以振兴浏阳花炮产业为己任。通过不懈的实践和努力,钟自奇及其团队在吸收传统花炮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新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花炮行业的发展和花炮文化的广泛传播,为树立民族品牌、提升浏阳花炮水平作出了贡献。

事业的成功,让钟自奇获得了很多荣誉,也有了很多称号。但鲜为人知的是,钟自奇还有一个身份标签:他是一名退役老兵。而且,因为贡献突出,他荣获全国“2022年度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1975年,钟自奇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汽车兵。汽车连里每月都要评先进,每年还要评比“红旗车驾驶员”,钟自奇暗下决心,别人会的我也要精,别人不会的我也要会,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绩来,一定要当一名“红旗车驾驶员”。于是,他成了连里最刻苦的一个。他把车当成自己最亲密的战友,一遍遍虚心向老兵求教,一点点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经过刻苦钻研和不断努力,钟自奇不仅掌握了一身会开、会拆、会装、会修的本领,还练就了通过“闻气味、听声音、看零件、摸温度”检车的绝活,成为一名优秀的红旗驾驶员。钟自奇没有停下钻研的步伐,他通过自身实践,优化改良驾驶技能,成功掌握了同等距离的情况下省油30%的节油技术,并荣立三等功。

“部队真的是一座大熔炉,淬炼了意志,也培养了品格。如果没有那一段经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6年的军旅生活,培养了钟自奇肯思考、爱钻研、不服输、敢闯敢做、勇于拼搏的好作风。回到地方后,钟自奇开始创业,并做得风生水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家乡的烟花中看到了商机,立志将烟花产业做大做强。

一个从来没有接触烟花的“门外汉”想要把这项产业做起来,在别人看来就是痴心妄想。但钟自奇对别人的看法不为所动,他相信只要努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钟自奇仿佛又回到了在汽车连当兵的时候,因缺乏专业人才和生产经验,他每天起早贪黑,进车间,学技术,请人才,跑业务,一有时间几乎全部“泡”在车间学习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质量过硬、燃放效果好,钟自奇创办的烟花公司迅速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一时的成功并没有让钟自奇松懈,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中国的烟花走向全世界。钟自奇心里非常明白,要实现这个目标,只靠传统工艺很难达到,必须要把传统技术和高科技结合起来,才能使烟花在空中绽放出更为绚烂夺目、造型独特的效果。

“别人做得到的我要做得更好”,于是,钟自奇又一次带领团队走上了攻坚克难之路。凭着这股拼劲,他改良生产工艺,使烟花生产迈入“机械化时代”;他带领团队研制的“烟火药自动混合机”获得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第五届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他自行研制的点火器,让中国知识产权漂洋过海;他自主开发的GX2006-A型音乐焰火燃放控制系统通过科技成果和新产品鉴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钟自奇率领团队以天空为幕,烟花为笔,火药为墨,在天空中绘制出叹为观止、惊为神迹的美丽瞬间,用自己的方式一次次彰显出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文化和中国自信。

征途漫漫,唯勇者胜。钟自奇身上的这些“最美精神”正影响和带动着更多退役军人一起昂首阔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爱拼才会赢,付出才有收获。工作、生活、创业就像“攻山头”一样,有着许多不可测的困难和风险,只有在任何时候不放弃、不服输,才能“柳暗花明”、逆风翻盘。

七、有规矩成方圆,严格自律定能改变命运

《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以下简称三大条令)是我们每名战友记忆犹新的“红宝书”,也是战友们在部队必须时时刻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三大条令是部队最基本的规范,规定了军队在日常生活、训练以及工作中各个方面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和道德认知。

《内务条令》是军队内务建设的基本依据,不仅规定了军人职责、内部关系、日常制度等,还具体规定规范了军人仪容、着装、礼节、作息等,成为每名军人严格执行的日常行为规范。

