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三
认识智能(慧)健康管理

课件资源

案例导入:
“上海健康云”APP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蔓延全国,各地政府加强人员管控,上海市作为超大城市,随着春节后来沪(返沪)人员增加,各道口、口岸体温检测和健康登记的压力也逐步加大。为了提高来沪(返沪)人员通行效率,减少排队等待时间,请即将来沪(返沪)人员,在家中或者出发前,提前填报个人健康登记信息。来沪人员一是通过手机下载“健康云”APP,实名注册后进入“上海新型肺炎公共服务平台”,在“来沪人员健康信息登记系统”中填写。二是在微信中关注“上海健康云”公众服务号,进入“新冠防控”,在“来沪人员健康信息登记模块”中填写。填报成功后,即可收到填报成功的短信验证码。大家在通关时,可以向各道口和口岸测温工作人员出示短信验证码,快速通行。

那么“上海健康云”还做些什么样的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智能(智慧)健康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实施:

【理论知识(知识准备)】

一、健康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

(一)智能健康管理的概念

新医改(2009年4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激活了进展缓慢的卫生信息化,引来了各地数字医院和区域医疗网络的建设高潮,许多与医疗相关的IT新技术和新应用也随之进入医疗健康领域,智能健康管理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

1.概念

智能健康管理是整合医疗与信息技术相关部门的资源,研究健康管理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反馈等技术,实现区域一体化协同医疗健康服务,建立高品质与高效率的健康监测体系、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风险评价体系,进行健康评价、制订健康计划、实施健康干预等过程,达到改善健康状况、防止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最终实现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管理。

2.智能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1)智能健康管理是提高医疗健康服务的必然选择。

移动数字医疗和智能健康管理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相结合,推进信息科技和医疗技术相结合,开发提供用于个人和社区居民的卫星、智能、数字化人体穿戴式多参量医学传感器终端等医疗与健康管理设备,以移动医疗数字信息化技术管理为手段,为居民提供实时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的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档案实时的动态数据,形成自我健康管理及健康监测、健康风险评估和远程医疗协助有机结合的循环系统,实现对个体健康的全程监控,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与风险,为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智能健康管理是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智能健康管理能够充分发挥移动信息化优势,积极助力医疗行业打通内外信息孤岛,构筑医患沟通平台和健康信息共享机制,开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数字医疗服务产品及平台,制定信息标准和规范,培养智能健康管理人才,从而助推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发展。

(3)智能健康管理是进一步推广全面健康事业的需要。

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健康产业的大力兴起,为智能健康管理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等多项国家课题的研究与报告,为智能健康管理构建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交互、整合、开发的平台,推动了区域卫生资源互通共享,满足政府、企业和居民的需求。

(二)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是经过加工过的数据,它对接收者有用,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的、潜在的价值”。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有时也称作“现代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新学科。信息技术是信息高度发展的结果。

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属于起步阶段,属于朝阳产业,但大数据技术已被应用到健康医疗的各个方面。对于医疗机构,医疗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将帮助医疗机构科学决策,提高管理和诊疗水平,医疗大数据是和医疗信息化紧密相连的,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尤其是电子病历系统的完善,是实现临床数据分析的重要条件,同时大数据技术也将加速医疗信息化的进程;通过电子病历、病例交流共享、用药助手等实现精确诊疗,简化工作流程,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这是未来健康服务管理的新趋势。

二、健康信息标准体系

(一)电子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既涵盖了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因免疫、体检、治疗、运动、饮食等健康相关活动所产生的个人健康信息的数据,又涉及医疗服务、疾病防控、健康保健和食品安全、养生保健等多方面数据。健康数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面向医院的电子医疗档案(EMR)、面向区域卫生的电子健康档案(EHR)和面向个人的个人健康档案(PHR)。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健康数据的云数据化过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电子健康档案经过医疗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是医疗信息化中的重要医疗信息组织形式,医疗信息的记录、存储、传输和展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随着云和云健康的发展,电子健康档案的利用价值得到增值,同时云健康通过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医疗信息的组织和运作,可以利用原有的信息资源和组织形式,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便利,实现了医疗信息的封装和更大限度地医疗资源共享和利用。电子健康档案的构建,能有效利用原有医疗信息,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增值。

电子健康档案的特点:

①共享:电子健康数据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平台之间共享、流动,这是电子健康档案的重要特点。

