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调最早系唐代乐曲,描述《全唐诗话》中所载的一则故事:“黄颇,宜春人,与卢肇同乡,颇富而肇贫。同日遵路赴举,邵牧宴颇离亭,肇驻蹇十里以俟。”“燕”同“宴”。
张昇(992—1077),字杲卿,北宋政治人物、词人,陕西韩城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历任御史中丞,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兼枢密使等职,以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最后以太子太师荣衔退休。卒谥康节。张昇长于写词,善于将写景与抒情结合。
①风物:风光景物。
②潇洒:悠闲自在。
③霁色:晴朗的天色。
④冷光:指江面反射的天光。
⑤蓼屿:蓼花盛开的岛屿。蓼花,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节常膨大,托叶鞘状,抱茎,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穗状花序或头状花序。
⑥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常见于湖泊、江河及其水渠、路旁。
⑦掩映:隐隐地显现出。
⑧客帆:客船上的帆。借指客船。
⑨酒旗:即酒帘。酒店的标帜。
⑩低亚:亚与压通,即低压。
⑪渔樵:渔人和樵夫。指隐居。
⑫闲话:闲谈。
这一带的水好像画一般,秋天里这些景物显得特别悠闲自在。水面直接天边,究竟水与天的分别在哪里呢?晴朗的天弓巴和江面反射的天光已经浑然一体了。在蓼花盛开的岛屿、荻花盛开的沙洲上,依稀见到竹篱和茅屋。
云朵边高高飘扬着客船的帆,烟波外酒肆的店招低低地悬着。六朝以来多少成败兴亡,都成了隐逸者闲话家常的材料。我惆怅地在高楼上远望,只见太阳默默地西下。
本调十二句八韵七十二字,上下片结构对称。特异之处在于除第五句外,全系仄起仄结之句子,在音声上显得较为激越而不能平;其中以平声收尾的第五句亦是仄起,在大量的仄句中,此句因此显得势单力孤,未能收到缓和情绪的功效,故而可以说本调较为适宜表达较为雄壮而带着哀叹、沉郁的主题,文字上也应尽量以厚重为主,不适合描写太过灵动的内容。
(宋)黄庭坚:“十载樽前谈笑。天禄故人年少。可是陆沉英俊地,看即锁窗批诏。此处忽相逢,潦倒秃翁同调。西顾郎官湖渺。事看庾楼人小。短艇绝江空怅望,寄得诗来高妙。梦去倚君傍,蝴蝶归来清晓。”
(清)顾贞观:“烟水晚来空阔。望处白鸥飞没。折戟沉沙磨不尽,中有小乔香骨。谁唤起凌波,欲语亭亭似活。钓罢绿蓑慵脱。叶底画桡轻拨。粗服乱头相对处,绝称淡妆浓抹。俗累此全遗,翻恐为伊消渴。”
(清)易顺鼎:“过了降旗无数。留着酒旗如故。儿女英雄哀怨事,都付吴船白纻。天堑险何曾,多少渔翁飞渡。山是愁痕吹聚。水是泪痕流做。青史成堆堆不了,堆作几堆黄土。如此好江南,让与斜阳来住。”
本调为温庭筠所创,义取《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首句不押韵的变体称为《一丝风》,又因毛文锡词有“桃花流水漾纵横”,故又名《桃花水》。本调变体甚多,少者三十七字,多者四十六字,尤须注意。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籍贯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积极参与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政治改革。文学方面,是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之古文运动的继承者及推动者,为古文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散文风格平易自然,韵味深美,诗歌风格平易清新,为宋诗奠下基础。在词的方面,欧阳修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人物,上承冯延巳的深挚,下启苏轼的疏俊、秦观的深婉,词风婉转而抑扬顿挫,风度雍容华贵,其中有些词吸收民歌腔调与辞汇,也有新意。
①呵手:向手嘘气使暖。
②梅妆:古时女子妆式,描梅花状于额上为饰。相传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
③离恨:因别离而产生的愁苦。
④远山:远处的山峰。亦用于形容女子秀丽之眉。
⑤流光: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时光。
⑥颦:皱眉。
