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该如何面对这种形势?选择“内卷”?肯定算不上一个好策略,这会导致恶性循环。转型升级?说起来容易,往哪里转,怎么升,都是问题。要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首先要对这种局面做理性、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波特五力分析法。
波特五力分析法,又叫作波特五力分析思维模型。它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79年设计并提出来的,旨在帮助企业评估在其行业中发挥作用的竞争力量,并参与战略规划。其中的“五力”,即波特给出的决定一个特定市场竞争强度的五种力量(图2-3),分别为: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图2-3 波特五力分析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属于外部环境分析方法中的微观分析,主要通过对某个产业的盈利能力和吸引力进行静态扫描,来说明该产业中的企业的平均盈利空间。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明确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并找到战略方向。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即指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当企业向供应商购买原料时,供应商会尽可能以较高的价格出售,而采购的企业则希望压低价格。这时,就比较考验双方的议价能力了。一般来说,议价能力强的供应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
例如,有的企业要求先收款再交易,有的企业在交易完成后仍收不到款,其实,这体现出了议价能力的差别。
那如何判断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呢?关键把握两点:一是看供应商所处的行业地位,如果其市场地位稳固,而且不受市场激烈竞争影响,则其议价能力较强;二是看其产品或服务的可替代性,如果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较稀缺,或是以同样的价格很难买到品质相近的产品与服务,则其议价能力就强。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顾名思义,就是作为买方或是采购方,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通常,购买者议价能力越强,越可以压低价格,或是以同样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与服务。由此可见,不同的企业,因为议价能力不同,会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成本,甚至是竞争力。
影响购买者的议价能力的关键因素有以下两个:首先是购买数量,购买数量越少,议价空间越小,购买数量越大,议价空间越大;其次是产品或服务的稀缺性,如果要采购的产品或服务无法被替代,则买方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因为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替代品。
新进入者的威胁主要是指,由于某个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会不断有新的竞争者进入,因为这时市场已经相对饱和,为了生存,市场的参与者只能不断压低自己的利润,从而使整个行业的利润被拉低。
一般来说,新进入者威胁程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这些障碍包括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二是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常见的反应包括降价俏促、加大宣传力度、推出新产品等。
它是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中的一种力量,会对生产或销售被替代品企业的竞争地位和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威胁的大小与替代品是否存在和替代品的价格、产业的技术进步、政府管制等有关。威胁越大,产业平均利润率和产业结构吸引力越低。
打个比方,现在有两家企业,它们处于不同的行业,按常理,它们之间不会产生竞争关系。但事实是,它们之间也有可能产生竞争。为什么?它们之间的竞争源于替代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手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诸如数码相机、计算器、收音机、MP4、DVD、字典、钱包等。
为了降低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只有三种选择:要么提高产品质量,要么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要么使其产品具有特色。
大部分行业内部存在大量实力相当的竞争者。他们的竞争主要体现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当同行业的竞争者数量越多,而且规模与实力不相上下时,市场竞争的规则越公平,所带来的创新战略机遇也越多。所以,在制定竞争战略时,要善于利用这种竞争。
通常,当某个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较大时,会呈现这样一些特征:行业进入障碍较低,势均力敌竞争对手较多;市场趋于饱和,产品销量增长放缓;行业内降价、促销活动逐渐增多;各企业的产品在性能、价格、服务上差距不断缩小。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一种理论思考工具,而并不是可以拿来就用的实操战略工具。在进行战略分析时,该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全面考察自身资源与行业环境,洞悉自身的核心优势,在此基础上,做到内外兼顾、动态平衡,才能制定能匹配竞争环境的企业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