②易于维护:医院传统的医疗数据存储总量不大,查找困难,而电子健康档案基于不同的IT系统,方便查找和维护。

③效率更高: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和流动性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④友好的用户界面:友好的用户界面是未未电子健康档案的关健。精确诊疗,简化工作流程,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

(二)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医院借助信息化技术转型,最终应该是为医院管理服务,并给患者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

传统医疗行业有几个突出的问题,比如大病小病都找三甲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十分有限,医生的精力也十分有限,所以无法充分发挥医生的价值。而医学的信息也不对称,预防、康复知识匮乏,缺乏病人的主动参与,医院传统的医疗数据存储总量不大,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医疗行业信息化水平差异比较大,医疗信息化水平不一。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发展,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区域卫生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区域医疗的关键是信息整合。2013年以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8年3月27日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面推进新医改,利用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使一定区域内各种卫生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重点建设卫生信息资源的交换、存储和共享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2.基于云平台的远程数字健康管理系统

远程数字化医疗健康系统通过采用一系列数字化技术和设备。连续、实时地采集患者的生理和病理数据,通过网络技术传送到服务器上,医生或健康服务提供商可以实时监控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况,及时做出反馈,使患者不必专程来医院就医,在家里就可以获得方便、快捷的医疗健康服务。

3.信息技术在医院健康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医院健康数据采集的关键信息技术包括条形码技术,以及与HIS、CLS、PACS等系统进行数据共享的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在健康档案存储中的应用等。

4.医院患者健康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具有的三大基本特征包括: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总的来说,互联网主要解决人与人的互联,连接了虚拟与真实的空间;物联网主要解决的是物与物之间的互联,连接了现实与物理世界。

居民健康管理包括健康指标监测(如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智能健康预警、居民健康档案、健康常识等。

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患者相关信息的一系列管理。其中主要有:对患者身份的管理;对患者诊疗的管理;对患者查询的管理;对危机预警的管理。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体检、评估、预防、咨询等方式,使处于亚健康的个体自未病到疾病的轨迹以数字化形式表达,并提出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最大限度实现健康促进和早期预防。医疗物联网能及时监测慢性病患者身体指标变化,慢性病患者使用时可自动收集数据信息,传到医疗中心的个人健康档案中,进行实时健康管理。

三、“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

(一)互联网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是把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现代化医疗方式,它是面向社会的、全面的医疗信息、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的复杂系统。包含以下3个方面:

1.数字健康(eHealth)

eHealth是记录健康信息,通过互联网和其他相关医疗信息化系统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使个人主动参与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提高医疗机构向患者传递医疗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2.移动健康(mHealth)

mHealth是通过各种贴身的微小型化、低功耗感知设备采集生命体征和情境数据,经由智能网关利用无所不在的泛在通信网络连接到健康医疗“云”服务系统。从而实现患者和健康医疗服务提供方之间端到端的远程医疗或“虚拟”健康护理服务,包括个人健康管理、慢性疾病预测和监护、出院及术后康复指导、在线咨询等。

3.智能健康(iHealth)

iHealth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心脏病、糖尿病等常见重大疾病的特征参数与诊断模式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和统一数据交换技术、健康数据中心的云存储技术、区域化协同健康服务体系的云计算技术、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和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移动健康管理的多媒体交互技术、数字健康的信息安全体系等。

(二)互联网移动医疗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mHealth最早用于紧急医疗支持。大多数的应用是集中在传输疾病的主要特征参数,如远程心电(ECG)对心脏病的诊断。最新的研究一部分集中在支持紧急医疗服务,即提供创伤平面图像或视频传输(如超声);另一部分集中于集成系统以用于针对特定的紧急情况,如脑卒中。

移动电话的普及为运用移动医疗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了关键的基础。过去,阻止移动医疗成为现实的障碍是网络连接、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低成本和低功耗等要求。但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普及,无线通信技术对移动医疗的制约已经不再是问题。

1.健康状况监测和信息收集

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便携式的医疗检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和记录健康管理者自身的身体状态,实现实时数据共享,实现了健康数据收集的多元化和健康档案管理的云存储。

2.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

移动医疗的发展为人群大数据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条件,是健康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云计算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可以弥补过去流行病学相关研究的不足。

