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好妈妈懂点儿性格心理学,从小塑造孩子的好性格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学习并掌握一些性格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积极阳光、乐观向上、充满幸福感的人。人生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任何一个孩子,只有勇于面对生活的磨难并克服它,继续迎接下一个挑战,他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攀比心理:如何帮孩子摆脱虚荣心

可能很多父母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孩子小小年纪就虚荣心作祟、盲目攀比。虚荣心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心态,但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孩子爱慕虚荣有碍真正的进步,甚至会使其形成嫉妒成性、冷酷无情的性格。

有很多父母这样抱怨过:

“我女儿每个周末一回到家,就对我提出各种要求:‘同学们都买新球鞋了,我的球鞋一点儿也不好看,更不是名牌,太丢人了,我要买双名牌球鞋。’”“我女儿说:‘我的电脑太旧了,人家笑话我是老牛拉破车。你什么时候给我买一台新的?’”

“孩子大了,有了攀比心理,这我理解。但是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孩子每次提出要求,我都很为难。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又能消除她的攀比心理?”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做父母的不容易呀,为他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怎么还要求这要求那?”

因此,很多父母产生了这样的困惑:该怎样正确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攀比上呢?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虚荣心和家庭以及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现在,许多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只有一个孩子,又有经济承受能力,所以舍得为其买高档玩具、流行服装。有些父母不注意孩子的修养和教育,喜欢在吃穿打扮、玩具图书等方面与他人攀比,甚至给孩子大把零花钱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与众不同。他们总喜欢讲自己孩子的优点,甚至在亲朋之间也炫耀自己的孩子,而亲朋出于礼貌也都讲孩子的优点,很少有人讲孩子的缺点,所以孩子在生活中听到的都是赞扬声。长此以往,家长对孩子一味地“吹高”“捧高”,就使孩子形成了强烈的虚荣心。

我们不能否定的是,攀比是很正常的心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攀比心。有时候,这种心态可以促使人努力、奋斗,从一定意义上说,攀比心是促使人前进的动力,良性的攀比能使人奋发。但孩子如果不经父母的帮助和指点,很容易因盲目攀比而误入歧途。因此,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不要让孩子在物质上比,而是比学习、比品德、比做人的本领、比对集体的奉献、比各自的理想、比自己的特长,在这种良性的竞争中,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

具体来说,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及时给予纠正:

(1)榜样示范。你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言谈举止,不落俗套,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2)引导年幼的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说教,使孩子明白整洁、合体、大方的衣饰也是美,爱劳动、爱学习、乐于助人的品德更美。

(3)表扬要适当。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做完一件事时,家长尽量不要在众人面前夸奖他,而且别人夸奖时,也应适时转移话题,以免孩子骄傲。

(4)高要求。如果孩子做事总比别人快和好,那家长则可以试着交给他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使他感到自己能力不足,需要别人指导和帮助。进行挫折训练,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经受失败的考验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在家庭中,家长要把孩子当作普通一员,不要让他成为“中心人物”,不管经济条件如何,家长都不能放纵他的消费欲,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这样才能逐步纠正孩子贪慕虚荣的坏习惯。

心理小贴士

每个人都有一些消极心理,攀比只是其中之一。攀比就是一种“人有我也要有,人好我要更好”的比较心理,它隐含着竞争、好胜的心理成分。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虚荣心,父母需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心态,要时刻启发孩子,对任何生活细节都要认真对待,不过分炫耀自己。父母不能过分夸大孩子的优点,也不要掩盖孩子的缺点,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使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避免产生虚荣心。

孩子的好性格一定要从小塑造

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个好性格,因此,他们对于培养孩子好性格这一点尤其重视。然而,很多父母误以为,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应该在孩子懂事——也就是五六岁开始,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在孩子五六岁时才意识到培养孩子的性格,已经错过了培养孩子性格的最佳时期。

那么,培养孩子性格的最佳时期是何时呢?应该是婴幼儿时期。

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0~6岁是孩子一生中大脑发育最迅速的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富可塑性的阶段,也是为孩子的性格奠定最坚实基础的阶段。此时,外界的刺激会在他们的大脑里留下很深的痕迹,刺激反复呈现,就会转化为内在信息,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艳艳是个可爱的女孩,如今的她已经10岁了,谁初次见到她,都会忍不住和她多说几句话,但接下来,艳艳就会表现出很黏人的样子,甚至想一整天都跟别人在一起。于是,很少有小伙伴或同学愿意和她玩。