《纪律条令》是为了贯彻全面从严治军方针,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建设,维护和巩固铁的纪律,确保军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保证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巩固和提高战斗力,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而制定。“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种纪律建立在高度集中统一基础之上,步调一致才能凝心聚力,令行禁止才能战无不胜。

《队列条令》是为了规范队列动作、队列队形和队列指挥,保持整齐划一和严格正规的队列生活而制定,是军人队列生活的准则和队列训练的基本依据。全体军人必须严格执行,加强队列训练,培养良好的军姿、严整的军容、过硬的作风、严格的纪律性和协调一致的动作。

三大条令始终贯穿每名军人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进而达到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行为上的精细规范、工作上的严格标准、纪律上的无比严明、习惯上的高度自律、气质上的超然风范,这就形成了无比珍贵的军人气质,这就是“兵味”。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1984年创业以来,张瑞敏带领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资不抵债的集体所有制小厂发展成为物联网时代引领世界的生态型企业。1995年张瑞敏担任《海尔兄弟》的监制。2020年海尔全球营收超3000亿元,利税总额超400亿元,旗下海尔智家荣居世界500强。他就是靠十三条“军规”,逐渐发展壮大了海尔集团。

1984的青岛电冰箱厂,也就是海尔的前身,只有600人,厂长已连走了三个,工厂的负债也使其数月发不出工资,企业一片死寂。工厂臭气熏天,只有一条烂泥路,工人们上班打着瞌睡,想来就来,想走便走,甚至到了“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的地步。

也正是在此时,35岁的张瑞敏从青岛市家电工业总公司副经理的职位上正式走马上任,担任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厂长。然而,在张瑞敏临危受命到任后,迎接他却是53张请调报告。为了整顿生产秩序,他推出了13条规章制度——青岛电冰箱总厂劳动纪律管理规定。其中一条竟然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这在今天看来,不免有些让人觉得可笑。但恰恰是这些规定,让厂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份如同“军规”般的规章制度,在当时的执行可谓是困难重重。规定贴出后的第二天,就有人大摇大摆地扛走了一箱原料。翌日,张瑞敏就贴出布告,给出了这位员工很重的处分。这件事对工人们的触动非常大。在严格的制度下,渐渐地,车间里随地大小便的人没有了,抽烟喝酒的人没有了,迟到早退的人也少了很多,生产环境有了改善,工厂开始有了工作气氛和干劲。

张瑞敏不是当兵人,他定下的这些规矩,对我们当兵人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我们的组织纪律性要比他严格得多。

戎装虽解军魂在,初心不改勇担当。小平头,扎外腰,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守时守信守纪,依然是很多退役战友的“标配”,已然形成了我们退役群体的显著特征,“你一看就当过兵”也成为我们经常所能听到的话。

外在良好的习惯体现了内在的严格自律,严格自律的人守规矩、晓大义、明底线,不会改变初心、不会丧失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里真正保持“人间清醒”,掌握自己的人生命运。

八、听令景从,雷厉风行的执行力能够创造新的未来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内务条令》第四章第三十八条规定:部属对命令必须坚决执行,并将执行情况及时报告首长。如果认为命令有不符合实际情况之处,可以提出建议,但在首长未改变命令时,仍须坚决执行。

如果以“执行力”为标准,给社会各个行业进行一个排名的话,军队、军人无疑是排在首位的,而中国军队、中国军人一定是首位的首位。

黄继光、邱少云、王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涌现出多少名垂青史、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啊,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动诠释了革命军人无与伦比的执行力、纪律性和牺牲自我的革命大无畏精神。也正是部队这样一个英雄和典型辈出的群体,才更能摔打出一支执行力超绝的队伍。

部队不仅教会我们“坚决服从命令”,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坚决服从命令、圆满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