3.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

在现代健康管理系统中,依靠移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人们可以很轻松地获得健康信息。就诊时可以通过相关医院的APP自助挂号、预约。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可以利用网络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干预方案,实现慢病的健康管理。

四、可穿戴技术及其应用

(一)可穿戴设备的概念

可穿戴技术是一种主要探索和创造能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进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设备的科学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的创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把多媒体、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等技术嵌入人们的衣着中,可支持手势和眼动操作等多种交互方式。

可穿戴技术可以通过“内在连通性”实现快速的数据获取,通过超快的分享内容能力高效地保持社交联系。摆脱传统的手持设备而获得无缝的网络访问体验。健康领域是可穿戴设备应该优先发展的领域。可穿戴医疗设备是指可以直接穿戴在身上的便携式医疗或健康电子设备,在软件支持下感知、记录、分析、调控、干预甚至治疗疾病或维护健康状态。可穿戴健康设备本质是对于人体健康的干预和改善。

(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

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意义在于植入人体、绑定人体,识别人体的体态特征、状态,时刻监测我们的身体状况、运动状况、新陈代谢状况,还会让我们动态、静态的生命,以及体态特征数据化,其真正价值在于让生命体态数据化,可穿戴医疗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血糖、血压、心率、血氧、体温、呼吸频率等人体健康指标,以及人体基本的治疗。

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卫生领域主要应用于健康监测、疾病治疗、远程康复等方面。

1.健康监测

健康观念已深入人心,人口的老龄化及医疗资源的紧缺,使得医疗健康监护备受关注。市面上的可穿戴监测设备主要以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为主,具有可操作性强、便于携带、外形美观的特点。主要的功能有:计步、生命体征检测、血糖监测、能量消耗及睡眠监测等功能。

2.疾病治疗

可穿戴设备用于康复疾病的治疗多处于研究与评估阶段。例如,穿戴式体外自动除颤仪,可用于高危心脏病患者,在危急时自动除颤。临床上还有不少穿戴式外骨骼康复辅具的出现,如手外骨骼、上肢外骨骼、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可以有效地帮助康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3.远程康复

可穿戴设备不仅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家庭康复,还可以扩大康复人群,减少就医压力,并及时把控患者病情。

临床中常见的可穿戴医疗设备有连续血糖检测仪、心电图检测仪、脉搏血氧仪、血压检测仪、助听器、药物输送仪、除颤仪等。

(三)可穿戴设备的特点

1.可穿戴性

用户长时间“穿戴”,应用各种传感器采集用户体外数据或生理参数,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2.智能移动性

长久有效采集数据,并最终传输到移动终端和网络云端。再加上无线通信技术的多样化发展使得智能穿戴设备更具智能性和移动性。

3.人机交互性

实现人机互动,更精准采集和分析用户数据,在云存储、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精准评估用户生理状况,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应用前景广阔,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造成医疗需求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资源供给严重短缺,尤其在偏远地区。供需缺口为可穿戴医疗设备发展带来机遇。未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将不仅接受药物治疗,还接受包括远程监测、远程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管理和可穿戴式给药在内的整体疾病管理方案。

(四)可穿戴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可穿戴设备具备极大的创造空间,只要能根据人体各部分的功能做出合理的设计,产品能够以任何形态出现。

1.应用的基本原则

从健康监测目的出发,应用可穿戴技术、设计可穿戴设备,要充分考虑身体穿戴部位的生理信号特性,保障安全性、可感测性、可调控性,以及信号的稳定可靠性等。主要原则包括安全性、可感测性、可调控性、信号的稳定可靠性、数据无线化、管理自动化、分析智能化、服务个性化。

2.应用的主要类型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形态对于人体来说,从头到脚几乎全部覆盖。如以头颈部为支撑的头盔、头带、眼镜、耳机、项链、项圈;以手部为支撑的手套、手表、手环、腕带、戒指;以脚部为支撑的鞋袜和其他佩戴饰品。除此之外,还包括服装、背包、钱夹、拐杖、配饰等,甚至还涉及医疗健康领域中许多植入人体内部的微型传感设备,以及能提升人体负重能力的机械骨架等。主要类型见表1-3-1~表1-3-3。

表1-3-1 智能服装的主要类型

表1-3-2 智能佩戴的主要类型

表1-3-3 智能配饰设备的主要类型

3.应用的主要环节

可穿戴技术可以应用于个体健康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感知测量、分析评估、预测预警、控制干预等。