其实,艳艳很可怜,她刚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婚了,爸爸把她交给保姆带,而这个保姆除了定时给艳艳做饭外,也不怎么和艳艳说话。现在的艳艳已经形成了一种黏人的性格,她渴望被人关心,渴望和人说话。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艳艳之所以会养成过度依赖的性格,是因为在她性格形成的最佳时期,家长不但忽略了对她的教育,而且忽略了给予她足够的爱。因此,这种渴望爱的感觉便在孩子的心中延续下去,逐渐形成了一种性格。

由此可见,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对他们的性格教育有多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强调培养孩子的性格要从婴幼儿开始,是有科学依据的。在孩子小时候,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接受能力也很强,因此,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塑造。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虽然不完全对,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的,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性格,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呢?下面的一些策略或许可以为家长提供参考。

1.让孩子自己做主

他们虽然还是孩子,但已经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的意愿了,父母不能事事替他做主,即使你真的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写完作业再看电视;你认为他一天应该吃两个苹果;你认为他应该在九点之前上床睡觉……要知道,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但是如果你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那么,孩子不但会很开心,还能形成独立、自主、有主见的性格。

2.父母在家中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可能父母会认为,孩子还小,骗他也是为了他好,其实,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对你产生信任危机,甚至在以后的生活里学会骗你。

因此,作为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许下承诺,一旦许下,就一定要做到。对于同一件事,也不要给孩子多重标准,假如你今天答应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地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孩子的信任感降低。

3.不要什么要求都答应孩子

很多孩子会采取撒娇耍赖、哭闹的方式迫使你答应他的要求,如果这些要求是无理的,你一定要拒绝,不然他会有恃无恐,同样的事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只要你坚定地告诉他“不行”,他就能从你的态度上看到这件事真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4.让孩子承担一点儿责任

有个10岁的小女孩儿,负责为家里倒垃圾已经五年了。在她四五岁时,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她就提着垃圾桶出门了。她的父母为了激发她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培养她的责任感,就及时予以表扬,说她能干、勤快,还经常当着外人的面称赞她:“干得不错!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这样,孩子油然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并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心理小贴士

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父母,更应该努力探索,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育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真诚、有责任心的人。

选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的自我判断,并从中产生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来自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反馈,同时又激励、督促自己去履行一定的义务,以实现一定的行为目标。关于责任感,有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融合效应”。

融合效应,是指一个人在受挫或者犯错误后,因为害怕承受压力,而将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混在一起,以平分过失,来减轻心理愧疚的消极心理效应,这一心理效应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玩耍的过程中,几个孩子将他人的物品损坏了,他们会说:“又不是我一个人的错。”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这比独自承担要轻松得多,大有“平摊过失”之意。

融合效应是个消极效应,它有推卸责任、降低责任感之嫌。所以,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拒绝这种心理。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成就时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强调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一个人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对于家长来说,除了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应重视素质教育。责任感就是其重要一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离不开正确的教育方法。从现在起,父母要摒弃那些教育孩子的误区,具体来说,家长可以做到:

方法一:从孩子的动手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做,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对自己负责就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父母要让孩子做到这些:每天早晨闹钟一响,就应该马上起床,再困也要起来,准时去上学。遇到刮风或雨雪天气,应该提早起床,坐不上车,就要走或跑到学校,绝不能迟到。书包、书籍、衣物等物品自己整理,房间自己打扫。你要让孩子明白,以上这些事情不能依赖父母,要让他记住“这是我的责任”。

方法二:培养孩子的孝心,让孩子对家庭负责

作为家长,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让孩子表达自己的孝心,比如,家里的长辈过生日时,你可以要求孩子亲手制作一份生日礼物,并让他写上一句知心的话,让孩子意识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要靠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共同参与,进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让孩子关心父母,主动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从而记住“这是我的责任”。

方法三:鼓励孩子大胆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对集体负责

集体责任感的树立还是要回到集体中,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愿意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你一定要给予鼓励:“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表现得很好!”父母的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肯定。同时,当孩子在集体中犯了错误时,也要鼓励孩子承担责任。

方法四:父母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为孩子树立榜样

无论作出什么许诺,都要尽可能地实现,如果不能实现,一定要向孩子说明缘由。告诫孩子不要轻许诺言,一旦许诺,就必须遵守。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就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

心理小贴士

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石。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不能称之为成熟的人,对孩子来说,责任感不是大而空的东西,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培养其乐观的心态