在农村包围城市、万里长征、三大战役、抗美援朝等革命道路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手中装备极其落后,被称为“小米加步枪”,却凭着对崇高信仰的不懈追求、战天斗地的革命意志、科学准确的战略预见和正确有效的坚决执行,变被动为主动,在风险挑战中找到机遇,在生死存亡中求得生机,在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完成了多少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正是我军既有绝对的执行力,又有执行任务的信心、勇气、方法,才创造了这无数的奇迹。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新兵连新训班长经常给我们说的一句话。背子叠不好,制作背子板;罗圈腿、罗窝腰,绑上夹腿板、十字架;摆臂不到位,拉上背包绳;五公里掉队,用背包绳拉。短短三个月的新兵连,活脱脱就把“吊儿郎当”的社会青年训练成合格的军人,从里子到面子,一个个大变样。

玄绪华,山东肥城籍退役老兵。1982年,玄绪华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武警战士,担任支队通信员。他的任务是为75公里铁路线上的13个执勤站点投递邮件,这在“出门是沟、抬头是山”的十渡山区,困难是十分巨大的。为了完成任务,他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独创了火车上“沙袋送邮件”工作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0年间,玄绪华走了4万公里山路,为群众投递信件15000多封,邮包1100多个,先后荣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系列荣誉称号。

1998年7月,玄绪华退伍回乡,安置在水泥制品厂工作,成为一名司炉工。部队荣誉没有让他骄傲,反而更激励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凭着军人韧劲,玄绪华就这样一直在司炉岗位上默默奉献,坚守了近20年,他与工友共同努力,通过改进锅炉设备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近200万元,同事们称他为从“深山鸿雁”到“锅炉铆钉”。

2019年7月,玄绪华获评首届“全国模范退役军人”。2021年4月,玄绪华被授予“振兴泰安劳动奖章”。

离开部队,走向社会,部队培训我们的这种“说干就干”的执行力度、雷厉风行的执行作风、攻坚克难的执行精神、变不利为有利的执行意识、思考研究任务的执行方法、求真务实的执行态度必然助力我们不断奔赴希望、走向成功。

南充籍退役军人张涛,1977年10月出生,1995年12月参军入伍,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西藏总队某部服役,1998年,退出现役回到家乡。

在部队服役期间,张涛就是一个过硬的好兵,服从命令,勤奋好学,乐于吃苦,干起事来雷厉风行、有板有眼,曾经带领全班在军事大比武中获得团队第一的好成绩。他不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到了地方后,张涛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他先后经营过茶房、餐厅,还与人合伙做过建材的生意,凭着在部队养成的锐意进取、笃实力行的好作风,短短几年,张涛干一事成一事,顺利地淘到第一桶金,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

2013年,张涛携家人前往九寨沟景区旅游。因缘际会,张涛发现当地的野生羊肚菌价格不菲,并且产量不高。张涛从中发现了新的商机,如果老家能够大规模种植羊肚菌,一定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商机稍纵即逝,唯有实干不负青春。张涛一回到家乡,就立刻实施自己的想法,马不停蹄地走访相关农业专家、考察本地种植场,学习种植技术,到外地调研市场需求。张涛开足马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可喜的是,历经一年多时间,张涛的羊肚菌试种取得成功,他迅速在家乡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当地农户和贫困户入社,开始大规模种植羊肚菌,并走上了产销研一体化的道路。

在张涛的带领下,合作社安置了120多个周边闲散劳动力和贫困户就业,帮助大柏山村如期摘帽和51户贫困户脱贫奔小康。2019年4月,他们又与残疾人合作社——南充市嘉陵区慈济绿色果蔬专业合作社合作,建立秀珍菇种植基地。2020年2月,张涛为南充防疫一线捐赠价值20万元的杏鲍菇。

2019年7月,张涛被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评为四川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之星”。2019年12月,张涛团队被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委组织部等10个单位联合表彰为“四川省第四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贡献奖”。2020年6月,张涛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四川省劳动模范”。

只有付出行动,梦想才可能成为现实。有些时候,成功可能并不遥远,它与你只差了一个“执行”,就如同成熟的苹果一样,它就在你伸手能够拿到的地方,但也需要你伸出手来去采摘,而不是眼睁睁地等待观望。

