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好秀才不在蓝衫

所谓“蓝衫”有三种解释:一是指旧时八品、九品小官所穿的服装。二是指明清生员所穿服装。三是指客家女子的传统服饰,又称“大祹衫”。其领口不翻起而在边上加上滚饰,衣服上没有太多纽扣,只有颈部和右肩往右扣;衣服开缝处都加上宽边的滚饰,衣袖宽大舒适,袖口往上反卷,有长达20公分的“反袖口袋”,像一个身包,四周都可放东西,里面有暗扣,所以东西不会往外掉。本句俗语所指主要是前边两类人,即旧时八品、九品官员和明清生员所穿服装。

秀才原本指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于饱读经书者。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与此同时,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水浒传》以王伦为“不第秀才”,有轻蔑的意思,指他觅举未成,在选拔考试中名落孙山。宋代秀才名衔,无须经过考试取得;明清时期,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鲁迅小说《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陈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试均考不上,人已老了,还是童生,或称老童生。如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生员除了经常到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童子试关卡重重,有否其他途径入仕呢?其实,应试者有些不经过童子试、科考也能参加乡试。方法是参加所谓「纳粟入监」。这个制度始于明代中叶,一直行至清末。「纳粟入监」就是花银子捐一个监生,取得乡试入场资格(更多的是,有钱不学的人捐监后并不入场应试)。不过,通过这个途径入仕的往往被人看轻。

看了以上解释,方知“好秀才不在蓝衫上”的真正含义了,它是指那些穿蓝衫的秀才并不全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就是说有才华不在于你的外在服装衣饰是否高贵。 GzxhdZvqS0OTst7cFhdfqlUgCOYh29pqXn7hAqKPWu69BwEgBiKniN6xmjA+Dl5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