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7 人生是童年经历的强迫性重复吗

是谁在嫌弃松子?

童年时期的松子,总觉得父亲不喜欢自己,把所有的关注和温情都给了患病的妹妹。松子渴望自己也能像妹妹一样得到父亲的爱,所以她一直努力满足父亲的期待。偶然的一次,她朝父亲做了一个鬼脸,把父亲逗笑了。自那以后,这个“鬼脸”就成了松子的招牌表情,而那份透着卑微的讨好也成了她后来在工作和爱情中的主旋律。

在当老师时,她因袒护偷窃的学生被开除,无颜面对父亲的她选择了离家。往后的日子里,她不断地寻找爱,为对方付出所有,哪怕是违背自己的意愿,甚至是触碰底线,她也在所不辞。她原本有赚钱的能力,也有过好生活的可能,可她却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寻找被爱上了。卑微得像尘埃一样的她,一次次地遇到渣男,一次次遭遇背叛和伤害。受尽了身心折磨的松子,像疯婆子一样独自生活在黑暗邋遢的小屋里。

直到有一天,松子在幻想中看到了妹妹,替妹妹剪了新发型。她突然醒悟,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有希望。当她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出家门后,却被一群熊孩子用棍子打死了。就这样,松子结束了她悲哀又坎坷的一生,连死都显得如此荒诞和随意。

故事来自《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一生似乎都在被嫌弃:童年时期被父亲“嫌弃”,恋爱后不断遭渣男的“嫌弃”……很多人看过影片后都不禁想到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不是父亲忽视了松子,未能给予她应有的关爱,松子就不会离家出走,更不会造就她如此悲惨的一生。

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是在早年经历中与重要他人互动时形成的。

松子童年时期未能得到父亲的关注,使她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不值得被认真对待,从而在潜意识里产生了一种“不配得感”,逐渐形成低自尊的“讨好型人格”。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叫作“强迫性重复”,意指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当中,不断重复童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创伤,或是创伤发生时的情境。除非遭遇重大事件迫使我们改变,通常情况下没有人会主动去修复它们。人格的改变基本都是在现实压力下被动发生的,或是主动寻求心理治疗而发生的。

过去的心理创伤,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中最常浮现——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现在总想加倍得到。松子早年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这一根植于心的信念使她在成年后不断地制造不被爱的机会——选择那些不会善待自己、没有爱人能力的异性,重复着早年的创伤体验。现实中有些女性童年时经常遭到父亲的殴打,她们很可能会在亲密关系中选择一个同样有暴力倾向的男人,这都属于强迫性重复。

原生家庭对人格的负面影响,或许可以被称为原罪,但它注定会谱写出悲惨的结局吗?显然不是这样的。若真如此,心理治疗就丧失了意义,个人的成长也无从谈起了。

松子的童年没有得到渴望中的关注,但不代表父亲不爱她——父亲对她寄予厚望,在她离家后一直等她回来。他给予先天患病的小女儿更多关注,是因为不知道她还能够活多久。同时对于小女儿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他感到压抑和愧疚。另一个事实是妹妹也很爱松子,甚至还很羡慕松子,因为松子可以正常地恋爱、工作,而这一切距离她很遥远。

可怜的松子,没有机会与身边人沟通这些,也未能看到事情的另外一面。她陷在强迫性重复的怪圈里,向那些把她视为人生过客的渣男们索取关爱,屡次被抛弃、被伤害。事实上,松子是一个美丽又优秀的女子,她有赚钱养活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选择更好的人生,遗憾的是她没有跳出原生家庭的桎梏,像蝴蝶一样破茧而出。

松子没有机会让人生重新来过了,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故事的末尾。我们比她幸运,因为我们还有选择。正如阿德勒所说:“我们总是会遇到无数我们无法克服的难题与障碍,但这一切,并不能成为你自卑下去的理由。没有人能够长久忍受自卑情

结的侵扰,还会因无法承担内心的压力而走上极端,只有克服自卑,让自己强大起来,才会成为真正的强者。”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每个人也必然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它不是主宰命运的根本。当我们学会向前看,依靠自己的爱和力量去弥补童年的缺失,而不再拼命向外去寻找的时候,就走出了原生家庭的桎梏,成为自我人生的主宰。

改变的前提是了解——看清自己身上具有哪些人格特质,又是哪一种人格特质占据着主导位置,影响着你的情绪、感受和行为。至于观察人格的方法,正是我们下面要谈的内容。 0JQH3pOSNsPSHFN/huMxesXgjwx9nE8TOA4PRDgaM7SdtEtmDKgN/WYhbjDJl4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