九、苦难孕育辉煌,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英雄王杰在日记里写出的口号。

王杰(1942年10月-1965年7月14日),山东省金乡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某部工兵一连五班班长。王杰从小爱听英雄故事,爱看英雄画册。1957年,大水淹没家乡,王杰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生产队的马匹。1958年,他考入金乡一中初中部,每周星期天回家,都会帮助生产队会计算账。1961年8月,王杰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1962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一次训练中为掩护民兵而英勇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69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的讲话中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随后流行全国。2009年9月14日,王杰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9月25日,王杰入选“最美奋斗者”名单。

作者就出生在英雄王杰的故乡,从小就是听着王杰的故事长大的。王杰出生的村庄原名华堌村,现在已经改名为“王杰村”。作者的家是位于王杰村东侧不远的郭楼村,而且小学、初中时光就是在王杰小学、王杰中学度过的。

王杰中学西侧一墙之隔便是王杰纪念馆。每年清明时节,县城及附近七里八乡的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这里集体扫墓。作者在上初中的时候,非常荣幸地担任了三年王杰纪念馆的解说员,每次讲解都会被英雄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已成为我军最为响亮的口号之一,这短短8个字,简单易懂,却是革命军人吃苦精神、战斗精神的真实写照,是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完成一次又一次任务的磅礴精神力量。

在物质极其丰富但吃苦精神不足的今天,吃苦与安逸、奋斗和享乐、拼搏和躺平、突破与内卷更加冲撞和对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更加呼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更加需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时代先锋。

谢超,2001年入伍,在祖国东南沿海的陆军某部服役了8年。“训练过程中很苦、很累,经常训练结束时,脚肿到穿不进鞋,只能咬牙坚持,困难只要能挺过去,你的能力和意志就会得到提升甚至是飞跃。”谢超曾5次荣立三等功、8次获得荣誉表彰,新兵连第一年就成功入党……能吃苦、不服输的谢超成为军营中的佼佼者。

2009年,谢超退役回到地方,在部队培养的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让他很快融入了社会生活,找到了第一份工作。2010年,谢超入职了当地的万达广场保安部门,凭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他很快从同事中脱颖而出。入职不到三年,谢超就从一名普通保安干到了公司部门经理,年薪从3万一路飙升到30万。2014年,谢超又被一家建材家具公司聘请为市场经理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始终相信这句话,实际上我的就业经历算是比较顺的,一直是被别人挖着走!”谢超笑道,“这或许和自己一直保持在部队那种坚韧、奋斗、肯吃苦的意志有很大关系。”

2017年,谢超辞去总经理职务,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安徽亚政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呼唤下的一名创业者。

然而,创业这条路注定是艰辛的。创业之初,谢超很顺利地接到了第一个项目联合利华物流园的安保服务,但是在招聘人员时遇到了难题。保安公司本身员工流动性大,年轻人看不上这个工作,上了年纪的员工甲方又不愿意用,加之招聘的时候恰逢春节临近,招聘员工异常困难。公司刚刚成立,什么事情都得靠谢超自己来干,为了干好第一个项目,他一个人抱着几百张招聘广告跑到物流园附近开始“拉人”,见了路人就热情地推荐介绍,从白天到黑夜,饿了就吃张煎饼,渴了就喝点矿泉水。第一天,谢超不仅没有招到人,还遭受到了不少白眼。他没有气馁,暗暗给自己打气,相信只要坚持,一定会成功的。就这样没白没黑地干了三天,终于陆陆续续地有人打电话过来咨询了,也招到了第一个员工。

“拼搏、奋斗、不怕吃苦,如果不是在部队练出来那股劲,我肯定坚持不到今天。”谢超感慨地说,“与行业的龙头企业相比,安徽亚政保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有信心带领团队走得更远!”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话也讲:“没有苦哪有甜。”成功的道路上,从来都不是顺风顺水的,人生的大苦难往往孕育着大成就。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每一次吃苦,都是一种历练。火热的军旅生活早已对我们洗髓伐毛,让我们脱胎换骨,生活的苦难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能吃苦、不怕苦、苦干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永远是干事创业的最有效途径,永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力量。

