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救指南12
远离“高压下做事”的劣质快感

你一次又一次地推迟完成任务,直到越来越接近最终期限(Deadline),你错误地认为,这是最好的完成任务的方法。

——M.朱克曼

舟舟在一家公司负责数据统计工作,基本上每个月要完成4次数据统计。这就意味着,每个周六之前,舟舟必须要统计好这一星期的数据。

舟舟最喜欢的工作日是周一,看着同事们都绷紧神经地忙着,她却一脸悠闲,因为还有五天时间来统计数据。她的工作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周三之前优哉游哉,周四才开始“正经”地干活。到了周五,她要整理几个部门整个星期的数据,此时任务量是很庞大的。

往往在这一刻,舟舟才意识到时间不多了。然后,她会熬夜加班,踩着最后的节点完成手里的工作。最后,再暗暗感叹:“我在压力下工作更出色。”

拖延着任务不做,美曰其名“有压力才有动力”,等待着不可预期的情绪状态的到来。实际上,这就是在寻求刺激,期待着自己在最后一刻采取行动时,呈现出一副满血的姿态,把任务出色地做好!说到底,这依然是“明天的我会比现在的我更出色”的错误思维在作祟。无数个现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慌慌张张地赶进度,很难保证出色地完成任务。

德保尔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约瑟夫·费拉里,在《万恶的拖延症》中讲过一个案例:

伦敦某家主流报社,通常要求记者们周一上报自己的选题,周二则召集12个部门的编辑们共同召开会议,选出这一周最为满意的主题。这12个部门彼此之间是竞争对手,在会议上,编辑们像疯了一样毫无理智地抨击其他人的构想,把别人批判得一无是处,不是说构思老套,就说想法愚蠢,似乎只有自己的构想最靠谱。

报社的一位名叫约翰的记者告诉费拉里,这样的争吵几乎每周都会发生,而且要一直拖到周五才能选定哪个构思最合适。通常,周一交上来的50篇初稿中,大概只有9篇稿子能胜出。然后,这些记者为了能够赶上周日的出版,就得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地赶稿。时间如此紧迫,根本就没有任何修改稿件的时间,刊载出来的东西,那就可想而知了。

费拉里还表示,他常常听到一些学生们念叨“有一篇论文或是研究项目第二天要交了”。他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有哪个导师会让学生们在一两天之内完成一篇优秀的专业论文,或是一个研究项目呢?真相是,这些学生大多有拖延的习惯,他们以为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己能够做得最好。”

也许,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本来需要更多时间去完成的工作量的事实,会让人产生一种“自信”,可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它会不由自主地强化“自己适合高压的工作状态”的心理,而对今后的工作态度产生暗示,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无论是寻求刺激,还是制造压力,都只是拖延的借口。 如果不根除症结所在,就只能在拖延中奋战,在压力和焦虑以及熬夜的恶习中接受折磨。最终的结果,不是工作效率低,就是做事不精细。 贪吃的胖子不可能一夜暴瘦,很多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地做,稳扎稳打、按部就班,才是可持久的良策。 TWqJcguo7T2Z8/qjvZ+Yo9Q6MZfOI91k0FYmWYe6u6rlmJQPYbtttgI1RLF6A6Lk

战拖速读导图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