(1)生理指标的感知。

①实时自我测量。随时随地进行生理指标、睡眠情况、日常活动、饮食习惯、周围环境等健康信息的监测,为健康管理提供长效的监测数据,便于健康状态精确评估、健康风险及时分析和预警。

②实时远程监护。结合移动互联网,实现生理指标的远程监护,为家庭监护和社区监护提供有力支撑。

③生理指标的评价。进行监测,为健康管理提供长效的监测数据,便于健康状态精确评估、健康风险及时分析和预警。

④实时远程监护。结合移动互联网,实现生理指标的远程监护,为家庭监护和社区监护提供有力支撑。

(2)生理指标的评价。

横向偏差分析、纵向偏差分析、变异性分析。

(3)健康干预。

生理指标的感应测量是基础,评估分析是手段,维护国人的身心健康才是健康管理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要有一系列的健康干预措施和手段(表1-3-4)。

表1-3-4 健康干预措施

可穿戴技术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广泛、前景光明,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标准、信息安全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推进。

五、远程医疗及移动APP应用

(一)远程医疗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改善的同时,健康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应运而生,并在全球卫生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远程医疗传统定义是使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提供医学信息共享和医学诊疗服务,包括远程疾病诊断、远程患者咨询及护理、远程健康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虽然远程医疗概念的出现早于物联网概念,但远程医疗涉及的主要技术均属于物联网技术范畴,因此,远程医疗也可描述为采用物联网技术跨越空间障碍,提供非现场的实时医学支持与医疗服务活动。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远程医疗服务如远程医疗视频会诊、远程生命体征监护、远程健康教育、在线医疗保健咨询、网上预约挂号等,这些应用服务的研究开发,突破了传统医疗的距离限制,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促进了医疗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二)轻问诊移动APP应用

有身体不适的时候,及时去医院看医生是必要的,但有时感觉并没有那么严重,或者仅仅出现了轻微的初期症状,自己觉得去医院排队挂号麻烦,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3G/4G/5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普通用户通过移动应用软件进行求医问药成为移动医疗中的一个新兴类型。移动医疗类APP的出现,可帮助人们通过移动终端寻求医疗资源,了解疾病诊疗、用药及康复信息,与医生进行在线交流,实现对疾病的轻问诊。

轻问诊主要内容涉及医疗咨询、疾病查询、预约挂号、药品查询、症状自查、检验信息、健康资讯等。其服务形式包括提供知识库查询、非实时专家咨询、知识宣教、信息推送等。其中非实时专家咨询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的智能性,允许并鼓励用户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语音等多种媒体形式向专业人员描述疾病情况,部分APP还提示规范用户该如何表述,当问题得到回复后,通过手机短信提醒用户及时查看;预约挂号可以帮助用户查询各个医院、各个科室、各位专家的门诊号源信息,并实现在线预约挂号服务,信息推送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服务,实时为用户提供各类资讯和信息服务。

1.典型的轻问诊APP

典型的轻问诊APP,具有以下功能:

①智能导诊:采用疾病推导引擎,从大众熟知的症状和体征入手,按部位选择(支持多选)并智能推导出可能的疾病、症状、疾病关系型数据库,加上独有的决策树模型算法,充分保障了导诊的科学性和便利性。

②对症找药:收录专业的疾病描述及治疗方案,提供众多医生推荐的常用药品。

③家庭药箱:收藏家庭常用药品,根据家人服药情况,智能提醒用药安全警示。

④服药提醒:给长辈设置服药提醒,再也不用担心家人忘记服药。

⑤虚假药品曝光:鉴别和举报虚假医疗广告,不再上当受骗。

⑥附近药店:根据用户位置,智能提示周边药店信息,一个电话即可找到想买的药品。

⑦条码扫描:通过扫描药品包装盒条形码,可快速查看相关药品保健品说明。

⑧健康记录:随时随地记录本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信息,支持文本、图片、音视频及物联网数据接入,健康数据既可以储存在本地,也可以同步到远端或分享给授权的医务人员,为个人健康管理及远程医疗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⑨患者教育:健康教育数据库包含常见问题及正式答案,全部由临床专家收集和编撰,涵盖了所有可能涉及的健康及疾病话题,深入浅出,科普易懂。基于医学词库的专业分词搜索引擎可以帮助用户迅速找到所需的答案,从而使稀缺的专家资源惠及最广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