十、勇敢顽强,超越苦难才是真正的强者

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时期,面对反动势力的疯狂围剿,中国工农红军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壮志,开启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胜利会师,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长征期间,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在人类历史上谱写了壮丽史篇。

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面对日本侵略者和伪军的猖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率领八路军以“中流砥柱歼顽寇”的胆识气魄,挺进华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历时八年,作战近10万次,歼灭日伪军125万余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伟大贡献。

枪林弹雨的解放战场上,面对装备精良的百万国民党大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磅礴气势,转战南北,战略决战。解放战争历时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共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从战争初期的120余万人发展到530万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时,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血肉横飞上甘岭”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夺取了最后胜利,成为世界上唯一正面战场打败美国的军队。

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新时代的革命军队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和意志,不断奏响新的胜利凯歌。

训练场上,我们也曾体会到五公里后的酣畅淋漓;“魔鬼周”时,我们也曾享受过掉皮掉肉的酸爽;野营拉练中,我们也曾经历“天作被、地当床”的豪情;执行任务中,我们也曾直面生死,冲锋在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我们承担起新时期革命军人应有的担当。

在人生道路上,失败和困难如影随形,坎坷和挫折在所难免,不可能一帆风顺、诸事皆安。但是,当我们具有了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宝贵品质,以无畏之心超越苦难,对抗挫折,机遇之门、发展之路就会为我们打开,成功就在前方。

位于安徽省南部、天下闻名的黄山,传说是中华祖先轩辕黄帝修身炼丹而飘然成仙的地方。源出黄山的麻川河,古又称仙源水,缓缓流向太平湖。就在宽广清澈的麻川河岸边的山腰上种满了修剪整齐的茶树,这里就是中国传统名茶、历史名茶之一“太平猴魁”的主要产地。而在这鲜嫩翠绿的茶园里,流下了退役军人方继凡奋斗挥洒的汗水。

方继凡1982年入伍,1986年退役,他的身上有着诸多标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徽省茶产业十大杰出企业家,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时还是新明乡猴坑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也是大家眼中的“兴茶领头雁、富民好村官”。

然而,在外界看上去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方继凡却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惨痛失败,闪亮的成绩单都是在战胜一个又一个挫折和困难中取得的。

从部队退役后,方继凡被安排到汽运公司上班,获得了当时许多人都羡慕不已的“铁饭碗”。但是,不安于现状的方继凡决定趁着年轻闯一闯,工作不到两年时间,他决定辞职创业。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创业,对于从来没有做过生意的方继凡来讲,注定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他先是开办饲料加工厂,饲料卖出不少,但货款却迟迟收不回来。转头,他又在铜陵开办养鸡场,一个人在鸡舍值班,曾经有5个春节都没有回家,鸡养得很好但苦于没有销路,卖不出去,最终没有撑下来。后来,他又转行开过渔具店,做过小买卖,四处漂泊,吃了不少苦,花了不少钱,但事业却起色不大。

从来没有白吃的苦,不懈地坚持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闯荡了一圈,虽没有挣钱,但这些经历同样打开了方继凡的眼界、思路和见识,不仅没有挫败他创业的斗志,反而让他更加沉稳成熟,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周到。并且,他的吃苦精神、敢想敢干的作风和诚恳的为人也让他积累了很多人脉资源。方继凡最紧要的是选对道路,重新上路。

这一次,方继凡盯上了自己祖上赖以为生的茶业产业,中国名茶“太平猴魁”就产自他的家乡。太平猴魁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咸丰六年,麻川河畔名士郑守庆在六百里山开出一块茶园,生产出扁平挺直、鲜爽味醇且散发出阵阵兰花香味的“尖茶”,冠名“太平尖茶”。这款茶普遍认为是太平猴魁的前身。