乐观的人往往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在不愉快的情境中找回欢乐,能轻松自如地化解一些尴尬,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不但自己整天开开心心,也会感染别人。可见,乐观的心态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乐观的孩子开朗、活泼;对待生活热情,不怕失败,敢于尝试;对事物充满极大的兴趣,创新意识较强。乐观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往往比较好,日后也容易获得成功。我们还发现,那些成功人士无不有着乐观的心态,而他们乐观的心态,是在人生的磨难和生活的历练中逐渐形成的。

关于乐观,有个著名的“斯万高利效应”。

在美国,有一种神奇的魔术牌,叫“斯万高利”,之所以说它神奇,是因为它真的具有魔术般的功效。

表演者先将牌摊开让观众看清楚每张牌都是不同的,然后让一名观众随机抽出一张,假如他抽到的是红桃K,他不用告诉表演者,把牌再放到整副牌中。表演者任意洗完牌后大叫一声“斯万高利”,然后摊开牌,观众就会发现每一张牌都变成了红桃K。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斯万高利效应”。

“斯万高利效应”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遭受心理挫折后,如果不设法及时排解,而是任由挫折感在脑中像红桃K那样繁殖、增强,最终使自己所做之事皆带着挫折与失败的阴影,这就是心理上的‘斯万高利效应’。”

事实上,不仅仅是孩子,即便成年人在遭到挫折时,也会产生很多消极的想法。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但如果人们不及时想办法遏制这些消极的想法,便会产生一种很可怕的心理效应。

所以,家长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并帮助孩子及时消除挫败感,转而用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

然而,事实上,乐观的心态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但是可以培养。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般只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商,而忽略了影响孩子一生的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孩子健康的心理。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呢?

1.勿对孩子控制过严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则有可能压制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为此,家长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只有从小享有选择权,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快乐和自在。

(1)让孩子有时间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孩子一旦喊叫、跳跃,父母便会想办法制止,孩子只好越来越乖了。但由此产生的是:孩子的热情和活力一点点丧失,孩子的心灵也受到了压抑。

(2)让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受伤,便禁止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其实,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长时间下去,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家长应让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因为良好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技能,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观。

(3)允许孩子开怀大笑。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咧嘴大笑,便会立刻制止并进行说教,因为在这些家长看来,咧嘴大笑是不礼貌、没素质的表现。然而研究表明,开怀大笑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它可以帮助人们排解情绪,缓解压力。所以家长要允许孩子开怀大笑,以让其排解不良情绪,释放学习压力,形成乐观的性格。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为此,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适宜结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

3.让孩子拥有适度的自信

拥有自信与快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一个因智力或能力有限而充满自卑的孩子,家长务必将其长处发扬光大,并审时度势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来自家长和亲友的正面肯定无疑有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4.创建快乐的家庭气氛

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学语之前就能感觉到周围的情绪和氛围,尽管当时他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由此可见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

心理小贴士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人生阅历是有限的,因此,在遇到挫折时,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挫败感,只能任挫败感在头脑中蔓延、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形成悲观的性格。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孩子“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人们常说:“自古英雄多磨难。”这句充满智慧的警句,生动地说明了一点:父母从小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实践告诉我们,要教育好下一代,除了要教孩子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人只有经历过挫折,并拥有顽强的意志力、忍耐力和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才会获得成功,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对孩子的一生是大有益处的。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其自己解决,孩子几经如此“折磨”,将来就不会像温室里的花朵那样不堪一击。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不仅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领袖,更是一位好母亲、好老师。她在教育儿子拉吉夫的过程中,曾有这样一次经历:

拉吉夫12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医生建议他做手术。手术前,医生和甘地夫人商量术前的一些事,医生认为可以通过说一些安慰的话让拉吉夫轻松面对手术,比如,可以告诉拉吉夫“手术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然而,甘地夫人却认为,拉吉夫已经12岁了,应该学会独立面对了。于是,在拉吉夫被推进手术室前,她告诉拉吉夫:“可爱的小拉吉夫,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所以,你必须勇敢地承受它。”

手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他勇敢地承受了这一切。

关于孩子的教育,甘地夫人有自己的心得。她认为,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阳光就有阴霾,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快乐,也就会有坎坷。而一个个性健全的孩子就要接受生活赐予的种种,这样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未来生活的各种变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甘地夫人法则。

