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糊涂的衙役押送罪犯到边疆,每天早晨上路前,他都要清点重要的东西——摸摸包袱,告诉自己“包袱在”;摸摸罪犯的官府文书,告诉自己“文书在”;再摸摸罪犯身上的绳索,说“罪犯在”;最后再摸摸自己的头,说“我也在”。一连多日,衙役都在重复这个过程。
罪犯留意到了衙役的习惯,就想到了一个逃跑的妙计。晚上吃饭时,罪犯不停地给衙役劝酒,衙役喝得不省人事。罪犯用刀解开了身上的绳子,又将其系在衙役身上,就跑掉了。
第二天早上,衙役醒来,又像往常一样清点东西:“包袱在”“文书在”,但是“绳索呢?”衙役有点儿着急,当他看到自己身上的绳索时,瞬间松了口气:“噢,罪犯也在。”紧接着,衙役又紧张起来,他喊道:“我呢?我哪儿去了?”
衙役的愚蠢令人啼笑皆非,可是笑话背后隐藏的深意,你读出来了吗?
(1)我们真的认识自己吗?
(2)我们眼中的自己是真实的自己吗?
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知觉,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以及人格特点的感知和判断。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反之,则会处处受限。在这些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切身感受到许多来访者的困惑都和“不认识自己”有关: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不快乐,体会不到成就感。”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渣男欺骗。”
——“我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总是惶恐不安,稍有风吹草动就很紧张。”
——“我不晓得自己为什么总是习惯性地讨好他人,生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但许多行为的原因我们并不知道。
如周国平先生所说:“认识自己,过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释,未来的一切都有了方向。而一个不认识自己的人就像无头的苍蝇,怎么都飞不准、飞不高、飞不远。一个人,真正的见地,从来不在于读过多少的书,走过多长的路,而是对自我的认知。”
认识自我是一件很难的事,没有谁能够做到时时刻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我们更习惯于借助外界的信息来认识自己,而外部的环境又是复杂多变、极度不稳定的,这就使我们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或暗示,从而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想要真正地认识自己,需要经常认真地自省和反思,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变化;还要参考他人的态度和评价,在听完他人的意见后,对自己进行分析。我们永远不能把自己的脑子交给别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同时,还要多学习和了解心理学知识,透过行为表象去探究内在的自我,因为潜意识往往比我们更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