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5 回避依恋,害怕与人建立亲近的关系

当你放弃受伤的可能时,

你也放弃了幸福的机会。

David的初恋是从大二开始的,持续了两年之久。可无论是在刚开始交往时,还是在关系进入稳定期后,David始终觉得自己处于一种“爱无能”的状态,心里的某一部分是沉寂的、冷漠的、封锁的。

初恋女友对David倾注了真挚的情感,也做了不少动人的事,David只是表面上扮演出很开心的样子,因为他知道对方期望自己做出积极的反馈,实际上在大多数时候,他的内心毫无波澜,没有感动和开心,甚至会觉得有些疲惫和烦躁。

毕业那年,初恋女友和David分道扬镳。

此后,David也有过几次短暂的恋情,都是稀里糊涂地开始,又稀里糊涂地结束,没有持续太久,他似乎是在用热恋期的兴奋来掩盖“爱无能”的事实。直到去年冬天,David认识了盈盈,他对盈盈一直是若即若离,心直口快、性情坦荡的盈盈直截了当地挑明了这一点:“我觉得你在感情方面一直与人保持着距离,有时候我觉得你特别冷漠。”

David先是惊诧,后向盈盈坦言,说自己也感觉到了,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致。顺着这个话题,两个人开始深入探讨,David平生第一次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觉得心里像是有一面玻璃墙,什么都能看到,却阻挡着我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有时,我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和困惑……”说完后,两个人都沉默了,而后David忍不住开始流泪。

在沉默之中,David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些事。那时候,他还在读小学,家里的氛围一直都是死气沉沉的,父母的关系很紧张,冷战是常态;要是哪天开口说话了,迎来的也是大吵大闹。David的父亲性格暴躁,总是挑剔指责他人,母亲的情绪也不稳定。待在一个充满了压抑和焦虑的环境中,David一直被紧张不安包裹着。有时,一听到家门锁打开的声音,或是父亲用严肃的语气呼唤自己,David就会出现呼吸急促、手指颤抖、胃缩成一团的生理反应,那些原本再正常不过的生活细节,在David看来都可能是“暴风雨”的前兆。

David没有勇气,同时也没有做好准备,将过往的这一切告诉盈盈。可是,他仍然感谢盈盈,若不是她的追问,也许自己一直都没有机会意识到:有些事情,原本以为早已忘记,却不承想,它们可能会影响自己一辈子。

长期生活在一个时刻被无法逃避的焦虑感淹没的环境中,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我,个体就会在内心筑起一面墙,这面墙的存在意义就是实现“阻隔”——不去体会自己的情绪,不对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做出回应,不与他人探讨自己的感受,也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安全”。

像David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不太喜欢讲自己的事情,经常一个人独处,避免与他人亲近;与父母关系疏远,也不喜欢组建家庭、生养孩子;看似开朗随和,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与谁的关系都是淡淡的,一旦关系变得更亲近时,就想逃离。

日本心理学家冈田尊司说,这就是所谓的回避依恋:只要谈到承诺或长期的关系,就会压力倍增,原来对这段感情的热情,也会一下子消退。回避依恋的人内心存在一个假设:太过亲密或太过依赖,一定会受伤。他们并不是真的不在意朋友或伴侣,而是他们对受伤的在意更胜于关系。选择疏离,是对人际关系的不安;不敢投入情感,是害怕自己会受伤。

不难看出,回避依恋的核心问题在于“不安”,那要怎样才能缓解不安呢?

答案很简单——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尽管回避依恋的人在心里构筑起一面高墙,但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是渴望与人联结的,只是因为太害怕受伤,总担心遇到尴尬,或是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评价自己,才把人际关系推得远远的。

回避依恋的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内心的问题,重获安全感,唯一的方式就是建立稳定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局限于亲密关系,也可以是亲情、友情或咨访关系。

不要被自己想象的结果束缚,就如冈田尊司所言:“我们能够选择的不是结果,而是现在这个当下怎么活……一味地逃避活下去是一种方式,放弃逃避、毫不畏惧地面对伤害也是一种方式,就看你怎么选择……但无论如何,就算结果会失败,我们还是有挑战的自由。” Rl+LhOKafWpktwRa8pDkLUP094qQFqfPuV/3XLDgJ+xQ36XBdGR0kz5kKLpNqcL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