猴坑村便是极品名茶太平猴魁的正宗产地,而太平猴魁的名称也由此而来。传说古时候,黄山上有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下山来到太平县,迷失了方向。老毛猴寻子心切,最终却劳累过度病死在太平县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善良的老茶农,他发现了病死的老猴,便将它安葬在了山岗上,并在老猴墓旁栽种了几棵野茶。第二年春天,老茶农又来到这里,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老茶农正在纳闷时,忽听有声音对他说:“这些茶树是我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这时,老茶农才明白,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为了纪念神猴,这片山岗被称作“猴岗”,老茶农住的山坑被叫作“猴坑”,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就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1915年,太平猴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太平猴魁又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方继凡意识到自己身边这些不起眼的片片小茶叶,才是最好的“金山银山”,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家乡的茶叶产业做起来。1992年,方继凡注册成立了新明猴村茶场后,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改良传统技艺,统一制作标准,同时,他意识到了品牌的作用,花重金将“猴坑”商标赎买回来,打造属于猴坑人自己的品牌。

这一次,方继凡的汗水没有白流,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他一步步将太平猴魁重新推上了全国十大名茶的宝座,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猴魁新茶王。2005年,通过“海选”,方继凡被村民自发选为村委会主任,带领家乡父老走上了共同致富的大路。

十一、不惧挑战,用“敢干”的大无畏精神赢得明天

参军之前,父亲曾拍着作者的肩膀说:“到了部队好好干!”虽然作者口里“嗯嗯”回答,但心里也只是把这句话当成了长辈的期盼和鼓励,至于“在部队里如何好好干、好好干什么”在脑子里根本没有概念,也没有认真考虑。

直到当兵的表叔告诉作者说:“到了部队好好表现、好好干,就是任何事都要冲锋在前,都要‘敢干’,不能当孬种!”

他还谈起了自身成长经历。新兵连时,连长要找一个理发员,询问战士们有没有人在家干过,当时没有一个人回应,表叔站了起来说“我会”,就这样从来没有摸过“剃头推子”的表叔开始了理发员之路,先拿新战友们“试验”,居然很快就理得有模有样了;新兵连打篮球比赛,从没打过篮球的表叔也是率先报名,上场后虽然闹了不少笑话,但也赢得了战友们喝彩的掌声。就这样,大小任务、工作,表叔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带头干,凭着一股“敢干”的精神,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慢慢地干成了班里、排里、连里、团里的“标兵”,最后表叔立了功、提了干。

“有没有信心?”“有!”这是我们喊得震天响的口号。从新兵连开始,班长就不断地告诉我们,什么事都要争先、都要敢干。

敢干是一种态度,体现的是主动承担、愿意负责、勇于学习的积极思想;敢干是一种勇气,展示的是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敢干是一种品质,凸显的是“我为天下先”的高尚风范。

整齐的队列里,你只有敢于向前一步,才能走到台前“脱颖而出”,才能让领导关注到你,才能展示你的优秀,才能创造机会、把握机遇。畏缩不前的人,永远迈不出干事创业的第一步,很难走向成功。只有敢干,你才有机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走在时代的前列。只有敢干,才有可能抓住时代的“风口”,飞得又高又远。

汪根火是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人,也是一名有着10年军龄的退伍老兵,现在却被乡亲们亲切称作“从田间走出来的农民科学家”,他本人更是先后荣获“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汪根火“火起来”的成绩就来源于他“敢干”的闯劲、拼劲和韧劲。从部队回到家乡后,他成为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忙时种田,闲时为十里八乡的村民们放映电影。