的确,困难和挫折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孩子将历经“艰难困苦”,最终“玉汝以成”。没有尝过饥与渴的滋味,就永远体会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经历过苦难,就永远感受不到什么叫幸福。尽管每位父母都不想让孩子经历苦难,希望他们的人生路上充满欢笑和鲜花,但生活是无情的,每个人的人生路上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苦难,畏惧苦难的人将永远不知何谓幸福,也感觉不到幸福。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论孩子将来干什么,都要从小培养孩子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的能力,不能一味地将他们视为掌上明珠,不让他们受一点儿委屈,以为多给孩子方便,少让孩子遭受挫折就是爱孩子。实际上,这是过早地剥夺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创造力培养的机会,导致他们长大后陷于平庸和无能。同时,家长还要考虑到孩子有一定的依赖性,对孩子放手固然正确,但要适度,因为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有限。当孩子受挫时,家长要告诉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就给了孩子一种肯定,此时的挫折教育才是最有意义的。

父母要想让孩子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立足,必须从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教他们敢于面对挫折,不怕失败,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勇于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炼,这也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心理小贴士

挫折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古今中外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挫折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磨炼意志、形成自我激励机制,有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这正是孩子成长所不可缺少的“壮骨剂”。但挫折教育也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父母应引导和培养孩子在不同情境下战胜挫折的应变能力,激发孩子的知识积累和大脑潜能,激发他们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获得可贵的人生智慧和坚忍的意志品质。

勤俭节约的美德不可丢

古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任何一个孩子要想成才,就必须历经“艰难困苦”,最终方能“玉汝于成”。所以,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到所需要的东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才懂得珍惜,这对于孩子的自立自强也是一种磨练。关于这一点,有个著名的“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又称为“制轮作用”。这一理论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难,即是说由奢入俭难。因为一向过着高品质生活的人,即使实际收入降低,多半不会因此马上降低消费水准,而会继续保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准。即消费“指标”一旦上去了,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一旦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对于欲望,我们没有办法禁止,但一定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乃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必须节制。如果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过度地放纵奢侈,没能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不仅会使自古“富不过三代”之说成为必然,也会使自己变得骄奢淫逸、不思进取。

在西方国家,很多成功企业家虽然家境富裕,但依然对子女要求极严,从不给孩子很多的零花钱,甚至寒暑假还让孩子四处打工。这些企业家并不是苛求子女能为自己多赚一点儿钱,而是希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懂得俭朴和自立。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中国,有些成功人士也将勤俭节约作为孩子性格培养的重要方面。

董建华是世界船王董浩云的儿子。然而,董浩云虽然是首屈一指的大富豪,但在子女的教育上一直很严格,从不娇惯孩子。

正因为父亲严格的教育,董建华从小就很节俭。读书期间,他每天都会乘坐公交车往返于家里和学校,从不因为自己是富豪的儿子而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毕业以后,所有人都以为他会接手父亲的生意,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接受父亲的安排,进入了美国通用汽车做了一个普通的职员。

父亲告诉董建华:“小华,我不怀疑你是个有理想的人,但我担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够,你不要觉得自己有依靠,你必须主动去找苦吃,磨炼自己的意志,接受生活对你的种种挑战,并战胜它。”

董建华听从了父亲的话,在通用的四年,他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不仅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还学会了怎么与人打交道,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今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呢?

1.多劳动,认识劳动的价值

在美国,不管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家里剪草、送报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

在瑞士,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被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

德国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2.物质生活避免奢华

物质生活的奢华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获得自我满足感,这就是贪婪者大多不快乐的根本原因。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一些孩子在物质生活水平急速发展的社会,却形成了一种“唯钱是亲”的不健全人格。这主要原因是生活的环境过于优越,孩子不知道何谓“吃苦”。

心理小贴士

尚未成年的孩子,正处于个性定型的重要阶段,由于个性极不稳定,从而影响了个人素质的高低。作为父母,只有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孩子才能学会珍惜,才会具有吃苦的精神和毅力。

盲从心理:孩子盲目追星怎么办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跟上“时尚”与“潮流”的步伐已经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属,很多孩子也纷纷把追逐时尚作为重要的生活内容,有些孩子甚至盲目追星。这一点,在那些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不难发现,现在的校园里,学生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明星和偶像,而且很多孩子为追星变得疯狂,他们盲目地“随大流”,疯狂地收集明星资料、相片和唱片,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既浪费钱财,又浪费时间。为此,很多父母不知如何是好。

