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安全感是主观体验,自己才是唯一的标尺

安全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体验的标准是:

“我感觉到了才算,我感觉不到的都不算。”

什么是安全感?百度百科的阐释是:对可能出现的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相关情境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与可控感。

关于这一阐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视角,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安全感不是一个可以真切触摸到的东西,而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体验的标准是什么呢?即“我”感觉到了才算,“我”感觉不到的都不算!

有人把安全感喻为一个无形的壳,我们则是住在壳里的蜗牛。外面的世界是否安全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壳的状态”。如果壳太薄了或是裂了(自身有创伤),我们就会认为世界是不安全的,内心也会长出刺来。在受到假想的伤害之前,可能会率先刺伤他人,或是竖起一个“请勿靠近”的警示牌作为防御。

人生而不同,成长历程独一无二,对事物的感知也不一样。换言之,每个人的“壳”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这也使得很难给安全感下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定义。一个人的内心有没有安全感,其他人说了不算,只有自己才是唯一的标尺。

不少心理学流派曾对安全感的问题进行过深刻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作出了解释,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最终获得安全感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心理学家们对安全感的解析,也许其中的某些理论会戳中你的心。

医学心理学:阿尔维德·卡尔森

大脑的边缘系统内部存在奖赏回路,多巴胺会激活这一回路,从而驱使人们采取行动。安全感的缺失是因为多巴胺受体不活跃,体内的皮质醇增多,尿液中蛋白指标不正常,植物神经紊乱导致心跳、血压、脉搏等出现异常。

认知心理学:艾利斯

人是具有理智的动物,大脑会对信息进行加工,人也有责任和能力对自己的人生程序进行加工,个体的安全感是由自己的选择决定的。

社会心理学:班杜拉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有融入群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需要。安全感来自稳定的社会情感,也是社会情感建立的基础。想要拥有这种力量,需要走进人群,在关系中获得。

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

人的行为和意识不总是统一的,经常会出现脱节的情况。意识是无形的,摸不着、看不到,也不重要,怎么行动才是关键。所以,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与条件反射。

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人的主观体验比什么都重要。安全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也是成长的核心,是仅次于生理需要的根基。当有人无条件地关注你、接纳你、尊重你,你就会慢慢拥有安全感。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埃里克森、霍妮

当下的主观体验都是表象,那些看不到、想不起来的东西才是安全感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早年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和情感回应,没有被给予最基本的尊重和真诚的指导,就无法获得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且这种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之后。

关于安全感的各种心理学分析,有些你可能比较认可,有些你可能完全无感,这都是正常的,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你确定自己喜欢的、认可的角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运用,踏上并完成内在成长之旅。 +YoAmhwbSzsweYwUCW/mKBbH/9h9kBNfLQOk+FL/5HWTXXY79Gd6aw84+9JZAM1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