就在汪根火走村串户放电影的时间里,他不断地听到村民们对紫云英的议论。一直以来,南陵县农民都把紫云英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肥植物广泛种植,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农民们还可以出售紫云英的种子增收。然而,随着化肥的广泛应用,紫云英的优势仿佛一夜之间荡然无存。很多种植农户积存了大量种子无法售卖,最终导致农户不再愿意种植紫云英。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汪根火开始留意起了紫云英产业。他跑到农技站询问紫云英有关方面的知识,了解到紫云英固氮能力强、氮素利用效率高、对我国南方农田生态系统维持农田氮循环有着重要意义的独特价值等特点。他先尝试着联系全国各地的战友帮助推销紫云英种子,没想到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敢不敢逆着潮流走出一条不同的路,继续种植紫云英与化肥抢市场呢?”汪根火不停地思考,正是战友们对紫云英种子的反馈给了他信心,“干,一定要保留住紫云英这一珍贵的物种。”

定下这个决心,在那个环保意识落后的时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当时,农村劳力大量流失,生产紫云英的农户越来越少,紫云英一度濒临绝迹。

敢干就要全力以赴。汪根火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说,果断辞去放映员的工作,注册成立弋江农贸经营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紫云英品种繁育和品牌创建上。

后来的日子里,汪根火每天往返于田间地头,一边反复做村民工作,一边拿出积蓄高价收购,同时,自筹资金建立了紫云英示范基地。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紫云英产业终于慢慢恢复起来。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农业渐渐成为了发展主题,紫云英因其本身的独特价值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的重要抓手。汪根火所在的芜湖市加大了紫云英等地方种资源保护和产业化利用,大力推广“紫云英-水稻”种植方式,将“芜湖大米”品牌推向全国,同时,紫云英也成为了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一张崭新名片。

汪根火的紫云英产业迎来了厚积薄发的时刻。他创立紫云英新品种创新工程技术中心,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民营紫云英研究所,成功研发选育出6个紫云英新品种。汪根火和他的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在南陵县弋江镇建立起500亩紫云英原种生产基地,在南陵县建立起5000亩种子生产基地和10000亩紫云英绿肥生产基地。2021年,公司已累计销售经过提纯的紫云英良种152万公斤,其中出口15.4万公斤,创汇41万美元。企业已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弋江籽”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公鸡折翼于矮树,稚鹰却能勇敢地从悬崖上跳下翱翔苍穹。当然,平凡也是一种幸福,但渴望成功却永远迈不出第一步的人却难免心存遗憾,迈出第一步,你才有机会超越平凡。

有时候,心存纠结不如迎难而上,害怕失败不如把困难踩在脚下,只有敢于尝试、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清自己、熟悉情况、理清方向,只要奋力拼搏、坚持不懈必能走出困境,迎来美好明天。

十二、自信从容,把困难踩在脚下

每个当过兵的人在部队里都曾经历过两个阶段:新兵蛋子和老兵油子。

这两个词听上去不好听,但却没有侮辱的意味,只是通过戏谑和玩笑的方式较为形象地表达了当兵的两个阶段。

新兵蛋子,意思就是入伍时间不长的新兵,对部队情况掌握不深,政治素质、军事动作等各方面都需要提高,就像“生瓜蛋子”一样“生”。当然,对于一些老兵来说,只要比他军龄短的也可以称呼新兵蛋子。

新兵蛋子通常有很好的辨识度。一般情况下,军装比较新但不太干净,有时候还可能比较肥大,脸上始终挂着一丝青涩、胆怯或不安的神情,身体有点僵硬,被别人一叫,往往迅速立正站好,声音洪亮地大声答“到”。新兵蛋子思想紧张,动作生疏,脏活累活抢着干,见人立正叫“班长好”。新兵蛋子时期是最苦、最累的一段日子,但也是成长进步最快、收益最多的时候,更是每个战友记忆最为深刻的时光。

老兵油子,是两年以上老兵里的一个群体,并不是全体老兵。这部分老兵,经过部队一段时间的教育学习、军事训练、执行任务等锤炼,已经完全适应部队生活,思想成熟,动作熟练,干起工作来就像“油葫芦”一样“油”,既能很好地完成好各种任务,又能适当地放松自己。

