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二、洞仙歌

夏夜
【题解】

苏轼自序云:“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俱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独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足见本调始于五代后蜀。

【作者】

苏轼(1037—1101),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嘉祐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苏轼扩大词的内容,抒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等题材,无一不可入词。苏轼提高词的意境,开拓词境,提高格调,豪放词以外,也有清旷飘逸、空灵隽永、缠绵妩媚之作。其词“以诗入词”,首开词坛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的西昆体余风。后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注释】

①冰肌玉骨: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

②水殿:临水的殿堂。

③暗香:犹幽香。

④敧(qǐ):倾斜,歪斜不正。

⑤钗横鬓乱:形容妇女首饰不整,鬓发散乱。

⑥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

⑦庭户:泛指庭院。

⑧时见:常见。

⑨金波:谓月光。

⑩玉绳:星名。常泛指群星。

⑪屈指:弯着指头计数。

⑫不道:犹不料。

⑬流年: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译文】

冰做的肌肤,玉做的骨骼,自然一片清凉、没有汗味。轻风从水殿中吹来,充满阵阵的幽香。打开窗帘,一弯明月照到了她的身上。她还未曾入睡,只见枕头侧斜,金钗歪插在蓬松的头发上。

起床揣着她雪白的手,此时庭院周围都没有声音,只见到一些星星渡过银河去了。现在夜多深了?已经过了三更了。月色变淡,群星也已西沉。偶然间掐指算着西风还有多久会来,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偷偷地飞逝了。

【作法】

本调十四句六韵共八十三字,上下片截然相异。单从这样的数字,读者已经可以发现本调表现在音声上是极为和缓的。但和缓不意味着平淡,事实上,本调的节奏变化又特别丰富,从首次二段的九字、七字一韵,到其后十八字、十六字、十六字、十七字方始押韵,在在都展现了节奏的变化。一急一缓之间,在填词时当如何拿捏,便成为一门学问。九字、七字韵句尚且好说,之后的长句必然必须包含足够的意象撑起字数的要求,但又因为该长句只有一韵,故意象必须是对同一主题的描写,场景不能转换,写作者的“口袋”里是否有足够的词汇来将这些格子填满,也是一种考验;而又由于句子甚长,若用类似的口吻及结构将之填满,则未容易显得单调无聊,故应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这是对写作者的又一考验。对作者的第三重考验,在于上片次句及下片结处首二句,必须使用去声的领字。其中结处连用两个领字句,一反前面和缓的曲式,增添了几许急迫、紧张的感觉,仿佛前面的岁月静好终将被打破一般。如果说词是一种对往昔的追忆,是一种时间的艺术,那么本调的结处,便是时间及追忆的始动,如何将之写得流动、空灵,则是对作者的第四重考验。

【例词】

(五代)孟昶:“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贝阙琳宫恨初远。玉阑干倚遍,怯尽朝寒。回首处,何必留连穆满。芙蓉开过也,楼阁香融,千片红英泛波面。洞房深深锁,莫放轻舟,瑶台去,甘与尘寰路断。更莫遣流红到人间,怕一似当时,误他刘阮。”

(宋)黄庭坚:“月中丹桂,自风霜难老。阅尽人间盛衰草。望中秋、才有几日,十分圆,霾风雨,云表常如永昼。不得文章力,白首防秋,谁念云中上功守。正注意,得人雄,静扫河西,应难纵、五湖归棹。问持节冯唐几时来,看再策勋名,印窠如斗。”

(清)吴藻:“年时绣户,记清辉双照。香雾蒙蒙翠鬟绕。剩缕金裙在,无计留仙,仙去久、夜夜佩环声杳。穗帏银烛冷,如水凉秋,长簟空床梦多少。眉样又初三,印入妆楼,总怅触、画眉京兆。便月不长圆,也能圆,算第一伤心,有情天老。” KC88ddLmqGFJp/ccYXRcl6eZTsbDNDE4MxZ2GCLxwK7O1qwacVuSEVgleFUCqt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