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法中的年与岁

“年”这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它的本义是年成,也就是五谷成熟的意思。对于生活在北半球中纬度的中国古人来说,年反映的是四季轮回的周期长度,它是自然界中比较长的时间周期之一。实际上,古人早就明白,植物之所以有生长成熟的周期,源于太阳光照的变化,所引发的地面环境的改变。因此,说到底,年反映的是在地面上观察得到的太阳的长周期运动规律。

在地球上观察,天空中的太阳沿着固定的线路运动,这条路径称为“黄道”。太阳在黄道上每年运动一周。我们只要能够度量太阳沿着黄道运动一周的时间间隔,就能确定一年的长度了。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度量呢?

黄道在天空中是一个假想的大圆,它与天上的赤道这个大圆并不平行,二者有两个交点,一个叫作春分点,一个叫作秋分点(图1-2)。在一年中,只有在春分日或者秋分日,太阳才直射在地球的赤道上。从春分到秋分的这半年中,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经历夏季;而在从秋分到春分的这半年中,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经历冬季。

在现代天文学上,就把太阳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上的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叫作一个“回归年”。这个回归年,就是历法上一年的时间长度。可见,在现代天文学上,一年开始于太阳经过春分点的时刻,结束于它下一次经过春分点的时刻。

在中国古代,则与西方稍有不同,我们的先人把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冬至点的时间间隔,称为一“岁”,它的长度同样也是一回归年。

图1-2 传统星图中的黄道和赤道

为什么中国古人会把冬至这一天作为一岁的起始呢?这与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观察方法“立杆测影”有关。

太阳格外刺眼,它的运动轨迹无法直视并且在天空中标示出来,然而,阳光照在物体上投下的影子却是可以观察的。高山、树木、房屋乃至人体,这些有形之物,白昼晴天的时候在阳光下都会有投影。古人在观察日影的时候发现,在一日中,太阳的影子长度是会变化的,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每天在正午的时候影子最短。

古人就把在一天内,日影最短的时候,太阳所处的方位定为正南方。我们知道,中国人的房屋最讲究朝向,古代重要的建筑物都会面朝向正南方而建,因为这样的话,房屋接收到的阳光最充足,那么靠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方向,就是十分有效和便捷了。这就是利用太阳影子确定方位的办法,古代称为“正方定位”,一直沿用了几千年。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地磁与地理的正南北之间存在夹角,因此在实践中,要找到某地的正南北方向,单靠指南针是不行的,而观测太阳就是一个好办法。

立杆测影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圭表测影”。圭表也是我国古代典型的观天仪器(图1-3)。

图1-3 圭表用来测定每日正午时的日影长度

古人发现,除了在一日之内,日影的长度会不断变化之外,在不同的季节,正午时刻的日影长短也不一样。

郑玄在注《周礼·春官·冯相氏》时说:“冬至,日在牵牛,景丈三尺;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这说明在周代的时候,古人就用圭表测出了冬至和夏至的日影长度。冬至正午的时候,影子最长达到一丈三尺,夏至正午的时候,影子最短达到一尺五寸。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夏至的时候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高度最高,而冬至的时候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高度最低的缘故。

这样看来,在一年中,只有在冬至这一天,正午的时候,太阳的影子最长。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容易确定的一天。因此,取冬至这一天作为一岁(回归年)的开始,是理所当然的。

既然可以通过观察日影来确定回归年的年长,而它只与太阳的运动有关。因此用回归年作为基础来定义一年的长度,这种历法就是一种阳历的历法。 Nr1DfzEc4z8KbYNyV/Xuh7FKjsuXnS7zxXW51J7FNS8RrO26epOV6z9CLQyyWK2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