清晨卷起了帘幕,上面带着淡淡的轻霜。我呵着双手,开始为自己涂上梅花妆。但因为想起与情郎离别所生的愁怨,所以不小心把眉毛画得太长了。
想起了过去的往事,为逝去的时光而惋惜,容易令人伤心。还没唱起歌就已经收声,本来想笑却皱起眉头,这样的情况最令人感到肠断了。
本调十句六韵四十五字,上片四句三韵二十四字,下片六句三韵二十一字,结构完全不类,体现在节奏上便是上片稍缓下片较急。从平仄来看,上片首次两句相对且收平韵,是极为和缓的开头,第三句失粘,意味着情绪开始波动,再以“三—三”结构的平句作结,显示了节奏虽已加快,但旋律尚未昂起的特点。因此,体现在文字上,上片以平铺直叙、搭建场景为宜,但在结处当先埋下情绪性的伏笔,以便与下片衔接。又,若分别以A、B代指上片结处的两个三字句的格律形式,则上下片之交是这样的格律形式:A、B。A,B,B,在词学上称为“流水格”,正如河流一样由缓趋急,随着句子的推进,情绪一层一层叠加,由低吟至于呐喊,然后进入结处。结处三句,前二个四言句当对仗,末句则需以四字总结前两个四言句,在音乐停止之时,收束住原本狂呼的情绪;但又由于结句与前句平仄结构完全相同,故在音声上会形成余音绕梁之感,营造一种虽然述说停止了,但故事还在继续的氛围。另外,《白香词谱》选的是本词的一种变体,历来倚此变体填词者较少,故例词中只收黄庭坚一例,另收两例较为常见的其他体例,以供读者参考。
(宋)黄庭坚:“旋揎玉指着红靴。宛宛斗弯讹。天然自有殊态,供愁黛、不须多。分远岫,压横波。妙难过。自欹枕处,独倚阑时,不奈颦何。”
(宋)柳永:“一声画角日西曛。催促掩朱门。不堪更倚危栏,肠断已消魂。年渐晚,雁空频。问无因。思心欲碎,愁泪难收,又是黄昏。”
(宋)晏殊:“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填词名解》:“《阮郎归》,用《续齐谐记》阮肇事。”所谓阮肇事,据《续齐谐记》云:“永平中,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见二女,颜容绝妙,便唤刘、阮姓名,因邀至家,设胡麻饭与食之。”刘晨、阮肇的故事在唐代时见于诗歌,故此调应创立于隋唐之间。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籍贯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积极参与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政治改革。文学方面,是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之古文运动的继承者及推动者,为古文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散文风格平易自然,韵味深美,诗歌风格平易清新,为宋诗奠下基础。在词的方面,欧阳修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人物,上承冯延巳的深挚,下启苏轼的疏俊、秦观的深婉,词风婉转而抑扬顿挫,风度雍容华贵,其中有些词吸收民歌腔调与辞汇,也有新意。
①南园:泛指园圃。
②春半:谓春季已过半。
③踏青:清明节前后郊野游览的习俗。
④人家:民家,民宅。
⑤慵困:懒散困倦。
⑥画梁:有彩绘装饰的屋梁。
春天已经过了一半,在园子里踏青的时候,感受到徐徐和风,风中有出游的马匹嘶叫的声音。此时初结的青梅像豆子一样大,柳叶像眉毛一样细,日照时间变长了,蝴蝶四处飞舞。
花朵上的露水变得多了,夜晚的雾气也将草压得更低,家家户户都垂下了帘幕。在秋千上玩耍得累了,脱下了外衣,此时屋梁上的燕子也回来了。
本调四十七字,首句起韵,全词除过片外,皆由平仄相同的七言五言句组构成,形成一种不断重复的声律,且每句的第二字都是平声,显示在情感上是较为低沉的。其中第二句、第七句都是“平平平仄平”的结构,更加显得情绪的低沉,在意境上应注意营造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但本词每句都押韵,声情较为急促,可见这样的低沉并不是一片死寂,更像是一种极力压抑却又不吐不快的低语。这阕词透过这股张力,若隐若现地展现作者欲说还休、又不吐不快的关怀。
(五代)李煜:“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春睡觉,晚妆残,无人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宋)欧阳修:“去年今日落花时。依前又见伊。淡匀双脸浅匀眉。青衫透玉肌。才会面,便相思。相思无尽期。这回相见好相知。相知已是迟。”
(宋)晏几道:“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衾凤冷,枕鸾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