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鸟类的迁徙

引起鸟类迁徙的原因很复杂,一般都认为这是鸟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不仅有遗传和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是对外界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与气候、食物等生活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候鸟对于气候的变化感觉很灵敏,只要气候一发生变化,它们就纷纷开始迁飞。这样,可以避免北方冬季的严寒以及南方夏季的酷暑。气候的变化,还直接影响到鸟类的食物条件。例如,入秋以后,我国北方大多数植物纷纷落叶、枯萎,昆虫陆续钻入地下入蜇或产卵后死亡,数量锐减。食物的匮乏导致以昆虫为食的小型鸟类不能维持生活,只有迁徙到食物丰盛的南方,才能很好地度过冬天,而以昆虫和小型食虫鸟为猎捕对象的鸟类也随之南迁。

天气的好坏、风向、风力的大小等均对鸟类的迁徙有较大的影响,较为适宜的是晴朗的天气,并有风力为3~5级的顺风。但春季迁徙的一部分鸟类,有时由于繁殖期的临近而急于赶到繁殖地,因此即使在十分不利的气候条件下,也会克服困难,继续迁飞。

更令人称奇的是,鸟群在迁徙时竟然能够飞行得十分协调,时而向左,时而旋转,时而如万马腾空跳跃,蔚为壮观。这种现象自从古罗马博物学家皮里尼首次对大雁等鸟类进行观察记录以来,已经被人们研究和探索了20个世纪,但至今仍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目前趋向于三种解释:一是“节能”说,根据“空气动力学”或“跑道”原理,鸟类在作“V”字形飞行时,把翅膀放在其他鸟类飞行时所产生的气流之上,就可以节约大约70%的能量,这对于躯体比较笨重的大雁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二是“信息”说,在鸟类群飞时,常有一只或几只有经验的领头鸟带路,领头鸟可以为鸟群提供食源、水源等可靠信息;三是“安全”说,认为大群鸟类集合在一起的时候,要比单独一只或仅有数只鸟的情况更容易发现敌害,因为在鸟群飞行或栖息时,只要其中有一只鸟发现敌害,它就会很快将这个信息以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传递给所有的鸟,鸟群就会立即采取应急的对策,或者迅速逃跑,或者一起鸣叫,将敌害吓退。

鸟类似乎有一种“返巢本性”,这种本能来源于它们对出生地的眷恋,这种本能帮助鸟类在第二年繁殖季节,顺利地返回旧巢。

曾有人捕获了一只雕鸮,在圈养13年之后,此人将它放回大自然,谁知,最后竟然在离它出生地不到2千米的地方再次发现了它。鸟类为什么有着千里识途的本领,一直是让人类感到迷惑的问题之一。它们靠什么来找到回家的路呢?是北极星吗?风、气候还是自身拥有人类现代才发明的“导航”系统?这始终是自然界中一个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

后来,科学家借助雷达、飞行跟踪器以及环志等技术测量到,鸟类在飞行时,往往主要依靠视觉,通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鸟类飞行还有一些其他的判断依据,如地形、河流、雷暴、磁场、偏振光、紫外线等;最近的研究还表明,鸟嘴的皮层上有能够辨别磁场的神经细胞,被称为松果体,就像脊椎动物对光的感觉器官一样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家曾对哺乳动物和信鸽进行了多次电磁生理学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松果体细胞能对磁场强弱的微小变化作出反应。

一般认为,在白昼迁徙的鸟类是根据太阳来定位的,夜间迁徙的鸟类是根据星空定位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鸟类拥有适应于空中观察的敏锐视力。

鸟类的迁徙绝非轻易之举。通常飞越一个宽阔的海面和高大的山脉后,其体重会减轻一半,大批当年出生的幼鸟在迁徙途中或到达迁徙终点后都难逃夭折的命运。在迁徙的途中来不及觅食、骤起的风暴、浩瀚的水域等,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这些生灵。同时迁徙时间的早晚也蕴藏着危机,太早意味着北方的生活环境还被冰雪覆盖,过晚则会有遭遇暴风雨的危险,而且还有无数人为的干扰:高大建筑物、无线电天线、灯塔与烟囱、与飞机相撞等,都潜伏在鸟类漫长的迁徙途中。 x+mLSZWkTiNgkBjtbEKlo3DslTRrRltzygXDccnwiwChAH/Q6SP8ur9jvW0QlRC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