这样的老兵油子,脸上已经没有了稚嫩,而多了几分成熟、平淡和从容,越是军龄长的老兵越是如此。但是,如果让老兵油子去装扮一个新兵,他会表演地入目三分,比新兵还像新兵。

从表面看,新兵蛋子是外紧内松,老兵油子是外松内紧。别看新兵蛋子作风紧张,但真正干工作却往往搞不好。别看老兵油子作风稀拉,但关键时候还得靠他们上,撸起袖子毫不含糊,干得肯定漂亮。

从新兵蛋子过渡到老兵油子,不仅是对部队生活的熟悉、军事动作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转变。老兵油子“油”就“油”在通过严格的教育训练,对自己能力的自信肯定、对工作任务的从容不迫、对困难的无畏无惧。

这份从容和把困难踩在脚下的信心,都是老兵油子流血流汗干出来的、掉皮掉肉练出来的、暑热冬寒熬出来的,是克服各种心理的、思想的、身体的各种困难而收获的宝贵财富。

谢清森,现任七兵堂国际安保集团董事长,兼任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保安协会理事、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国安委副主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课题组首席专家等职务,先后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军旗下走来的优秀创业人物”“优秀中国兵商企业家”“山东省十大风云人物”等荣誉。

1998年,谢清森光荣入伍,在泰山脚下一个著名的特种部队服役。在这里,谢清森踌躇满志,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在陆上渗透、水下潜渡、空中跳伞等多项特战技能中,他都名列前茅。然而,他不慎在一次训练中受伤,无奈之下不得不脱下了军装。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回到地方后,谢清森被多家单位争相聘请,每一份工作都干得非常出色。然而,谢清森的“部队梦”没有止步,他相信,凭着自己在部队里学到的本领,一定能够开创出自己的一方天地。于是,他联系6名退伍战友,确立了创业方向,选择了更适合当过兵的人施展才华的安保行业。

2007年1月,谢清森和战友们发起、成立济南特种兵安全护卫中心。创业第一个难题出现了,在《保安服务管理条例》颁布前,作为新生的民营安保机构很难申办行业许可证,没有许可证,就无法开辟市场开展业务。公司筹办一年多,没有任何盈利,一度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谢清森咬牙顶住压力,他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安保的需求必将大增,而当前的现状是根本无法满足现实需要的,政策一定会有变化。

谢清森的自信和从容给公司吃了定心丸。果然,随着《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的出台,谢清森的安保公司成为山东省首批获得安保服务许可证资质的民营安保公司。为纪念这难以忘却的创业经历,他把公司的名字命名为“七兵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乘着国家安保行业迅速发展的东风,谢清森凭着部队练就的自信,从容面对市场的大潮,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七兵堂公司已经发展成一家拥有全球70多家分(子)公司、21000多名员工,业务涵盖驻勤安保、临勤安保、海外安保、科技安保、犬防护卫、应急救援、安全教育、风险评估、退役军人服务等业务的新型综合性安保服务集团。

谢清森直言,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取得今天的成绩,都是得益于部队的淬火磨炼,“那是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军队是国家和军队的钢铁长城,军人需要面对生死、经历困苦,从而把我们千锤百炼,让我们脱胎换骨,面对任何困难都能够自信从容。

自信从容的人,不斤斤计较,不矫情造作,不患得患失,能够正确对待利益荣誉、得失取舍。自信从容的人,不浮躁,不浅薄,能够保持专注力,真正沉下心来把一件事做实做好。自信从容的人,内心强大,宠辱不惊,认得清自己,看得透事情,不需要别人的肯定,遇到挫折绝不会垂头丧气,只会锐意进取,因为他有逆风翻盘的底气和信心。

自信从容的人天地宽,自信从容的人最幸福。 y5qceIqcVWiSxNCgDt5Ly+0FIu4kiBxxP05Fy9l7y3oXkO1jiArMuVrNChUV9z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