⑩“医生众包”抢答:“医生众包”抢答的方式,将用户的提问放入相关科室的问题池,科室中的空闲医生可领取该问题回复,凭借后台医生的庞大数量,确保了所有问题均可在30min内被回答,解决了网络咨询“即时性”的问题。

2.药店类轻问诊APP

药店类轻问诊APP提供精准、快捷、专业的健康信息服务,包括数万条药品信息、全国范围的药店信息、名药厂信息、完善的症状库和疾病库、全面的养生保健知识,以及每日最新健康资讯、健康管理等功能,致力于让大众过上更健康的生活。其提供的主要功能服务如下:

①多种药品概述、说明书、药厂信息、网友报价、点评等信息,一键搞定。

②周边药店、周边医院、周边大夫,为您购药就医提供方便。

③强大的医院和大夫查询系统,无论是按地区、疾病、科室都能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合适的医院和大夫。

④提供时下最新最全的医保药品目录。

⑤多种中药材和中药方剂,让您采中医之精髓,科学滋补调理。

⑥急救知识让用户在突发情况下应对自如。

⑦养生食谱和食物禁忌帮助用户吃出健康。

⑧支持模糊查询方式。无论用户输入的是成分、功效、产地、出处,还是药品适用症状、功效类别,均可以找到想要的信息。

3.预约平台类轻问诊APP

预约平台类轻问诊APP是为解决医生严重缺乏而导致就诊预约等待时间较长等问题,为人们提供预约服务的平台。

患者用手机登录预约平台,对于用户来说,查询功能是最为重要的服务之一。在预约平台数据库内,用户可以查找的内容种类非常详实,包括科室、服务内容、诊所地点、相册、医生学术背景,以及被服务的用户的评价等。当然,被使用最多的还是根据医生的日程安排而进行的预约功能,这是常被用户使用的核心功能。

预约平台可根据患者的地理位置、预约科别、保险种类、就诊类别、就诊语言和系统存储的医生工作日程表、医生信息等匹配,为患者建议最佳的医生,同时确定就诊时间;就诊时间临近时,预约平台还会向患者发出通知,提醒患者按时就诊。另外,预约平台也为医生专门设计了日程安排平台,提供多种多样同步和导出导入功能等,与已有系统整合,使得日程安排易用而且强大。

4.健康顾问类轻问诊APP

健康顾问收集常见疾病症状类型、简洁明了的药物信息、简单的医护程序和正式登记注册的医院和医护人员的信息等,而且表现形式包括文档、图片、视频等,非常清晰直观。

健康顾问类轻问诊移动平台为用户提供症状自评、搜寻医生、预约诊断,以及医药品购物等服务,其最大特色是立足移动端。

当用户偶感不适,比如头痛或胳膊疼时,可以打开该类应用,使用系统中的语音搜索功能,了解潜在的病因。对于一些常见的轻微疾病,用户可以根据指导对症下药。如果有必要去医院就诊,健康顾问就能根据你的地理位置,查找出就近的医院和适合的医生,方便预约和赴诊。病情危急时,用户可以直接拨打相关医疗单位的紧急服务热线,而且可以通过预登记功能预约急诊室和相关设施。

5.特定对象的轻问诊APP

部分轻问诊APP专为某类典型疾病设计,例如,针对糖尿病管理的APP提供手机和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管理服务,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健康应用”方便地存储收集饮食、血糖水平和药物治疗方案信息(可以手动输入或将设备与血糖监测仪无线连接),通过云端获得个性化的反馈和警示(例如,收集到患者午后血糖偏低的信息后,系统可提出建议病患食用的最佳食品,或建议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系统在对现有药物剂量、血糖波动情况、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后,运用行为算法为患者提供实时自动的指导服务,包括提醒相关测试、药物、生活方式的调整及膳食建议。此外,系统还可以将诊断建议发送给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调整患者的用药选择。

【技能训练】

一、案例分析

作为健康服务的总入口,“上海健康云”统筹了上海卫生健康信息惠民资源,凭借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为市民提供“互联网+医疗健康”新型智慧服务。目前,这一系统已覆盖16个区、4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2019年4月29日上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信息处副处长冯骏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上海健康云”平台已实现16个区的二三级医院和2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目前注册用户370余万人;体征测量人数超191万人,测量1835万人次;健康档案查询31万人次;接种查询3.24万人次;慢病管理患者近91万人。

