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我很困扰,会好起来吗?”

“嗯,会的,会好起来的。”

“是吗?像你一样。”

“谢谢。你越了解自己和了解自己要什么,你就越不会被困扰。”

这是电影《迷失东京》中一段经典的对话。认识自己是一生中优先等级最高的事,但也是最困难的事。很多时候,我们的言行并不一致,甚至在某些时刻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举动。我们在意识层面上认识的自己,并不是唯一的自己。因为在心理层面上,“我”是由多个不同性格的人组成的“自己”,同时存在着多个不同人格的“我”。

为了清晰地阐释人格的概念,本书结合了多位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如弗洛伊德的“三我”、荣格的“人格面具”以及朱建军老师的“人格意象分解”等。通常来说,适应能力越强、心理越健康的人,内在的人格关系整合得越好;如果内在人格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当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导致一个人在行为模式上出现问题。

你可能也在网上看到过这则新闻:美国华裔女博士李某因拒交物业费致使公寓被拍卖,她却拒不搬离。物业公司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警察上门送交法庭驱逐令,而李某却持刀抗拒。最后,一名警察进屋夺刀,反被李某刺伤,警察见此情形向李某开枪,李某当场死亡。

李某是交不起物业费吗?不,她从小家庭条件优渥,且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在辉瑞公司担任高管,拿着丰厚的年薪,而她所欠的物业费不过3万美元。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在警察到公寓送交驱逐令时,邻居告知警察,李某患有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北京大学副教授、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老师提及:在教育内卷愈发严重的当下,青少年成了功利教育思想首当其冲的受害者,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发病率逐渐走高,北大有30.4%的学生产生了“空心病”。社会上有不少学生在自杀未遂后与徐凯文老师交流,纷纷传递出了相似的感受——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要到哪儿去,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去的日子都好像在为别人活着。

这样的案例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相比优秀的学业,拥有健全人格更重要。

任何时代都需要精英,也需要筛选式教育,但对个体意义最大的是健全的人格,既有在顺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也有在困境中自我救赎的能力;在心理出现问题、出现危机时,能及时觉察和干预。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教养子女,都要力求先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可以独自面对社会的人,再根据自身的能力去实现自我价值。 3+wvLDd+1hED6kQQkhGW2KeU67gz/mIDdF1j9/4jynjdAtfEfjE2rSspvh2C0wC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