事实上,无论是成人也好,孩子也罢,都需要一个目标,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正如“没有星星,宇宙将漆黑一片”一样。年轻人需要榜样,偶像肯定是某个领域的杰出代表。英国一项研究表明:名人崇拜可能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认为,那些十几岁的追星族,通常能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得很好并且拥有较好人缘,这是因为名人效应在他们的成长和交际过程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盲目地追星,还是会使孩子的生活陷入漫无目的之中。对于孩子盲目“追星”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对此,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方法一: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目标与理想

实际上,追星现象在那些学习成绩差、没有目标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在同学们心中树立形象,他们刻意模仿明星们的作风,收集明星们的信息,通过这些炫耀自己的能干、消息灵通,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而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明星的关注度会小很多,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树立威望的资本——学习成绩。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让其树立学习目标,当他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多精力“追星”了。

方法二:让孩子“追星”“追”得有意义

父母不可否定孩子的追星行为,但你要告诉孩子:“追星”要“追”得有意义,不可盲目地做一些“傻事”。那么,怎样“追星”才算有意义呢?就是说在“追星”的同时,学习别人的那些高贵品质。许多明星的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他们之所以会成名,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由此可见,许多明星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你可以举一些能启发孩子的明星例子,比如,郑智化:他虽然是残疾人,但他身残志坚,毅然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演艺。他靠坚强的意志,唱出了许多好听的歌,如大家都熟悉的《水手》。

当你告诉孩子这些后,他们就会有选择性地寻找自己心中的偶像,而不会盲目“追星”,同时,他们会学习这些明星身上的那些可贵品质,这就是“追星”的意义。

方法三: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取向,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美

培根说:“人一旦过于追求外在美,往往就放弃了内在美。”很多孩子之所以追星,完全是因为他们被明星俊美的外表打动,于是,他们刻意地模仿明星的穿着。这是因为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丑,所以,父母要对孩子进行一些价值观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当孩子对审美的标准发生改变以后,也就理智多了。

心理小贴士

现代社会,追星族中,学生占大多数。盲目地追星,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追星,让孩子理智地认识追星,这样,孩子就不会盲目地跟在明星后面,而是行动起来,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为自己的梦想努力!

让孩子正确认识“不公平”

生活中,我们总是强调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等,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公平的。人的心理常常受到伤害的原因之一,就是期望每件事都应当公平。基于这种想法,人们一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便开始抱怨、发泄内心的不满,而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苛求绝对的公平,这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成人尚且如此,人生观、世界观尚不完善的孩子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有一个著名的“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要远行。临出门时,他交给三个仆人三锭银子,并吩咐他们:“这是我给你们做生意的本钱,等我回来时,你们再带着所赚的钱来见我。”

过了一段时间,国王回来了,他的第一个仆人说:“陛下,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国王很高兴并奖励了他10座城池。

第二个仆人报告说:“陛下,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5座城池。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陛下,你给我的银子,因为害怕丢失,所以我一直包在手巾里,没有拿出来。”

国王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便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了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后来,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之为“马太效应”。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马太效应也处处存在。而在孩子们的世界里,“马太效应”的作用多数是消极的。

例如,在一个班级里面,那些尖子生,老师就会认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是优秀的,并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于是,在这种激励下,他们的表现会越来越好,而那些学习成绩差、调皮的学生,就会受到老师的冷落、同学们的孤立等。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学校遭遇了这样的不公平后,便会向父母抱怨,认为老师偏心,因为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犯错时,老师只是一笔带过,而自己犯了一点儿无心的过错却会被老师严厉批评,甚至叫家长。渐渐地,孩子们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这对于师生关系很不利。对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不公平”。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避免孩子总是提及别人。父母要引导孩子不要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而应该学会关注自己,这样,就不会因为比较而产生不公平的心理了。

其次,让孩子多关注生活中快乐的事。生活总有太多的不如意,但当孩子学会关注生活中那些令人如意,令人高兴的事情时,孩子就会豁然开朗。而且,当生活中的诸多快乐接踵而至时,即使没有一个好天气,孩子也会感到内心的喜悦。

总之,作为父母,你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公平,没有百分之百的公平,越是苛求所谓的公平,越觉得自己正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凡事要摆正心态,要把注意力放到重要的事情上面,不必苛求百分之百的公平,否则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心理小贴士

在孩子看来,很多事是绝对的,他们希望得到绝对公正的待遇。而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绝对的公平的,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一定要学会摆正自己的心态,要注重自己的生活,不要把眼光放在他人的表现上,否则,就是自寻烦恼。 04/82KkpLv8lEIjeLLDZOWJr7yBnKjjI7LTNDw+DuItNY0+05fZkR2EIfRnP3La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