依靠不断完善的大数据应用技术,“上海健康云”的个人健康管理应用服务日趋丰富。通过精准把握居民健康需求,平台已实现“健康档案随时查、家庭医生掌上签、慢病管理医生帮、预约挂号如约至、预约接种不用等、体征指标智能测、亲情账户亲人管”的线上及线下融合的服务流程。

2019年12月2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中国卫生》杂志社、健康报社主办的2019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十大新闻人物”推介活动结果揭晓。“上海健康云构建协同高效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获选“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

二、技能演练

1.学会医疗服务平台的使用。

2.智能医疗实例可穿戴技术及其应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老年人作为相对弱势的群体,其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老年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如表1-3-5所示。目前国内市场面向老年人健康监测的可穿戴产品主要有:智能手表/手环、智能拐杖、3G定位吊坠、电子血压计、可穿戴式智能心电图监护仪、享睡智能纽扣、智能心率服、智能调温服等。

表1-3-5 老年健康监测应用

三、能力拓展

调查所在城市三级医院的医疗健康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

过程性考核:

一、选择题(10题)

1.物联网具有的三大基本特征包括:(D)、可靠传输、智能处理。

A.全面感觉 B.全面了解 C.部分感知 D.全面感知

2.电子健康档案的特点:(ABCD)。

A.共享 B.易于维护 C.效率更高 D.友好的用户界面

3.信息是经过加工过的数据,它对(B)有用,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的、潜在的价值。

A.患者 B.接收者 C.医生 D.管理者

4.(B)通过个人健康档案实现记录和组织运作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利用原有的信息资源和组织形式,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

A.云数据 B.云健康 C.电子档案 D.云信息

5.健康顾问类轻问诊移动平台为用户提供症状自评、搜寻医生等服务,其最大特色是(A)。

A.立足移动端 B.台式电脑 C.家庭 D.医院

6.(D)由于其移动、实时、可靠等突出优势,成为智能健康管理领域主要研发对象。

A. oHealth B.eHealth C.iHealth D.mHealth

7.可穿戴设备的形态对于人体来说,(D)全部覆盖。

A.皮肤 B.上肢 C.没有 D.从头到脚几乎

8.SPSS是“(C)”(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的简称。

A.社会统计软件包 B.科学统计软件包

C.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D.社会科学统计包

9.可穿戴设备使平台微型化、(D)。

A.轻巧化 B.便捷化 C.简约化 D.以上都是

10.远程医疗包含远程疾病诊断、远程患者咨询及护理、(A)、远程医疗信息服务。

A.远程健康教育 B.远程护理指导 C.远程疾病监控 D.远程疾病跟踪

二、简答题(5题)

1.简述智能健康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2.请分析远程医疗及移动医疗APP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

3.简述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及特点。

4.电子健康档案的特点及医疗健康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

5.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应用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参考文献

[1]陈建勋.“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18):86-90.

[2]王明宇.基于体域网和云平台的远程数字健康系统发展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39(25):36-40.

[3]李文源.信息技术在医院健康数据采集中的应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6):36-38.

[4]胡列伦.医院患者健康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J].网络与通信,2013,13(24):36-39.

[5]胡晨昊.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对策[E].https://www.xzbu.com/1/view-6460911.htm.

[6]石用伍.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18,31(5):193-195.

[7]许潇莹,艾双春.可穿戴设备在康复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27-28.

[8]张海芳,于志峰.智能穿戴医疗设备的发展[J].医疗装备,2017,30(19):203-204.

[9]赵君豪.浅谈可穿戴设备在人体健康监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J].电子世界,2018(1):67-69.

[10]王玲,战鹏弘,刘文勇.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可穿戴医疗设备[J].科技导报,2017,35(2):12-18.

[1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55.

[12]郭清.健康管理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3]罗伊·波特.剑桥插图医学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14]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5]刘典恩,孙建国.医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6]韩启德.现代医学的回顾与展望[J].学会,2003,11:22-24.

[17]吴海云.交个医生做朋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aDKLbVIMS4slapqyD2Gpx9sW9Ijz+OYcqdOga9bkUVahf0TQmeQK7HFVMdt6eK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