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地球被海洋包围着,地球表面的71%被海洋占据。平常,人们把海和洋合在一起叫海洋,然而,你知道吗?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海和洋的主要差别体现在5个方面:即面积、水深、潮汐系统、受陆地影响程度以及沉积物。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2~3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会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
按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海可以分为边缘海、陆间海和内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是水流交换通畅的海,被称为边缘海,如阿拉伯海,日本海以及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等。深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相通的海被称为内海,如红海、黑海以及我国的渤海等。处于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是陆间海,如欧亚非大陆之间的地中海和中美洲的加勒比海。
世界主要的大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南冰洋最少。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地球上共有5个大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南冰洋,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千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水温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
当然海和洋是相互连通的,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海洋这个词代表着这个整体。例如,亚洲东部,以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一线把洋和海划开,东面为大洋,西面为大海。但是,在美洲西海岸的广阔水域,洋和海之间并没有岛屿和群岛分布,这种情况便根据海底地形来划分,陆架和陆坡所占据的水域为“海”,海以外的水域为“洋”。
总之,与陆地相连,海与洋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人们常说的海洋,是人们的习惯性称谓,它作为一个统称,其主体是海水,同时还包括海里的生物、临近海面的大气、围绕海洋边缘的海岸以及海底等。
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绝大部分都是蓝色的海洋,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北部的是北冰洋,港口最多的是大西洋……还有数不清的内海。那么,这些海洋都有什么特点呢?又有什么神奇的故事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不知你是否听过这样一句歇后语:“太平洋上的警察——管得宽”,这句歇后语本意是嘲笑他人爱管闲事、对他人指手画脚。但也指出了一个事实:太平洋确实很宽。这里的宽,指的是面积最大,太平洋的总面积达到18134.4万平方千米。这就意味着,太平洋覆盖着地球约46%的水面以及约32.5%的总面积,可以容纳4个亚洲、10个南美洲。因此,太平洋也被称为“地球第一大洋”。太平洋跨度从南极大陆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峡,西面为亚洲、大洋洲,东面则为美洲。南北最宽约15900千米,跨越151°纬度,包括属海的面积为18134.423万平方千米。
“太平洋”一词源于16世纪20年代,它的名称首先是航海家麦哲伦和船队队员们首先使用的。
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由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出发,然后往西进入大西洋,路上吃尽了苦头,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一行人到达了南美洲最南的一端,然后穿过麦哲伦海峡(这一海峡正是因为航海家麦哲伦而命名),这一海峡更是险恶,到处是狂风巨浪与凶险的暗礁,又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到达了麦哲伦海峡的西端,不过,这一番周折下来,他的船队水手已经损失过半,船也只剩下3条了。
3个月后,船队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不过这段航程让水手们甚为愉悦。因为他们再也没有遇到一次风浪,海面风平浪静,此时的他们已经进入了赤道无风带。饱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员高兴地说:“这真是一个太平洋啊!”从此,人们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
太平洋,北到白令海峡,北纬65°44′,南到南极洲,南纬85°33′,跨纬度151°。东到西经78°08′,西到东经99°10′,跨177个经度。南北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900千米。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海岸至亚洲的马来半岛,东西最长21300千米。包括属海的体积为71441万立方千米,不包括属海的体积69618.9万立方千米。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939.5米,不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4187.8米,已知最大深度11033米,位于马里亚纳海沟内。北部以宽仅102千米的白令海峡为界,东南部经南美洲的火地岛和南极洲葛兰姆地(Graham Land)之间的德雷克(Drake)海峡与大西洋沟通;西南部与印度洋的分界线为:从苏门答腊岛经爪哇岛至帝汶岛,再经帝汶海至澳大利亚的伦敦德里(Londonderry)角,再从澳大利亚南部经巴斯海峡,由塔斯马尼亚岛直抵南极大陆。
太平洋海盆可划分为3个区:东区、西区和中部。
东区:美洲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从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岛,除了最北、最南段峡湾海岸的岛群以及深入大陆的加利福尼亚湾之外,海岸平直,大陆棚狭窄,重要海沟北有阿卡普尔科海沟,南有秘鲁-智利海沟。
西区:亚洲部分结构复杂,海岸曲折,大陆东缘有突出的半岛,岸外有一系列岛弧,形成众多的边缘海。从北向南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群外缘有一系列海沟,北有堪察加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南有东加海沟、克马德克(Kermadec)海沟等。
中部:太平洋中部是面积宽广的海盆,是地壳构造最稳定的地区,海水深度一般在4570米左右。西经150°以东为东太平洋海盆,从中美地峡经科科斯(Cocos)海岭至加拉帕戈斯群岛一线以南是秘鲁-智利海盆和东南太平洋海盆。再向南越过东南太平洋海隆即为太平洋-南极洲海盆。这一海盆与西经150°之间的地区为太平洋-南极洲海岭。西经150°~180°,自东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马里亚纳海盆和菲律宾海盆;在新西兰与东澳大利亚之间为塔斯曼(Tasman)海盆,向南为麦加利(Macquarie)海岭,即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水下界线。
了解了太平洋的大致范围,孩子们,你们是否也感叹太平洋之“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